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散人:媒体的黄昏
好久不写了,今天算是有感而发,说点儿不太正经的吧。在自媒体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是相当看好的。无他,在一个信息时代,按照基本传播学与自组织理论,信源与披露途径越多,对于社会进步与真相达成都是有好处的。
非常遗憾的是,我错了。
首先,我忽略了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信息多元化会造成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信息过载。
说个最简单的比喻,就是如果信息量太大的话,实际上筛选信息就成为一种相当专业的素质。
在传统媒体的时代里,信息是经过过滤与筛选的,从而有效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如果在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中,即使有媒体无意或者故意释放错误信息,被其它筛选者、提供者纠偏的概率极大。
但当传统媒体本身就受到层层桎梏,其信息公信力大幅度下降的状态下,本已经不多的公信力被未经筛选的信息稀释。
那么,信息过载就只能造成两种后果,一种是无权威信息与全面信息;一种有了没人信,只相信自己得到的信息。
加之碎片化传播,使得很多受众只有在自己的时间线上看到相应的信息,对于事件全貌几无可能了解。
其次,自媒体本身具有极大缺陷。
第一个缺陷在于本身处在一个采访权被政府赋予的状态下,造成大多数自媒体并不能形成一手信息源。
传统媒体人有两次大规模离职的热潮,一次是网络媒体兴起,大量经过正规训练的媒体人离开传统媒体进入网络;
第二次是起自前年的自媒体热潮,大量传统媒体人、网络媒体人创业进入自媒体内容行业。
原本在某种程度上这应该是好事,但在采访权被管控之下,这些饱经训练的媒体人只能依靠二手信息在做远程判断与评论。
而一线留下的往往是训练不足的新生代,以及早就跑不动的中高层。
第二点最为致命,就是自媒体的先天不足。
我个人观察过内容付费,新闻本身是没有多少人付费的,而付费内容往往是评述或者类似于各种鸡汤之类的东西。
多年前我在美国做访学时与哥大的学者讨论过媒体转型的问题,他们的研究显示,新媒体新闻本身如果转型,除了原本从传统媒体转型之外,新型媒体必然遭遇收入问题。
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只有把新型媒体转化成公益组织才能解决经费,一部分是广告收入、一部分是社会捐助。
这两者在采访权、社会组织注册成立的管制下,基本都是不可能的。
那么,自媒体本身如果不是评述或者娱乐、鸡汤、专业类而是想做新闻的话,资金、资质问题是完全无解的。
我们拿杭州林先生家火灾的例子说明一下。
抱歉,这次我要点名了。
理想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具备传统媒体后台作为支撑点的记者,做过传统媒体的都知道,采访是需要经费的,而且需要一种机构背书的。
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去?他的单位并不能从中获益,自然也不会给他经费,而记者这些年收入早就下滑到社会的中等偏下阶层,自费采访的收益何在?采访时间与正规工作怎么安排?
另一点是机构背书。
行内人都知道,绝大部分采访是背后的媒体强,当事人才能接受,绿城怎么会接受一家排不上号的媒体当中的个人自媒体采访要求?任何媒体人都知道这里有问题。
请注意,这并不是说理想记收钱了,而是自媒体本身的特质,它必须依附在传播度与站位上。
正如此事件中,理想记作为媒体人完全不合格,无论是报道的中立性、还是交叉验证等基本素质,在任何一个做过媒体的合格记者来说,业余到完全外行的程度。
比如那个“一个人一亿”的说法,任何合格记者都不会采取单一利益相关方的说法,更不要提泄露给无关的人。
那么,为什么不说这是收钱洗底?首先是因为没证据;其次这种自媒体运营收取当事方利益输送并不明智。
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本身不赚钱,自媒体的新闻依然不赚钱,媒体赚钱从来也不是内容,而是曝光率与传播度。
在诸多限制下,能冲上去的自媒体几乎是外行,并且有追求传播度而靠近单一的、官方性质说法的需求—-不然这些机构凭啥让你一个啥都不是的个体采访?
所以,自媒体在目前的状态下,从一线深度调查社会新闻来说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任何宣称自己能做此事的,不是无意中被当枪使,就是帮忙或者帮闲。
但这种传播力与误导能力相当可怕,传统媒体实际上很多时候难以望其项背。
举例来说,如果新浪微博不限流的话,就我本人这种算不上号的传播力,就远超于一家大型都市报。
去年我微博的阅读量是18.06亿。
可怕么?
具备极高传播力而既没有专业能力、也没有机构约束、更没有很多变现途径,在一个传统媒体、新型机构类媒体管制严格的地方,新闻媒体本身从存在意义上来说,已然是黄昏了。
但一个社会专业的做不了事、不专业的干砸了事,又是在现代社会公认的第四权力领域,最终会怎样?
这才是让人真的不寒而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