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博览会:政治激发的购买欲 倾一国之力搞进口
德国之声中国已经听不下去出口太多,贸易顺差太大的批评了,现在倾一国之力在上海组织第一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各项准备工作都相继就绪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参与者却宣告缺席。
https://www.oneplusnews.com/static/pics/20181103/b8ed3af2-efb9-486a-9f43-148f6a99f907.jpg
上海金融区一景 38个足球场的展会面积, 来自全球130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5000多个首次登陆中国市场的产品。如今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奉献上巅峰之作。参与的企业大多是全球重量级的玩家,包括:SAP、蒂森克虏伯、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微软、特斯拉和沃尔玛。就连在中国仍处于被屏蔽状态的脸书和谷歌,也在参展方之列。 在上海举办的首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决心以开放的形象示人。不久前刚刚推出了一系列降低外国企业运营或市场准入的措施政策。像宝马这样的德国车商如今可以成为中国合资公司的大股东,自己说了算。此外,中国已经取消了许多外国进口药品的关税,尤其是进口的抗癌药物。 但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批评者来说,这样的制度设计还远远不够。仍然有许多行业的外国投资者必须在中国找到合资伙伴才能落地。外国企业要想进入中国,仍然要把自己的部分知识产权视为必须牺牲的代价。中国政府仍然牢牢地严格掌控着外流资金,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人民币贬值压力空前的背景下。 东道主的面子 中国政府仍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占有主导的地位。比如说这次盛况空前的进口博览会。有参展的德国企业代表表示,考虑到进博会的主办方给它们提供了大量展区面积,所以他们为了东道主的面子,才会派出参展团和展品参加。
https://www.oneplusnews.com/static/pics/20181103/9811353a-fe1c-4cbc-87f9-77b8798ff4a5.jpg
蒂森克虏伯位于杜伊斯堡的工厂车间 德国老牌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罗特艾德有限公司是自己要为展位面积出钱的。这家公司十几年来一直向中国的一家大型隧道挖掘机生产商提供包括主驱动轴在内的关键技术零部件。对公司销售部门的负责人罗加拉(Guido Rogalla )来说,此次进博会的意义主要是让他能够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有所了解,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及新的潜在客户。这家德国工业界的百年老店没有计划在进博会期间签署大金额的购买合同。 为了展示中国其实也是一个进口大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出了中国每年要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意。作为此次展会的"总指挥" ,习近平和夫人在进博会开幕前夕会设宴款待来自各国的重量级嘉宾。在11月5日开幕式上,预计习近平会再一次以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捍卫者的形象发表重要讲话,就像他2017年年初在特朗普正式上台两天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表现一样。至于他在进博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是否能够点出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以及市场自由化的具体措施,目前还不得而知。 美国是此次国际进口博览会主要针对的对象之一。与德国一样,处于贸易战中的中国也不断的要面对美国抱怨两国出口太多,贸易顺差太大的说辞。北京政府主要的反驳论点是:中国从来没有强迫其它国家购买其产品。而且像苹果这样,虽然让中国代工企业生产产品,但自己却将产品大部分利润揣入囊中的外国企业其实是中国出口量不断攀升中的真正赢家。 最重要的客人缺席 但看来这样的反驳声音很难到达美国政治层。因为和其它批评中国贸易政策不公的国家不一样,美国已经宣布不会派出政府高层代表出席此次上海进博会。美国大使馆的一位发言人在进博会开幕前夕公开表态称:"中国必须奉行必要的改革,结束即不公平,而且还会损害全球经济的贸易政策。"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美方一方面要求中国对美产品服务打开市场,另一方面当我们敞开大门欢迎四方来宾时,美方又不愿派人来。"她认为这种说法和做法"自相矛盾,让人费解。" 鹬蚌相争谁得利? 贸易战下中美关系不断紧张的同时,中国和欧洲却走的越来越近。多年来欧盟虽然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市场准入政策和经济及贸易规则的批评。但却没有像特朗普那样向几乎所有中国出口的产品课以重税。 所以说,看到德国公司都积极面对此次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就并不奇怪。按市值计算德国最具价值的企业专业软件公司SAP在此次进博会上也将高调亮相。与大众、奔驰、宝马这样的德国车企一样,SAP已经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该公司中国公关部的负责人张彤华向德国之声表示,SAP和中国的大约10000家客户一起,正在不断发展并适应"中国速度",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助力。 德国作为此次进博会的主宾国之一,也会派出300多家企业亮相。政界派出的最高级别代表是经济部议会国务秘书赫尔特(Christian Hirte)。展会上,不仅仅是只有卖方。还有许多实力雄厚的买方。在超过15万家中国及国际采购商的阵容中,由98家大型央企组成的"交易团"最为亮眼。它们将向参展的各国企业撒下数十亿的"大单"合同--哪怕是有些合同只是"老酒装新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