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传统节日,可惜大多数人不知
送交者: oldogzhao
谁把春光,
平分一半,
最惜今朝。
农历二月十二,3月18日,星期一。是三月里特别的节日——花朝节,百花的生日,也称花神节,民间岁时八节之一。当山茶、水仙、迎春、桃李梨杏的花蕊迫不及待地往外涌,春意完全占领了九州的时候,花朝节就到了。
比起元宵和中秋,花朝节的名声在今天并不那么响亮。
古时不像现在,一个电话就能随时约见,且娱乐样式多种多样。他们需要寻找一些特殊的时机,下拜帖邀约,找机会小聚小酌,花朝节也许就是这样应运而生。花朝节宜踏春、上巳节宜踏春、清明节宜踏春……总之,春天到了,就该出门看看。毕竟春天了,不吟诗作乐、琴棋书画一番,怎么对得起这无限风光?
古人与花亲厚,在他们心里,这些默默无语的娇嫩生灵,可相伴朝暮,可结为亲友,自然也应有生辰岁庆。这样孩童一样纯真的设想,让花朝从一开始就裹着浪漫的气息。
那时候,人们喜欢将“花朝月夕”并称:“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两个节日,一为春序正半,百花争望,最堪游赏;一处清秋之中,明月皎皎,诗酒谈欢,在一年中遥遥辉映,让人对柴米油盐的生活有了期待。这是古人对于自然恩赐最由衷的信奉。正因为有所期待,有所信奉,这场春天的邂逅总是被格外珍惜着。
在《红楼梦》中,小姐丫头们搬进大观园的日子便是花朝节这天。灵巧少女,各自有性格,各自有姿色,争奇斗艳,宛若百花。可见当时人们对花朝节的重视与喜爱了。
花朝节到了该怎么过?如果你还没有拿定主意,可以从古人的风俗里寻点乐子。
宜踏春
宋朝的花朝节过得最隆重,“国中罢市、红翠出游”。除了踏青,赏花,雅集,还流行种花、挑菜、扑蝶等活动,充满着生活气。此时无论男女,都乐于将大朵的鲜花簪在鬓侧,招摇过市。他们已经不满于只做一个旁观者了,他们要参与这花开,要炫耀这盛景,要把春天揉进自己的存在里。
刘旦宅《簪花仕女图》
然而,花朝节也因为入春不久,有时候会遇到些突发情况——“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尤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尤其是在北方,初春乍暖还寒,寒风中夹还杂着砂砾。冷不丁的一场“倒春寒”却被花朝节遇上了,岂不扫兴?没关系,还有室内项目可以选择。
宜聚餐
过生日,少不了生日宴。给百花庆生,亦当如此。所以,花朝节又为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民族提供了一个聚餐的理由。
“……每遇良辰美景,月夕花朝,张弦管以追欢,启盘筵而召侣,周旋有礼,揖让无哗,樽酒不空,座客常满,王衍之冰壶转莹,嵇康之玉岫宁颓,其礼让谦恭,又如此也……”
——《唐文拾遗》
一到花朝节就高朋满座、觥筹交错、饮酒赋诗。文人们的花朝节,离不开食物,离不开聚会。
那是不是花朝聚餐只是文人雅士的聚餐时光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喜欢借花朝之机大搞聚会,武汉旧街的花朝节是其中典范。
从南宋开始,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在花朝节前后几天备下酒菜,请亲朋好友聚一聚,玩一玩。这种聚会活动甚至没有因为战争中断。
《 花神胜会》 潘振镛(1852~1921)
吃花糕
唐时,唐太宗、武皇、穆宗,个个都是“花痴”,不仅种花、护花、赏花,还要趁着花好,吃上一些。每年花朝节,武则天都会令宫女遍采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飨宴群臣。这样制作出来的糕点兼具花的馥郁和谷的芬芳,很快也流传开来,形成节俗。“唐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花,和米捣碎,蒸糕以赐近臣。”
现代鲜花蒸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代的时候,花糕还衍生出了新功能——防治腰疼,所以,花糕得了一个新名字“撑腰糕”。“二十二日花朝,群卉遍系红彩,家食年糕可免腰疼,谓之撑腰糕。”
——《青浦县志》
现代鲜花蒸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花朝节这天,当官的还得请老百姓吃饭。“宋制,守土官于花朝日出郊劝农。”
——《风土记》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此日帅守、县守,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之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大概是因为花朝节正好在春耕之前,为了一年的好收成、鼓励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官吏们也要“走基层,送温暖”。
清 · 赵之谦《菊石雁来红图》
宜恋爱
花朝节那一天,少女们喜欢成群结队在花魁树下就地设席,甚至褪下红裙以为宴幄, 圈出一方只属于少女心的小天地。在这里,她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谈天欢笑,抽花签、飞花令、斗百草、起歌舞……一阵风来,落花满天,拂了一身还满,明媚的笑颜醉倒花下,这场景……但凡年轻男子见到,还能挪得开眼吗?
明 仇英 (款)《花神》
赏花、护花也好,食花、簪花也罢,体现的其实都是人们对匆匆花事的留恋和珍惜。因为曾经珍惜,也就无惧于时光流逝,花谢花飞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