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是怎样讹诈老大哥东汉的
作者: 莲悦
https://botanwang.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632_n/public/field/image/xianbei.jpg?itok=fRxkb9IV
鲜卑祭天仪式
公元25年,刘秀复兴汉室,在战火中建立起了东汉王朝。然而,和建立西汉王朝的老祖宗刘邦一样,刘秀的大汉江山也面临着强大匈奴的威胁。《后汉书》说:光武初,匈奴强盛,寇抄北边,杀略吏人,无有宁岁。而且这一次,匈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带着两个小兄弟——乌桓和鲜卑。
早在汉王朝建立之前,中国的北方便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东胡。春秋战国时期,原本南邻燕国的东胡被燕所破,迁徙至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秦末之时,又因为匈奴的崛起,东胡人败给冒顿单于,于是被迫退至大兴安岭乌桓山和鲜卑山,最终形成了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
东汉初年,匈奴裹挟着乌桓和鲜卑不断劫掠汉边,让光武帝刘秀大为头疼。不过,刘秀的运气比刘邦好。刘邦建国之时,正值匈奴的极盛时代。御驾亲征企图消灭匈奴的刘邦反而在平城之役遭遇白登之围,最后不得不选择用和亲来解决问题。
东汉之时的匈奴经历了西汉时代与汉王朝的百年战争,经历了战败和内乱,经历了向汉王朝称藩保塞、俯首称臣,已然是汉化匈奴。在光武帝时代,他们继承了自西汉宣帝时期建立起来的内耗的传统,分裂为南北两部,并在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南匈奴向东汉王朝称藩保塞。
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孤弱,这让一直依附于匈奴的鲜卑这个小兄弟对东汉王朝刮目相看。这以后,汉廷对北匈奴持续用兵打击,终于让鲜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的老大哥不止一个,实力为王,谁有肌肉谁有钱,谁就是老大。
这个时候的鲜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国家,而是各个部落各自为阵。于是,先有於仇贲、满头等鲜卑头人带着自己的部属向汉王朝投诚,表示愿意内属。光武帝刘秀也非常慷慨,当即将於仇贲封王,满头封侯。
跟着匈奴这个老大哥时,要钱要物还得自己动手,枪林箭雨中自己抢回来。换个老大哥就不同了,汉廷人众富厚,汉朝皇帝的赏赐也让人眼花缭乱。不用流血,不用拼命,财和物自然到手。谁也不是傻子,于是,鲜卑各部纷纷来附。
这对汉王朝来说,当然也是好事,不用打仗,不用劳师远征,自然解决了边患问题。
鲜卑各部来附后,《后汉书》记载,青徐二州给钱岁2亿7千万为常。意思是说,东汉王朝每年必须拿出2亿7千万钱作为对鲜卑的“经济援助”。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东汉王朝每年给南匈奴的“经济援助”1亿90万钱,几乎是给南匈奴的3倍。
光武帝刘秀为何会对鲜卑进行如此“厚赂”,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因为鲜卑部落繁多、人口繁孳;也有可能是为了拉拢鲜卑对抗北匈奴。但可以明确的是,刘秀无论如何也不会未卜先知,预测到鲜卑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对中原王朝形成巨大威胁的第二个游牧民族,会在南北朝时期成为南方汉政权的最大威胁。
即便每年给予鲜卑如此巨额的“经济援助”,即便汉和鲜卑还不时联合起来对付北匈奴,这种昂贵的和平和用鲜血结成的深厚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在明帝、章帝时期的短短30年中,鲜卑“保塞无事”。之后,汉和帝即位,大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趁着匈奴西逃,鲜卑人占据了匈奴故地,愈发强盛起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鲜卑再度不断南下劫掠汉边。
直到汉安帝永初年间(公元107—113年),汉王朝与鲜卑达成了更为优厚的“经济援助”协议。除了常规的币物,汉王朝还需要定期向鲜卑开放胡市贸易,并修筑两座“置馆”来供鲜卑人质居住。据《后汉书》记载,其时,鲜卑120多个部落纷纷主动送人质到汉廷,住在“置馆”中由汉政府好吃好喝地招待着。
这就是历史上东汉时期,鲜卑人所谓的称藩保塞,所谓的称臣内属。
然而,这一切对于汉王朝所渴望的“和平”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实际的价值。鲜卑仍旧我行我素,不仅与曾经的老大哥匈奴相互攻击,还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乌桓也不时爆发战争,同时,更没有停止劫掠汉边的步伐。
“辽东鲜卑围无虑县”;
“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
“(辽西鲜卑)复叛,寇居庸,云中太守成严击之,兵败”;
“(鲜卑)寇代郡,太守李超战死”……
于是,在《后汉书》中这样的记录层出不穷。
对周边的小邦小国实行“经济厚赂”以换取内附和“万夷来朝”,是汉王朝自汉武帝时代以来就一直保持的“优良传统”。然而,这种“经济厚赂”政策经过西汉王朝百余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根本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它完全取决于中原王朝的盛衰。当王朝处于全盛时期,万夷来附,皇帝的权威似乎无远弗届;但王朝一旦走向没落,国家实力衰退,甚至只是经济实力大不如前,这种建立在“经济厚赂”基础上的归附便很可能崩盘。
在帝制时代,对统治者来说,国家只是私器。帝王们往往出于个人权力的欲求,或者从统治集团利益出发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而很难是真正基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发展前途的考量。
于是乎,在我们的历史上你会看到,匈奴走了,又来了鲜卑;鲜卑消失了,突厥又崛起,直到蒙古、满洲……
边境地区似乎岁无宁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