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谬误
来源:争鸣
https://botanwang.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632_n/public/field/image/jinasdgfa.jpg?itok=6zYSbPhP
统治中国大陆六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当中有许多只是简单直接的“线性思维”和谬误,已被苏联、中国等世界上幅员最大和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残酷和规模宏大的社会实验无情证伪。兹举其中最著名的一例如下:
马主义批评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和“荒谬”之处所举的著名例子是:资本家为了保持和提高商品在市场的价格,宁愿毁灭商品也不让它们无偿地归还生产者,直接放到消费者和穷人的手里。比如宁愿将牛奶倒入海也不给有需要的人。
资本主义国家遍地高楼大厦,而穷人们却只能露宿街头,形成了“有屋无人住,有人无屋住”的不合理社会现象。马主义简单地认为:只要解决了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改变和消灭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社会生产力便会“得
到极大的发展”,社会就会得到“极大的进步”,从而进入人类最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
可是,经过人类历史上最庞大最残酷的社会主义大试验,结果如何呢?人们亲眼目睹的是:牛奶不倒海里了,可是牛奶没有了。房子都分配给员工们住了,挤得满满的,可是新房子却没有了。
七十年代笔者在广西、贵州工作,生活极为艰苦,“半月不闻肉味”是常事,想买一小包内蒙奶粉难于上青天,直至婚后调昆明工作,八十年代才能凭新生儿证明每天大清早排队购得一百克鲜奶。中国从未有过将牛奶倒海里吧?怎么市场上不见牛奶呢?原因在于公社化、普遍公有制,农牧民完全没有生产的积极性。直至“改革开放”后,把部份的生产自由还给了农牧民,才真正有了牛奶及奶制品供应,今天各大中城市的超市才有了盒装鲜牛奶和袋装罐装奶粉供应,这在毛泽东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七十年代末,笔者开始在昆明建筑设计院工作,对毛时代和后毛时代建筑业的萧条泠落体会更深。那年代,土地无偿占用,谁占归谁,一切实行“单位所有制”的计划经济,各行各业死气沉沉,鲜有建设新房子。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全靠“解放前”国民党留下的高楼大厦撑门面。“解放”三四十年,几乎没有建过什么象样的新房子,住宅建设就更不用说了。人们普遍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挤在“旧社会”留下的破旧房子里,以致发生上海年轻人为婚房闹出人命的惨剧。那年代昆明各单位建的职工宿舍全都是红砖与制板的四至六层简陋红砖房,不少连独立厨厕都没有。很多房子刚完工甚至未完工就被挤进来抢住,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有房无人住”的现象,房子都住得满满的,可是新房子却没有了。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土地有偿使用,开放民营建筑,房产私有、允许买卖,才出现了各地城市高楼大厦雨后春笋的蓬勃局面,中国老百姓才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现代高层住宅。
事实证明马主义的“线性思维”谬误太简单幼稚了。牛奶不倒海里了,可是牛奶没有了。房子都无偿分给员工,可是新房子却没有了。
马的着眼点(聚焦点)错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产品的分配和使用,只在于社会制度(所有制)是否能促进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人勤劳聪明,善于营商,中国之所以近年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中共承认只是给他的子民解开了几个扣子,松了绑而已。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把捆绑完全解开,或者从来就没有捆绑过人民,今天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结果呢?”
《争鸣》2017年9月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