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的农村学生买不起字典只好手抄
大叔自曝人民公社时期上学买不起字典只好手抄1本转自广州报纸《羊城晚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7-07/18/node_21914.htm
王景喜 煤油灯下抄写《新华字典》的镜头,珍藏着我少年的一段酸涩记忆。 初中开学的第一天,语文老师张凤真对大家说:向同学们推荐一位课外语文老师——《新华字典》,定价是0.72元,建议有条件的同学都买一本,有了它,相信有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 开学三周了,班里43个同学,只有两个同学买回了《新华字典》。(楼主点评:41除以43等于0.9535,就是说,班里超过95%的同学都买不起这种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7毛2分钱一本的“课外语文老师”——《新华字典》) “能把你的《新华字典》借给我看看吗?”课间休息的当儿,我走到买了字典的同学面前。“有什么不可以,拿去看吧。”当我一页页翻过,眼睛都看直了,书本上有序排列组合着的每个文字,竟然都可以有几种意思的解释,真是太神奇了。 在无数次借阅同学的《新华字典》,又不得已还回去后,我深深体会到了“爱不释手”这个词语的含义。可我再没有勇气向家里提出买字典的要求了,当年黄河发大水,秋季的庄稼颗粒无收,一天的工分仅折合9分钱,也就是说,一年365天,村民即使一天都不旷工泡在农田里,一年到头的总收入也就是32.85元(楼主点评:就是说,每个星期既不双休,也不单休,也不是一个月有一天休息,而是一年365天一天都不休息,那么全年的工分总共顶多也只能换到32元8毛5分钱工资!),实际上,北方的农忙季节,满打满算8个月的时间,这些所谓的工分钱还都留在了字面上,无以兑付。(楼主点评:非农忙时期的另外4个月里,一天的工分还没有9分钱?)我只好与同学协商,达成借用字典的协议:每天放学后,我把他的字典带回家,利用晚上的时间抄录。于是在每天的夜里,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父母亲和年幼的妹妹睡下了,我就点上煤油灯,开始抄写字典。 一场夏雨,沟沟坎坎的农舍间遍地流水潺潺,夜幕降临,从农田里传出蛙声一片。对着滋滋发着声响的灯光,我手中的笔如走龙蛇,在笔记本上留下的是一行行清晰工整的字形与字意注释。在这样的环境里抄写字典,思维也变得敏捷,犹如走进时空隧道,惬意非常,常常是东方吐出了鱼肚白,我竟还没有丝毫的困乏感。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的嘴快似钻。”秋夜降临,为了逃避蚊叮虫咬,我常常披两件衣服在身上,打来一盆凉水,把脚放在水里,这样一来,蚊子就咬不着我了。手却仍无法避开蚊子的叮咬,常常是一个夜晚过去,第二天早晨醒来,手背红肿,奇痒难耐。 萧瑟秋风吹过,冬季悄悄来临。进入农历九月,河水就开始结冰了。那个冬天,天气好像特别的冷,不知是因从没有和寒夜有过如此长时间的亲密接触,还是家里的墙面漏风的缘故,握笔的手,写不上20个字就被冻麻木了。搓搓手,放到嘴边哈哈气,继续抄写。 寒夜催人眠。夜深,人静。藏匿在土坯缝里的蟋蟀喊累了,哑了声;煤油灯似也疲惫了,灯花忽闪忽闪摇晃个不停。在这份沉静里,我恍恍惚惚中做起了梦…… 梦醒,人醒,神更醒,想想将来要重复过父辈们缺衣少食的日子,想想将来自己也如父辈们一样长着蜡黄的面孔,两眼无神的老态,走向生命的终结,我后怕。不敢懈怠,我揉揉眼继续抄写,并且是更加认真地抄写下去。 从盛夏到隆冬,字典一页页翻过,页码越翻越少,而我抄录好的纸片,一天天在增厚。190多个夜晚,我终于在寒假结束前把579页、10216个汉字、3523个复音字,共计58万字的《新华字典》从头到尾抄录了一遍。手抄的《新华字典》从此成为我的工具书。 当我怀着欣喜的心情把厚达1600页精心装订的手抄《新华字典》捧到只字不识的母亲面前,母亲把我被寒风吹裂的小手握在她那同样粗裂的手里,先是不停地摩挲,继而,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失声痛哭起来……我在网上搜索到的这本当年的《社员劳动工册》封面的右下角就是“基本工分____”(封面上还有“_____公社”和“_____大队”等项目) 我也把我和字典的故事说说 六三年我读小学五年级,每学期二元的学费老师都要催多少遍。父亲放工后割草卖,总算在放假前把学费交了。 语文杨老师是班主任,在上课时讲过很多遍要求同学每人买一本新华字典。我也跟父母提过多次,可家里确实拿不出那几毛钱。 一天杨老师来家访,刚巧遇到我小舅来家玩。杨老师听说我小舅在银行工作,就将我舅舅一军,要我舅舅买一本给我,舅舅无奈只有答应了。我高兴极了,但舅舅家情况也不是很好,舅妈和表弟表妹也在农村。舅舅在杨老师的“逼迫”下答应买一本新华字典给我,但毕竟七毛五也是一笔巨款。舅舅左思右想,最后想到他读书时买的一本四角号码字典,虽然已经十几年了,还保存的很不错。 舅舅用四角号码字典兑现了承诺。可我那年才十岁(读书早又跳了一级),智商不够用不来,直到当了几年农民后才勉强会用。那本四角号码现在还在我的书柜里。70年代时我国很多的农村家庭竟难以承担给家里的小孩供应、购买作业本的开支![转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书《日暮乡关》中揭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史实,“当当”网中那本书的销售页的具体地址是: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35784.html(点击这个网页上,该书的封面小图右下角黄色的“免费试读”按钮,就能在新页面中试读该书最开头几个章节的部分内容);现将那本书的第二“章”(第二辑)中相关的两个小节摘录在下面: 粉笔旧事 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当银幕上出现老教师向魏敏芝移交粉笔的画面时,身旁的儿子惊呼:不会吧?粉笔这么宝贝!我未做声,心里却说:孩子,你哪里了解过去啊! 我念小学时,正是70年代前期,乡下很穷。寻常人家,平日难得吃一次白米干饭,霜前没有鞋子穿。学校里的课桌,是两摞土坯上架块木板,凳子须学生自带,不带就站着听课。除了练习簿、铅笔与橡皮,其他文具,学生是绝对没有的,铅笔刀一班一把,由教师掌管。 儿童天性,喜欢写写画画。写画在哪儿呢?纸极金贵,自然舍不得。地上易被人踩掉。最好是门上、桌上、板凳上、黑板上、未粉刷的墙壁上。因此需要粉笔。何处觅粉笔?只有拣粉笔头。偶尔拣到一截粉笔头,欢呼雀跃。 但粉笔头毕竟不经用。终于,有段时间,学样里爆发了“购粉笔热”。 一天晚上,我对父母说:我想买粉笔。父亲眼一瞪:买那干啥!我说,全班四十名同学,三十五人有了。父亲沉默了,他一向爱面子。稍后他问:多少钱一包?我答:一毛一。他立即眉头紧锁。这是两块月饼或一盒“大铁桥”香烟的价钱。还是母亲心软,她说,下个月吧,等买回盐和煤油,给你两个鸡蛋。 好不容易熬到那一天。我怀揣两个鸡蛋,兴冲冲地赶到大队的代销店。营业员是位大胖子,他将鸡蛋放在手上掂着。那时收少量鸡蛋不称,全凭营业员的观感与手感定价,按大中小,分七分、六分、五分三等。我紧张地盯着他,心跳得厉害——我的两只鸡蛋都不大。果然,胖子说,一毛。这意味着买粉笔尚差一分。我苦苦恳求,同行的小伙伴们也都帮着讲好话。但外地来的大胖子丝毫不为所动,他用我们听来觉得很古怪的口音说:就是一毛! 无奈,只好口袋里捂一上午,中午带回家。母亲愁眉苦脸:怎么办呢?没有鸡蛋了。其时我家只养四五只鸡,因缺粮食喂,鸡下蛋也少。母亲撒了一把稻子,将鸡们唤到跟前,挨个抱起,摸它们的屁股,最终还是摇头。后来她想了个主意,去隔壁三娘家换了只鸡蛋。这只鸡蛋看来能卖七分钱。哦——我欢叫一声,拿起鸡蛋就跑。谁知乐极生悲,脚被石头绊了一下,摔了个“狗吃屎”。我顾不得胳膊、膝盖疼,赶紧摸口袋——完了,一手蛋黄。我嚎啕大哭起来。母亲飞奔过来,气得满脸通红,扬起手,想扇我耳光,可快到我耳边时,又硬生生地收住了,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呜咽着说:唉,穷人家,怎么就这样倒霉呢?…… 终于买回粉笔,是又过了一个月之后。随即,我家里里外外,出现了许多标语,比如,“柴房重地,闲人免进”,“厨房重地,小心防火”,“这是我的床”等等。我度过了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 ……(中略)
白纸忆旧 纸这东西,我在上学之前,见得很少。正儿八经的白纸,山村里是绝对没有的;就是废纸、破纸,也是稀罕物。村人方便后,均用树叶、石子、土疙瘩擦,至于纸,想都不敢想! 直到上学之后,领到课本,我才首次见到像样的纸张。我兴奋得两眼放光,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捧起课本,贪婪地闻着它的芬芳。 那时读书,每年学费壹元伍角,但作业本须自备。这对不少人家来说是个负担。同桌的大泼常常是老本子用完了,新本子还不知道在哪里,要挨老师训斥。不过,人一急,点子也就有了,大泼买不起新本子,便在老本子的边沿做作业,边沿写满了,就用橡皮将以前的作业擦去,再写上新的作业。最初,老师对大泼的行为不能容忍,三天两头地在课堂上批评他,但日子一长,也就默许了。尽管如此,大泼仍然未能坚持下去,二年级没念完,就回家种地去了。 小学毕业以后,经过一番努力,我接着上初中。这时,我的作业用纸也开始紧张起来。一是初中的作业比小学的多几倍,尤其是数理化,要演算大量的习题,特费纸;二是初中的学费也相对较高,加上还得购买学习资料,家里的经济有些撑不住。不过,父亲终归是能干的,他想了一个绝招儿。当时,村里办了一家鞭炮厂,经常收购废旧书刊制鞭筒子。父亲把书刊的封面、封底以及扉页撕下来,装订成册,便成了很好的草稿本子。这种本子,在我三年初中、两年高中的学习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及至我考上大学,它才功成身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