dandenong 发表于 2017-3-2 05:24:05

中国民族主义泛滥?或许是错误印象(图)

民族主义历来是中国的敏感问题。近期由于韩国敲定部署萨德用地、朝鲜对中国的严厉抨击,使得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急速升温。有一种声音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上周边安全形式的变化,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明显增强,可能驱使政府的对外政策愈发“积极进取”,让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更为复杂。但一些分析人士并不认可这一说法。近期《国际安全》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通过分析来自北京的调查结果发现,2000年后,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经历了 “先升后降” 的过程,当前的民族主义水平仅仅大致与 2000 年时相当。

文章指出,来自北京的调查中,一类问题是关于受访者对于中国的认同,包括 “如果有其他选择,是否还愿意成为中国公民”、“中国是否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好”、“如果政府做错了,民众是否应该无条件支持” 等。另一类问题则是关于受访者对其它国家的认知程度和好感度,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认知和好感度是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文章认为,北京居民的民族主义倾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人总体的倾向。
2012年中国各地爆发的反日示威游行被视为民族主义情绪的顶峰(图源:AFP/VCG)研究者发现,自 2002 年开始,中国民族主义逐渐升温。受 2008 年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民族主义在 2009 年达到顶点。但在此之后,或许是受经济增速下滑、社会矛盾凸显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影响,民族主义一路下滑。比如,在 2009 年的调查中,受调查对象对于“中国是否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好” 这一问题的肯定答案多数“强烈赞同”,但在 2015 年的调查中,占多数的回答变成 “有些赞同”。但在 2013 年之后,下滑趋势有所放缓。

受访者对于美国和日本的负面观感也同样经历了 “先升后降”。在 2009 年,负面观感达到高峰。2011 年之后,对日本持极端负面观感的受访者比例总体平缓并略微下降,对美国持有极端负面观感的受访者比例下降则更为明显。

研究者也发现,年轻一代并没有表现出更强的民族主义倾向。外界曾经认为,中国的 “愤青” 一直是民族主义一大来源。但研究者将受访群体分为 1978 年之前和之后出生的两部分后,发现相较于 1978 年之后出生的受访群体,1978 年之前出生的受访群体对国家认同更强烈,对美国和日本的观感也更为负面。研究者又将 1978 年之后出生的群体分为 80 后和 90 后,发现 90 后一代的民族主义倾向更不显著。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2010 年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下降,但对外政策却愈发积极。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受民族主义影响有限,更多还是与领导层政策调整、官僚机构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息息相关。这可能意味着,即便未来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中国也不大需要通过在周边主动挑起冲突来转移国内压力。有观点认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依然掌握在精英层手中。因此,与精英层进行密切的沟通才是其他国家与中国维持战略稳定的最重要途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民族主义泛滥?或许是错误印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