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音速武器 美俄中大评比
RFA1月中旬,美国国防部公布2019《导弹防御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指出,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正面临新的挑战。就国家来说,新的威胁从过去的苏联,演进到今日的俄罗斯和中国,甚至包括朝鲜和伊朗;就导弹来说,从过去的弹道导弹,演进成今日的弹道导弹加上巡航导弹,乃至超高音速飞行器。在这集栏目里,我要谈谈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问题,以及美国、俄罗斯、中国发展的近况,并做一个初步比较。
https://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junshiwujinqu/mil-01252019101201.html/mil1251.jpg/image
2018年8月3日,中国试射1枚高超音速飞行器”星空-2号”。首先,什么是高超音速飞行器?简单说,就是飞行速度极快的导弹。它的最低门坎是5倍音速,就是5马赫。换算一下,每秒1.7公里的速度,每小时6,120公里。美国当初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设想,就是要1小时全球打击。若导弹速度是10马赫,每小时是12,000多公里,美国一旦进行前沿部署,基本上即可达到1小时全球打击的目标。2018年8月3日,中国试射1枚高超音速飞行器”星空-2号”。这次飞行实验,据中国官方报导达到5,5-6马赫的速度,这立即引起国际关注。其实,美国国防部从2014年1月就注意到中国开始试射高超音速飞行器,并给它一个英文代号”WU-14”。为何用此代号?有一种说法是,试射地点在山西五寨导弹基地,”14”是指该型号导弹的首次试验年分是2014年。也就是说,从2014年初起,中国就多次进行高超音速武器的飞行实验,只是官方没有披露代号名称,直到2018年8月3日才公布是”星空-2号”。《美国之音中文网》早在2015年7月15日报导,从2014年起中国多次试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内情,引起美方的高度重视。现在我们就来听听这段报导・・・・・・。听完美国专家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一个情况,就是目前中国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的研发远不及美国,但不排除中国研发的进程更快,美国可能不会一直领先。从这里,我们可以约略知道美国国防部为何在1月中旬公布2019《导弹防御评估报告》,而且特别强调俄罗斯和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对美国构成新的威胁,有可能使得美国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失效。不过,就在美国战略安全界对中国的威胁提出严重关切的同时,俄罗斯的专家却提出不同看法和评价。现在我们来听听海外中文媒体《正传媒》的1篇综合报导・・・・・・。听完报导,给我们留下2个深刻印象。一、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技术源自上世纪90年代前苏联的卫星国。判断应是乌克兰。苏联解体后,中国从乌克兰引进大量军工人才和技术,包括大推力火箭和航空发动机。另外,从乌克兰引进人才和技术,比从俄罗斯容易些,障碍也少。所以报导内容不足为奇。二、报导说”星空-2号”内部没有发动机,它是靠火箭推力升空后,再进行滑翔飞行飞向目标。由此看出,中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属于”助推-滑翔飞行器”,它要靠助推载具(火箭或导弹、战机)给它的初速,把它送到临近空间(离地100公里的大气层上缘),然后它再以高速机动滑翔飞行攻击目标。这样看来,中国的助推载具已然具备,就是东风-17导弹。但如今报导却说,”星空-2号”内部没有发动机,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实在说,这个问题很难判断。或许我们可以假设:中国先测试助推载具的性能,然后再装”星空-2号”发动机进行试验;或说中国的发动机还在研制阶段,还没完成呢!若是前者,中国发展高超音速发动机的进度应该还是快的,否则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俄罗斯专家所言,中国要使用这种新式武器尚需10-15年时间。介绍完了中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是属于”助推-滑翔飞行器”。另外,还有一型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飞行器。它不需要助推,它本身具有超强推力,能有6-20马赫的速度。目前这个技术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从以上两型高超音速飞行器来做比较,基本可以看出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在该领域的实力。先看俄罗斯,它在”助推-滑翔飞行器”方面,2017年12月1日起,俄罗斯的米格-31K战机开始装配”匕首”型高超音速导弹,在南方军区执行实验性的战备值班任务。这是全球首创;另外,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方面,俄罗斯也有”锆石”这型高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有5-6马赫。俄罗斯的高超音速武器的射程不太远,说明俄罗斯强调武器的实用性,有了新式武器,先用再说,后续慢慢完善。美国在”助推-滑翔飞行器”方面,推出HTV-2”猎鹰”型高超音速武器,试验多次并不理想,因为美国追求20马赫极高速,要求很高;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方面,美国也展示”X-51A”乘波者号,它以B-52轰炸机的机翼为起飞平台,多次试验未达持续300秒、6马赫的飞行目标,说明美国追求的是先进性,争取在技术上达到开创性的突破。中国的情况是急起直追。在”助推-滑翔飞行器”方面,推出”星空-2号”,助推载具是东风-17导弹,至于发动机的问题仍待观察;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方面,至今未见相关报导。或许这说明中国在航天航空发动机领域,推力不足的这一个老问题,仍有待克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