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国人 站在过劳死的边缘
在中国,过劳问题严重,有数据称,超过30%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近10%的人超过60小时。近三成人,站在过劳死的边缘。我们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杨河清,试图搞清楚:为何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物质享受足够丰盛的今天,我们的业余时间却越来越少,每个人都疲于奔命?
Q:上网搜"过劳死",有不少报导称,在中国每年有超过60万人过劳死,这个数据准确吗?
A:这个数据我也看到过,最早是出现在《环球时报》,当时是2006年,它以《中国过劳死一年60万》为题进行了摘编,数据来源于《韩国经济》。
这引起了我对过劳死的关注,并且开始研究它。但同时我也觉得很奇怪,在中国没有关于"过劳死"的定义,韩国媒体是哪里来的数据呢?后来才知道是中华医学会的一项报告,称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60万,被人一引用就成了"过劳死"了。
要计算出"过劳死"的人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医学界的介入,来定义"过劳死"。过劳往往是诱因,病灶已经在那里了,一劳累就容易引爆。很多"过劳死"可能隐藏在"脑溢血"、"心脏骤停"等等疾病之后,数据可能是庞大的。
Q:在中国,过劳的问题有多严重?
A:我国社会舆论、学术界对于过劳问题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关注的。但是,过劳问题早已有之。
我们分别在07年、09年、10年和15年做过调查,主要针对的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新闻工作者、医生、公务员、企业员工、出租车司机等。各项调查结果均表明: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的人员超过调查对象的30%,超过60个小时的近10%。
在做调查的时候,我们选用了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提出的"过劳死的十大危险信号"。大家可以自己测一测,如果出现2项,那就是"黄灯"警告期,不需要担心;如果是3~6项,那就是"红灯"预报期,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如果是6项以上,那就是危险期,随时可能过劳死。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8.4%的人处于"黄灯"区,有35.3%处于"红灯"预报期,有26.3%处于"红灯"危险期。将近3成人,站在过劳死的边缘。
过劳死的十大危险信号:
早早地出现了"啤酒肚"
脱发、斑秃、早秃
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经常头疼、胸闷、耳鸣、目眩、心悸,检查无结果
频频去洗手间
注意力越来越不容易集中
性欲、性能力下降
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睡眠质量不高(失眠、多梦、睡觉醒来不解乏等)
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http://www.coolncute.com/ph8/photo2019-04-0615545808031_1.jpg
如果是3~6项,那就是"红灯"预报期,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如果是6项以上,那就是危险期,随时可能过劳死。 (剧集《不懂撒娇的女人》截图)
Q:有哪些群体是过劳比较严重的?
A:过劳分为主动与被动。简单地说像大学教师、医生、科研人员、高管、还有媒体人、演艺界群体等,他们处于自我实现的层次,发展空间比较大,职业天花板比较高,比较容易拼得过度,倾向于主动过劳。另一种是被动过劳,比如基层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警察、护士、货车司机、快递员、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等。另外,不少医生处于主动、被动过劳均比较严重的混合状态之中。
Q:除了《过劳时代》中已经提到的原因,您认为还有哪些因素造成了过劳?
A:过劳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除了《过劳时代》所列的原因之外,我可以再列举几个。
文化的因素,中国人民是以勤劳着称的。我们的精英文化是倡导"奉献"的,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确实很令人敬佩,也潜在地激励了不少精英立此类信念,拼命劳作导致严重过劳。
从个人角度看,包括我们对"成功"的定义,世俗意义上还是和赚多少钱,和社会地位有关,很多人追求这种"成功",很有可能造成过劳。
另外,从国家层面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不多,无法像某些国家那样主要靠丰富的资源红利来发展。中国还不能舒服地适度劳动,如果你也适度,那就永远赶不上去。
Q:从某种程度上说,轻度过劳是必要的吗?
A:轻度过劳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不意味着无限度地加班就合理。在突破了轻重过劳临界点之后,加班的总效益就是负的。虽然企业仍然可能在赚钱,但是社会已经是负效应了,亏钱了,因为企业把它的一些成本转嫁给了社会。
Q:经济萧条,会带来过劳吗?
A:经济箫条意味着很多企业要干的活少了。但是,在过劳型国家,结构上会有一部分人仍旧过劳,还会有一部分人失业。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对某些较易替代的在岗人员会形成很大的持续就业的压力,他就有这种焦虑,他就越需要向老?们显示自己的价值,甚至去说乾更多的活,我不要涨工资。为了能保持自己的职位。所以经济萧条的时候,仍会有一部分过劳存在,而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人过劳。
但是,过劳问题的产生的"根"不在于经济的周期,"根"还在于《过劳时代》以及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原因。如何减少失业,让工作岗位上的人别太劳累。但作为企业来,它尽量?l佣少的人,让他们干更多的事,才能赚更多的钱。那怎么样来限制企业利用驱使员工严重过劳的方式赚钱?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事。
http://www.coolncute.com/ph8/photo2019-04-0615545808041_2.jpg
在过劳型国家,结构上会有一部分人仍旧过劳,还会有一部分人失业。(视觉中国)
Q:这是一个全民过劳的时代,我们个人可以做些甚么呢?
A:全民过劳的说法不妥,即使处于劳动年龄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处于过劳状态,还有人处于失业状态。对于那些处于严重过度劳动状态的人,可以在心态上做一些调整,是否能放弃奢侈型的消费,逃脱"消费和工作的循环"。特别是"主动"过劳的精英人群,其实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我们身边已经在出现一些反向的案例了。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避免过劳问题。媒体上经常会报导,谁辞职搬去大山里开了个民宿。也有日本学者针提出了"菜园家庭革命"的构想,他们倡导每周工作两天,剩余五天可以做一些种植、或者做点手工。这些都是一种反抗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