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国人以为“大国崛起”了,其实...(图)
2018年注定会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十九大开完后的修宪无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外交作为内政的延伸,自然也是受影响的重要一环,但“大国崛起”和“强势外交”背后的现实困境也不容忽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后几年的中国外交会延续“积极有为”的强势外交策略。这种强势在国际社会看来好坏参半,中国寻求改善国际地位和全球领导力,也意味着更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从全球气候治理到联合国维和等一系列全球问题上,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继续袖手旁观,这对世界无疑是个好事。
尤其是在美国全球领导力衰退的时代,特朗普(专题)的孤立主义留下国际领导力的真空,世界需要一个更有担当的中国来提供公共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年初习近平(专题)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发言备受国际好评的原因。
然而对于东亚各国来说,强势主动的中国外交也意味着中国不会轻易在南海(专题)和东海问题上妥协,他们面临的安全压力无疑会上升,因此不少国际评论家认为中国的外交变得非常具有“侵略性”,中国在运用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欺负”其他国家。
中国外交不够强势?
在中国国内社会看来,中国外交并不强势,网络上经常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外交不够强硬?比如去年中印军队在洞朗对峙,不少中国网友认为印度(专题)都侵入中国国境,解放军却无能为力,北京还随后隆重欢迎印度总理的访问。阴谋论者怀疑北京私下做出重大让步才换得印度的配合,因此网上流传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近就算了)”的段子。
当然,这种解读明显忽视了北京试图通过拉拢印度来破解美国和日本“印太策略”的大局考量,但就这个事本身来说,不少民族主义者都认定北京的应对不够强硬。
网络上高涨的民族主义,中国政府也要负很大的责任。国内宣传部门倾力打造复兴中国梦的大国外交形象,塑造出民族复兴的天朝盛世,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宣传下,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还记得我在伦敦看《战狼2》时,最后一幕电影里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当时全场(观众几乎都是中国人)都激动地站起来,掌声雷动。
可以想象,那一刻大家都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为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而自豪。然后有了这种国家自豪感和背后有祖国支持的安全感,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几周前中国游客滞留日本机场,高唱国歌和警方发生冲突。
几周前,中国游客因大雪滞留伊朗机场,也出现了高唱国歌的场景,还有游客情绪激动辱骂驻外官员。在外交部门看来,这世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然而不少游客认为需求没被满足就是“使馆不作为”,祖国不够“强大”,这背后政府包办一切的逻辑自然也是被各种民族复兴的宣传所催生的。
在这个问题上,外交部门其实有些无辜,在内部决策中发言权不大,其功能主要是执行政策。“大国外交,民族复兴”的宣传得力,功劳全归宣传部门,随后造成的一系列民族主义问题却要外交部门来善后,一旦不慎就要承受“不作为”“官僚主义”“软弱”的骂名。
学习全球领导力
除了以上提及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在全球领导力上目前还在学习阶段。虽然说了很多年的大国崛起和全球治理,但真正当领导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被领导,很多时候连最基本的国际规范都不懂。
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那个关于非洲的节目就是鲜活的例子。节目背后的宣传逻辑很容易理解,一带一路在非洲大获成功,非洲人都很感激中国,喜爱中国,想要把女儿嫁给中国人,这些桥段无疑很适合国内的市场,满足民族自豪感。
然而,笔者好奇的是“扮黑脸+臀部弄大扮黑人”和“人扮猴子”(如果真是非洲人扮的问题就更大了)的剧情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批?比种族歧视更可怕的是压根连这是歧视都不知道。
这个节目播出后,我课上的几个非洲学生颇为愤慨,严重削弱了他们对中国原有的好感。“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2018年的四场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之一,这样的开局无疑让中非关系蒙上阴影。
当然国内关于这个节目的解释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是几代人儿时的偶像,猴子也是十二生肖的一员,属猴的人还据说比较聪明。另外中国和非洲没有殖民和被殖民的关系,都是第三世界受苦难的同胞,历史上都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压迫,而种族主义歧视更多是来源于西方殖民史,这和中非历史语境不同。从这些层面来讲,很多国内的学者和评论人都认为种族主义的帽子扣的太大了。
然而无论意图如何,造成的负面效果是客观可见的。以上为了国内宣传而导致外交陷入困境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政府不内部检讨,避免类似的错误,外交上只会疲于应付,更加被动。想要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正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样的问题只会更多。承认错误,认真检讨才是解决之道,否则大国崛起和全球领导力永远都只能是一个空洞的宣传口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