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体香
来源: 云过醒透
《红楼梦》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总没听见这些话,只闻见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衣袖拉住,要瞧瞧笼着何物。
黛玉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熏染的,也未可知。”
宝玉摇头道:“未必. 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儿的香。”
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奇香不成?就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古时香料制成的小饼叫做香饼。可以佩戴,也可以燃烧。用香饼佩戴或燃烧是古代人们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卫生保健习俗。
佩戴或燃烧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这是因为制香所使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
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养生保健的作用。由于所含药物的气味不同,制出来的香便有品性各异的功能,如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镇痛健脾的功用。
这一段描写的黛玉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令人醉魂酥骨的幽香,究竟从何而来?是不是香气熏染的?
当然,一般的贵族小姐衣服上薰香是常有的事。但宝玉说得很清楚:“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儿的香”,那黛玉之香究竟是什么香呢?
熏衣香,古代汉族服饰风俗。汉代贵族上层社会,普遍有燃香料熏衣之习。用以燃香之器有香炉、熏笼等,后世沿之。人对于熏衣这件事很上心,相应的发展出一套细致的方法。
宋人洪刍《洪氏香谱》中记有“熏香法”,其实就是“给衣熏香法”,把相关程序介绍得很清楚:凡薰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薰衣服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置香在上薰之,常令烟得所。薰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
据其所述,熏衣的步骤大致为:
第一步,在熏笼的下面放置一大盆热水,然后把待熏的衣裙摊开,铺展于笼顶上,让热水冒出的蒸汽洇润衣服,由此使得织物能够更好地吸附香精。
第二步,按照一般焚香的程序,把一块为烧香特制的炭饼在火中烧红,放入香炉内,用香灰堆覆在其周围,然后将隔火片置于香饼之上。
第三步,把香炉放置到水盆当中,即这只香炉被热水所包围。将熏衣香丸搁于隔火片上,扣合熏笼,铺开衣裙,熏衣程序才正式开始。
缓熏过程中,必须时时观察香丸的状态,避免其烤焦,否则织物会沾上焦烟气。衣裙经充分熏香之后,便从熏笼上撤下,但还需折叠整齐,放入衣箱静置一夜。如此,衣香不仅鲜明而且持久,还能够延续数日。
鲁迅在《文学和出汗》一文中曾写道:“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出汗,本来是人的一种生理机能,无所谓有“香”,“臭”。鲁讯说的香汗、臭汗,无非是为了说明文艺的阶级性。
但科学是发展的,人们发现人出的汗确实有香臭之分。偶然翻翻,发现一本杂志上曾谈到乾隆皇帝有一位能分泌香汗的妃子,赐名为香妃。
任何人分泌的汗液,都含有或多或少的丁酸醋,丁酸醋的浓度大时就是汗臭味,浓度极稀薄时,则是香水的味道。世界上许多香料,高浓度时则臭,低浓度时则香。
硫化氢以臭鸡蛋的臭味而驰名天下,但它在极稀薄时,却是大米饭、酱油、松花蛋的重要香气。这也许就是香汗、臭汗的科学根据吧。
大凡一个人经过剧烈运动,汗中的丁酸醋的浓度就会加大,而很少运动而又讲卫生的人出的汗中的丁酸醋的浓度就会低。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出的当然是香汗无疑。“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写的是初春之事,那时的夭气尚寒,不会出汗,但不会没有少量的分泌物,只要人的生命尚存,皮肤的分泌机能就不会停止。
所以,黛玉身上出现淡淡的幽香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雪芹在描写黛玉的玉香和宝钗的冷香时,是相对的。第八回有这样一段描写:宝玉此时宝钗挨肩坐着,只闻一阵阵的香气,不知何味,遂向:“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没闻过这味儿。”
宝钗道:“我最怕熏香,好好儿的衣裳, 为什么熏他?”宝玉道:“那么看这是什么香呢?”宝钗想了想,说:是了!是我早起吃了冷香丸的香气。”
这一段文字和描写黛玉玉香的文字,正是遥遥相对,各尽其妙。但宝钗之香是冷香丸的香, 并不是她本身具有的体香。黛玉之香是体香,真家伙。
看来,曹雪芹写林黛玉的体香,不仅为了使她更美丽,更重要的是为了托香写人,含蓄地告诉读者,黛玉天真似“玉香”,宝钗虚伪如“冷香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