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
张鸣https://botanwang.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632_n/public/field/image/QW%20%2828%29_1.jpg?itok=G-oF1qE2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几乎读点书的人都知道。但是这个事儿,根本就不是真的。赵普生于五代这种军人专权的时代,父祖都是小文官,没有什么地位,也为人看不起。那时候的文官,即使做到宰相、枢密使,也不过是替武人征税的帮凶和替武人鼓吹的帮闲。论语这样的东西,早就束之高阁了,连各地发文庙都房倒屋塌。所以,赵普早年,就没怎么读书,跟父祖一样,在武人周围,帮点小忙,混饭吃,苟且偷生而已。
但赵普幸运的是,碰上了不一样的赵匡胤。赵匡胤也是武人,而且是能打仗的武人,只是,这个武人,比同辈们看得远一点。而赵普恰是一个权谋之士,碰上了赵普,正好有的发挥。
抓住时机,策划黄袍加身,检点(赵匡胤的官职)摇身一变,做了皇帝。还不算厉害,因为这样的事儿,在五代经常上演。关键是,黄袍加身怎么办?这个忧虑,也就赵匡胤会有。赵普接下来的大策划,杯酒释兵权,可是非同小可。这事儿,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能做到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化干戈为玉帛,拿掉了一干众将官的兵权,让他们回家吃老米,就当时而言,绝对是一件充满了凶险的冒险,弄得不好,新皇帝是有可能被替换掉的。这种周密的策划,恰到好处的处置,也就是赵普才能办得到。
第三步,进行制度变革,提倡儒学,形成扬文抑武的制度和风气。只有到了这一步,五代骄兵悍将跋扈,文风不振的风气才可能得以扭转。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下,赵普读论语,才被传为佳话。后来有人作史,说赵普少习吏事,而寡学术,及为相,太祖(赵匡胤)劝以读书。应该差不太多。读论语,以当时的情势论,应该是赵匡胤和赵普君臣一起演的双簧,为的,就是提倡读经的风气。
只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牛皮。不过有人记载,说赵普为相,但朝廷有大事,定大策之时,必定要回家闭门开箱,取一本书来读,一付神鬼莫测的样子。家人以为,这本书一定是跟当年张良遇黄石公所得的异书类似。结果等赵普死了,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也许,当年的赵普,真的这样装神弄鬼过。但是他帮助赵匡胤定大事所出的计谋,其实跟论语半点关系都没有。别说半部论语,就是一部论语,再加上后世所有的注释和研究,如果单看这些,别什么都不看,肯定治不了天下。赵普这种权谋之士,早年肚子里肯定会有点杂学,但主体不会是儒家经典。事实上,后来人传说他用半部论语帮赵匡胤定天下,再用半部论语帮赵匡义(宋太宗)致太平,既是神话,也说明了赵普肚子里,的确没有多少书。难怪有人说他读书,不过是小儿水准,顶多,也不过是个私塾先生。
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抬赵普,而是抬论语。把论语太高了,一直萎靡不振的学风也就起来了,读经也就多了。最要紧的,武人的势头就被压下去了。无论北宋皇帝怎样,都不会再被骄兵悍将玩弄于鼓掌之上了。即使矫枉过正,赵家人也不后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