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重演?中共武力清场3名老兵疑似身亡
http://www.coolncute.com/ph7/photo2018-06-2715301314072_1.jpg江苏省镇江市连日来有数千退伍军人维权,直至上周六(23日)武力镇压后,不少老兵近日已被陆续强行遣返所属地区。网传警方清场期间致3死10多人伤,但至今官方未就消息澄清。有参与维权的老兵表示,经核实,确有3人仍然失踪,但未能证实是否死亡,各地正进一步核实。(文宇晴 报道)
已被遣送回湖南长沙的退伍军人裘小平周三(27日)向本台反映,经过江苏省镇江市当局的武力镇压后,目前几乎没有老兵能继续在镇江维权。对于网传在当局镇压驱散行动中,有3名的老兵被殴打致死的消息,裘小平称暂时未能证实。他指出,各地退伍军人群体已经进行核查,最初的失踪名单有8人,后来再三核实,仍然有3人至今失联,未清楚是否网传被打死的老兵。
裘小平指出,由于清场时场面混乱,逃的逃,抓的抓,不排除有部分失踪者仍然被扣押,或是在被送返家乡的途中。因而各地已经再加多核查的工作,冀望没有人命损失。
裘小平说:不能确定,我们也确定不了,因为在清场时谁也看不清谁。每个省市代表都在查自己那里参与维权的老兵人数,少了哪个人。现在查出来就剩3个人没有回家,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有一位查出来是来自河北的,失踪了。
裘小平又说,即使镇江已经再没有退伍军人能成功留下来维权,但是当地政府仍然未放松,继续维持高度的维稳级别。
裘小平说:当时在镇江被控制的老兵,基本上都已经被遣送回家,但是镇江周边的港口、码头,包括高速公路收费站,凡是外地来的车辆全部要检查,不允许进镇江。
有参与声援的老兵向记者暗示,自己仍然未获自由。
老兵说:我不能跟你通话,好不好?
镇江的武力清场行动后,吉林八路军军人后代董奎红前往当地医院,探望受伤的老兵不久即被控制,直至周一(25日)凌晨时分才获得自由。她向记者说,若事件中发生老兵因维权被打死,那么这是十分严重的,她也要求当局尽快作出澄清。
董奎红说:他们说(受伤的老兵)都说清场时打人都挺严重的,但至于有没有死人,因为我不在现场不能乱说。当天清场后的老兵如果回去了,齐不齐人他们会核查,不会丢下一个军人的。如果确实没有回去,我想他们肯定会找领导反映这件事。
事发于本月19日,镇江市的部分退伍老兵到市政府上访期间遭到保安殴打受伤,及后引起各地老兵不满,并纷纷响应前往镇江声援。直至周六(23日),当局派出大批警察武力驱散,有维权的老兵被打伤。
镇江老兵维权暴露危机 中共权威“倒掉”如何补救
今天的中国,政府权威正陷入严峻危机,相当部分的社会成员几乎不再相信来自官方的任何声音,他们的对立情绪明显,乃至是敌意。
当然,要求一个国家完全没有“反对派”是极其天真的,那只存在于理论之中。但饶是如此,面对舆论场日渐分裂、政府信誉低位徘徊的局面,仍有必要认真思考,寻找危机的症结。
近日镇江老兵集聚维权的传闻在互联网上成为焦点,事件的具体情形如何、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有什么内因外因,公众一概不知,网络上的零星发问也早被全网查禁。
但在如此强力的弹压之下,事件的热度下降了吗?反而在愈演愈烈。关心该事件的公众得不到任何官方的消息,遂转而在社交媒体口耳相传,只言片语、几张截图,尽管可能完全游离于真相之外,但事件的“全貌”却已悄悄的拼凑起来。
不难理解,这个过程中的操作空间是巨大的,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严重不透明,带来的就是虚假信息极易被接受、被认可。在这样已有“先入为主”舆论的前提下,即便政府事后再行发声“亡羊补牢”,多也难以看到成效了。
此前广州暴雨致多人触电死亡、各地劳资纠纷等事件,均大抵如此。伴随着官方的无差别噤声,先后演变为负面新闻,被解读为中国政府“恶”的表现。
若在事件发生之初,政府能迅速回应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该澄清就澄清,该问责就问责,则类似社会新闻的发酵能力其实非常有限,远不会变成今日之局面。
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政府与宣传系统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伴随着颟顸的处理思维,这些散碎的事件终究会聚合成一个巨大的危机,削弱中央权威。
这已是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
在集权国家,中央权威的建立与舆论管制密不可分,就以中国为典型例证。在中共建政初期,舆论的统一管控帮助中共迅速建立对庞大人口的号召力,中央权威空前突出,提升了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随后的发展困难时期,依靠这种强大一致的向心力,中国成功度过数次内部外部危机。
但成功案例不能掩盖其负面影响。舆论管制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失度则会反过来导致中央权威的衰落乃至倒掉。这种“度”的把握是非常关键的,应当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程度而不断改进。
在网络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难以计数,舆论管控的方式和路径自然也需有所调整。一味的封堵和查禁已不能对社会热点进行有效分流,特别是在一些对特定议题保持高度关注的群体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强力管控的负面作用就会极为凸显。
问题是长期形成的,补救当然也绝不会是时日之功。也许第一步,不论地方政府还是宣传系统,不妨先把某种对民众的“忌惮”放下,在公正透明的应对措施下,极少有事件会变得不可收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