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辉瓒的驳壳枪来仔细说说德国造
从张辉瓒的驳壳枪来仔细说说德国造文章来源腾讯网 作者:牛戈
摘要: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有这样一件标注为“缴获张辉瓒的驳壳枪”的文物。不过从各方面的考证分析来看,这基本上不可能是张辉瓒的驳壳枪,想来博物馆的专家们都只关注大人物大事件,对这样的小东西是不屑一顾的。
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有一件一级文物,是一支缴获张辉瓒的驳壳枪。就是下图这个: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bf315086.jpg
图1:军事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图片,展示其作为一级文物收藏的缴获张辉瓒的怀表与驳壳枪
张辉瓒在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时,任国民党军第18师中将师长,于1930年底龙冈一役被红军活捉,不久被处死。活捉张辉瓒曾经写入毛主席诗词,脍炙人口,老少皆知,因而这样配以实物的展览更能深入人心,屡获好评。几十年间,不知接待过多少中外参观者,也曾被多家报刊、网站图文并茂的报道、转载,其受众又不知得有多少。
但必须得说,这枪与这人是极错误的搭配,它绝对不可能是缴获张辉瓒的。估计博物馆的专家们都只关注大人物大事件和写作大文章,不屑于手枪型号的考证与鉴别,以为只要是驳壳枪都一个样了,错也!毛瑟手枪自十九世纪末诞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停产,一直不停的在改进,曾出品有多种型号。这诸多型号,从轮廓粗看起来虽改动不大,然而枪管、机匣、握把等细节却又变化极多,而每一次的改变,都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年代,并非所有型号都出自张辉瓒生前。
既然专家们都不屑于驳壳枪的型号考证,这便正好轮到我这样的非专家来卖弄。现仅就毛瑟驳壳枪的外观做一粗略区分。
首先从枪管长短上说——毛瑟手枪的枪管,大致说来,就是长短之分。长枪管主要有140毫米和132毫米两种,短枪管则仅有99毫米一种。140毫米枪管的毛瑟手枪最多,从它诞生后的第一种型号C96到停产时的最后一种型号M712,都是140毫米长枪管。
枪管长99毫米的盒子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出品。因为战败的德国不允许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所以无奈地将原型手枪的140毫米枪管,改短至99毫米,并将握把也改小了一点点,对外称作警用手枪。该型手枪进入到中国后,被俗称为“三把盒子”或“三号驳壳枪”。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那支著名手枪,就是该型警用手枪。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01dc7b4.jpg
图2:朱德南昌暴动时使用的驳壳枪
132毫米枪管的毛瑟手枪出品不多,只在1930年后有少量出品,属于M30的早期型号。中国人习惯将标准枪管的驳壳枪称作“二把盒子”,由于132毫米与140毫米相差不多,便都被归入“二把盒子”的范畴。为区别,将140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长八分”,将132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短八分”。
同为M30的毛瑟“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仅看枪管长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枪机滑轨的形状是不同的,短八分的开有减重槽,而长八分的没有这个减重槽,这是最好的辨别方法。当然再细说区别还有多处了,比如商标、枪号等。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12dd6d4.jpg
图3:“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
除特别常见的140(132)毫米与99毫米驳壳枪外,毛瑟手枪还有不常见的几种长度的枪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枪管等,属于商业出品,十分罕见,这里略去不述。
毛瑟手枪的衍生品中,还有卡宾型,枪管长超过200毫米,多为固定枪托,并有前护木。该卡宾型1917年后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枪。该枪在中国民间有个俗称——“马匣子”,意思就是可以兼作马枪使用的匣子枪。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218bbe2.jpg
图4:卡宾型毛瑟手枪,中国俗称马匣子
第二从枪的口径上说——毛瑟手枪的口径是7.63毫米,发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该枪自1896年诞生后,中国人无比青睐,德国军方却并未采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德军军用手枪严重不足,才匆忙间订购了10万支。与众不同的是,德国军方订购的这10万支毛瑟手枪,不是原枪的7.63毫米口径,为了与当时德军制式的鲁格手枪达成子弹通用,他们所购的这批手枪的口径被改成了9毫米,发射9X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子弹。为了防止误装入7.63毫米的子弹,该枪的枪柄上用阿拉伯数字刻印了一个大大的“9”字,并涂以醒目的红色,西方人所称的“大红9”就来源于此。该型手枪在中国被称作一号毛瑟手枪。从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关于购买美利洋行械合同弹稿》中,有购买“德造新式一号自来德手枪一千二百枝,每枝随带子弹五百粒”的字样。这或许就是民间所称的“头把盒子”。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5086c0b.jpg
图5:9毫米毛瑟手枪,国外称作“大红九”,中国称“一号驳壳枪”
毛瑟手枪进入到中国后,曾被大量仿制,各厂仿制时,包括口径,都是原样照仿,唯独山西例外,阎锡山晋绥军仿制毛瑟手枪,除也按原枪口径仿制外,还加大口径,研发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为该枪的口径远大于当时一般盒子炮7.63毫米,故获得“大眼盒子”的绰号。该枪铭文有多种,较多的一款是在其枪身左侧打印有篆体的“壹七式”,意即民国十七年定型;枪身右侧则印有“民国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晋造”。该枪仅在晋绥军中使用,或者也在晋绥军活动的北方地区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没能进入到南方军队中。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6166a24.jpg
图6:中国山西造一七式11.43毫米手枪
毛瑟手枪的早期,还有8.15毫米口径的,但极罕见,未能流行起来,故不述。
第三从枪机节套与枪管的形状上说——毛瑟手枪的早期出品,其枪管与枪机节套是一体加工成形的,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后期M30型借鉴西班牙驳壳枪的作法,改为分别加工,而后嵌入结合成一体。这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在外观上留下了印记,即早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之间很平滑,后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则有一个阶梯状过渡。请看图: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72eb32d.jpg
图7:上为M1930的枪管,下为C96的枪管
第四从枪的握把上说——毛瑟手枪的握把形状,一直都是西方人所说的“扫帚把”,几十年间从没有大变,但小的变化却是有的。大体来说,有大握把与小握把之分。大握把的底部呈半圆形,小握把底部则略显平直,也比较窄。小握把主要是毛瑟警用型手枪使用,其他则基本都是大握把的。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839d82c.jpg
图8:毛瑟手枪的大握把与小握把
这大握把,又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它的防滑纹的粗细上,早期的C96型采用的是纹路很细密的那种,刻有22、24或30道防滑纹,后期M30型(含M712速射型)则采用纹路粗疏的那种,只有12道防滑纹。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93f1823.jpg
图9:左为早期C96的握把,右为后期M30(含M712)的握把
毛瑟手枪的握把护片,绝大多数由硬木制成,极少数为塑胶压制,国人称“胶把匣子”。拿今天的眼光看,塑胶当然不如硬木贵重,当年却正相反,物以稀为贵,因而那年头谁若拥有一支“胶把匣子”的话,那是相当的牛逼。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a15dc0e.jpg
图10:一支海螺机锤的胶把匣子
第五从机锤形状上说——
1,马刺形击锤。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ae76538.jpg
图11:毛瑟手枪的试制型号
这是毛瑟手枪试制阶段的击锤样式,形同骑兵马靴上的马刺,与当时流行的左轮手枪的击锤相仿。手枪的后瞄具只有缺口,没有表尺分划。该型手枪并未批量生产。
2,圆锥形击锤,也叫“海螺击锤”。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bd8c024.jpg
图12:毛瑟C96型的最初型号,击锤呈“海螺”形
这是毛瑟手枪自1896年诞生后至1899年(大约)时的击锤样式。因其形状是由向中心渐凸的很多同心圆构成,很像一支海螺,故也被称作“海螺击锤”。
3,大环形击锤。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d1ae621.jpg
图13:毛瑟手枪正式量产后的第二种击锤,大环形机锤
大环击锤,顾名思义,就是因机锤是一个较大的圆环而得名。大约1899年开始生产,至1905年逐渐被新式的小环击锤所取代。该型手枪的机匣形状又有几种不同。其中的一款,机匣两侧全无任何铭文,也无丝毫的凹凸,整个看去光滑如镜,在中国,便有了“大镜面匣子”一称。“大镜面”在当年的中国很受欢迎,许多带枪的人都以佩有这样的“大镜面”而倍儿有面子。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身陷绝境后与敌对射,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大镜面”匣子。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df80872.jpg
图14:著名的“大镜面”
4,小环击锤,也叫“麻雀头击锤”。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ced89be8.jpg
图15:毛瑟手枪在1905年后普遍采用的小环形机锤
这是毛瑟手枪1905年开始的击锤样式。其形如鸟头,故在中国有“麻雀头击锤”一称。后来一直到该枪停产,差不多一直是这种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环机锤又有几种,并不完全一样,只是差别太小,不细说了。
第六从弹仓容量上说——早期的毛瑟手枪都是固定弹仓,弹仓容量绝大多数10发,极少数有6发和20发的。但这时的20发手枪,没有快慢机,只能半自动射击。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d0265a9d.jpg
图16:两款早期六发装的驳壳枪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d1378223.jpg
图17:两款早期20响的半自动毛瑟手枪
曾任蒋介石卫队长的宓熙回忆,他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护卫蒋介石时,就使用一支20响的驳壳枪。这时,后来风靡全中国的M712快慢机和西班牙各型的20响手枪都还没有问世,想来他使用的应该就是早期半自动的20响驳壳枪。
第七从自动方式上说——毛瑟手枪一直到1931年以前,虽然有过多次的改进,又衍生出多个型号,但全都是半自动的。德国人从没想到过开发全自动的功能,因为手枪全自动射击,在除了中国人以外的任何人看来,实在不是很科学的用法。可没想到的是,西班牙专门瞄准中国市场仿造的驳壳枪上,却增加了连发功能,更令讲规矩的德国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连发射击被中国人接受了。眼看西班牙人这样抢生意,德国佬坐不住了,奋起直追,很快,具有连发功能的毛瑟冲锋手枪便被开发出来。
该枪并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试制出品。试制型速射手枪枪管长132毫米,用10发和20发可拆弹匣供弹,快慢机置于枪身的左侧,为片状,拨向“N”时,为半自动射击;拨向“R”时,为全自动射击。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d235cd51.jpg
图18:毛瑟冲锋手枪定型前的试制产品
试制型冲锋手枪产量不大,仅3500支,但仍然进入到了中国,长征时的罗瑞卿就曾使用一支这样的手枪。
该速射型手枪经少量投产试用,毛瑟厂根据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几处完善和改进,便形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M712型冲锋手枪。
M712型冲锋手枪与其先期试制品从外观上看有几点不同,主要的:一是枪管长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机的形状由原来的片状改为桃型。
https://qc-cache.kdnet.net/upload/2018/06/30/5b376d34dc427.jpg
图19:毛瑟M712型冲锋手枪,著名的“二十响”
该型毛瑟手枪的供弹具为可拆弹匣,弹匣容量主要有10发、20发两种,极少数有15发和24发的,可选择装配。军博展出的那支“张辉瓒的手枪”,就是该枪装10发弹匣时的状态。
要分辨一款毛瑟手枪是半自动的还是全自动的其实特容易,看有没有快慢机就行了。另外,该枪还有一个区别于早期C96型的明显特征,即它的“肚子”。由于采用可拆弹匣,使得该枪弹匣仓部位明显凸出于枪身平面,犹如一个人鼓起的大肚子。因为这个,还可能因为作为手枪来说,其20发的弹容量足够大,所谓“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国,M712型手枪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称。这是诸多毛瑟手枪的最后一款,曾大量进入到中国,是当年最常见的一款驳壳枪。
毛瑟手枪的细节变化太多,除以上所说的区分方式以外,枪纲环、表尺、保险机、抽壳钩、减重槽、商标、枪号等等,也都因生产的年代不同而不同。碍于篇幅,这里不详述。
非常不幸的是,毛瑟手枪中的最后型号被张辉瓒选中了。为什么不幸?因为该枪的所有其他型号都诞生于张辉瓒被俘之前,唯独这支张“张辉瓒生前使用的”M712型冲锋手枪,诞生于他授首之后——1932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