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长年亏损 负债将达8万亿 随时触发危机(图)
BBChttps://www.oneplusnews.com/static/pics/20171120/7264ea39-da54-4cdc-81bf-0a034dae9394.jpg
长年亏损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正进行大改革,希望以市场化方式改善经营问题,旗下18家铁路局全面改名成为“有限公司”,不过仍然是铁总全资控股公司。
铁总期望改革做到“政企分开”,并积极开发房地产市场,全面落实“以地养铁”,以及吸纳民间资金进行项目发展。
不过有专家对BBC中文表示,铁总一直有尝试以房地产等多元化经营模式补贴收入,但在地区推行时遇上阻力,改名后未必有很大分别,债务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决。
目前铁总总负债达4.8万亿元人民币,预料2020年负债达8万亿,随时触发严重金融危机。
https://www.oneplusnews.com/static/pics/20171120/32a69b01-9a49-446b-b9bf-7fca9c4075fd.jpg
“隐形大地主”有地不会用?
中新社报道,由铁道部到铁总,中央一直推动铁路改革,但整个体系复杂庞大,各方利益难以协调,改革成果一直未令人满意。报道指,铁总前两年改革进度“一直缓慢”,改革速度加快是因为今年中央第六巡视组,批评铁总改革“不够有力”。
据中国媒体报道,今次改革当中最大的改变,就是除了北京以外,17间铁路局公司的经营范围全部都会包括房地产开发的内容。北京铁路局原本就有对外投资控股房地产企业。
中国铁总是全国最大的“隐形地主”,土地储备远高于其他房地产,据铁总早前公开的资料,其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在31个省、市、自治区达到3亿平方米,中国恒大也只是有2.76亿平方米。
但专家批评铁总无法适当利用土地,不是每处地方都顺利做到“以地养铁”。当中,其中一个原因是铁总无法平衡省市级政府及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在各个省市的土地顶目无法吸纳民间资金。而部分地区本来非重点发展区,建设起铁路周边产业收入也追不上。
铁总近期已多番尝试“混改”,例如今年9月,杭绍台高铁在杭州签约,这是首条民营资本控制的高铁,并且以复星集团为首的民营联合体,持有了51%股权。
据中国媒体报道,铁总亦向阿里、腾讯、一汽集团等民营资本发出“混改”邀请。
今次把18个铁路局改革成为“有限公司”,部分铁路局注册资本大幅增加,例如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就由原先42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1546亿元。
这些新增的资本有助各个铁路局扩展业务,据报道,这些铁路局亦会投资在物流、金融、旅游、广告、农产品及烟草等业务。
https://www.oneplusnews.com/static/pics/20171120/0bd078f0-073e-4217-90ac-f97c987f890d.jpg
“改革不能只是换名字”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及资源管理系教授徐江则对BBC中文表示,铁总此前已开始有多元化经营模式,包括尝试透过房地产来改善经营问题,但在地区层面推行遇上阻力,不见得近年的改革“有很大的转变”,债务问题仍然持续。
即使铁总近期连番改革,但徐江说:“体制方面没有很多改变。”
徐江认为铁路建设“牵涉各级政府和投资者的博奕”,铁总要发展不同产业,未来要“确保民间、地方政府等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够吸纳民间资金。
北京交通大学赵坚教授则对中国媒体表示,“以地养铁”的模式仍然摆脱不了政府主导的体制,欠缺有效监管的体制,土地开发收益是否都能重回铁路运营,存在问题,而铁总长期垄断经营,无法吸纳社会资本,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他表示铁总资产利用效率不断恶化,以高铁为例,不考虑营运成本,高铁全部运输收入,不足以支持建造高铁的贷款利息,要以新债还旧贷的方式维持,预料2020年铁总负债高达8万亿,可能引发严重金融风险。
他建议铁总要重组为控服公司,把现有18间公司重组为北、中、南三大区铁路公司,而三大区域公司及其内部子公司会互相竞争,让这三大公司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际刚表示,“改革不能只是换名字”,关键是通过组织结构变化、资源优化让机体更有效率,能够对市场做出灵敏反应。
今年9月,铁总总经理陆东福表示,要消除制约国铁发展的体制弊端,把传统生产型企业,走向经营型企业。
铁总亦会在体制架构上作出调整,包括在铁路局公司设立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把工作分流,领导层上亦有所转变,实现高管跨局任职,内部机构精简架构,机关部门、二级机构、人员编制分别精简10.3%、26.6%、8.1%,希望优化工作流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