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k8821 发表于 2017-12-21 22:51:10

这五首名诗典故原来都来自《论语》

来源:倍可亲



《论语》一书,虽然篇幅不长,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却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些典故,更是不断地出现在文人学子笔下,成为他们表达自己、抒发情感的载体。
  一、富贵浮云  【诗词】《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唐·杜甫(节选)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典故】富贵浮云  【出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释义】  “做不正义的事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是浮云”,《论语》这一则表达了孔子对不义之财的态度。而富贵浮云,也就用来表示不看重富贵利禄。杜甫诗中引用此典故,就是表达画家曹霸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之中而不知老之将至,情操高尚,不慕荣利,把功名富贵看得如天上浮云一般淡薄。
  二、箪瓢陋巷  【诗词】《西山寻辛谔》 唐·孟浩然  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  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徐。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  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典故】箪瓢陋巷  【出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释义】  《论语》这一则是在说颜回虽然箪食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箪是古代盛饭的竹器,瓢是盛水的器皿。箪食瓢饮,形容生活简朴,安贫乐道。孟浩然的这首诗意趣简淡,清旷脱俗,最后一联用此典故,更具恬淡闲适之意。
  三、乘桴  【诗词】《济上四贤咏·崔录事》唐·王维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典故】乘桴  【出处】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释义】  孔子说自己的主张是不能实行的了,想要乘木筏去海外。孔子并非真的要乘桴浮于海,只是感慨其道之不行,后常用乘桴来表示避世、逃世。王维此诗,描写了归隐山林的闲适生活,并借乘桴来表示自己归隐避世之意。

  四、夫子墙  【诗词】《和座主相公西亭秋日即事》唐·姚合  西亭秋望好,宁要更垂帘。夫子墙还峻,酂侯宅过谦。  微风红叶下,新雨绿苔黏。窗外松初长,栏中药旋添。  海图装玉轴,书目记牙签。竹色晴连地,山光远入檐。  酒浓杯稍重,诗冷语多尖。属和才虽浅,题高免客嫌。  【典故】夫子墙  【出处】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  【释义】  叔孙武叔认为子贡比孔子还要贤,子贡知道了,就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说自己的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探望到墙内房屋的美好。但是夫子的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进入的大门,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壮美、百官之富盛。能够找到大门而进入的人很少,所以叔孙武叔这么说也就不奇怪了。夫子墙在这里指孔子学问道德修养之高之深,之后夫子墙就用来比喻人才德之高,并以赐墙及肩比喻才德浅陋。

  五、趋庭  【诗词】《登兖州城楼》唐·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典故】趋庭  【出处】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释义】  孔子独立于堂上,左右无人,伯鱼从堂下中庭趋而过之,两人之间问答,孔子教诲伯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之后便以“趋庭”、“过庭”或“鲤庭”表示晚辈接受长辈的教诲。杜甫在这首诗开头用“趋庭”,来表示他去看望父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五首名诗典故原来都来自《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