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 发表于 2019-10-3 06:59:11

“低端人口”版《我和我的祖国》

市面上各种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档次普遍都太高,感觉不太接地气。今天等飞机的时候闲着没事,剪辑了一个低配版,应该能够更有亲切感,希望大家喜欢。


Z3GmJQGOdHQ?start=88" frameborder="0"

regent 发表于 2019-10-3 07:04:29

王菲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是“靡靡之音”?

记不清具体从什么时候起,经典老歌《我和我的祖国》突然火遍了大江南北,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孔不入。我的不少同学表示:我真的很爱国,但是别再让我听这首歌了,本来挺好听的歌,我现在要听吐了。

9月30日,吊足了大家胃口的《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正式上映,为祖国的70华诞献礼。由王菲翻唱的电影同名主题曲用了与之前大相径庭的表达方式,在收获众多好评的同时,也引起不少争议。

支持者说:“这是唯一一首我会单曲循环的红歌,唱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反对者则认为王菲特殊的咬字发音和唱法颠覆了大众印象中“红歌”该有的样子,消解了爱国的宏大庄严,甚至将其定义为“靡靡之音”。

关于这首歌曲,类似的争议在30多年前就发生过了。当时,《我和我的祖国》的作词者张藜认为,歌曲要唱的不是“我的祖国”,而是“我和我的祖国”,必须关注“我”的情感,于是选择了唱腔甜美柔软的李谷一作为原唱。跟今天王菲的境遇差不多,如今德高望重的李谷一老师在当时也被批评“格调低下”“晦暗颓废”。

翻唱,尤其是红歌翻唱,其意义不在于精准的复制,而应该引发人们新的感悟并留下新的记忆点。如果说李谷一老师的创新为当时僵化的乐坛吹来了一缕新鲜空气,那么在大家听老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听到吐的时候,王菲的新作则像是大江大海中的涓涓细流,把70年的大国情怀收缩成每一个你我他。

某音乐平台上有这样一条评论:“王菲这个调,像小女孩放学跟妈妈回家路上,蹦蹦跳跳走在妈妈前面,看到车,摊贩,同学,小吃摊,高楼,人情百态,怡然自得,欢心,没有压力烦恼,回头看看妈妈,银铃般的笑声里她快乐地转了一个圈,红裙子旋转成一个圆”。

爱国不一定惊天动地,也不一定来源于某个宏大的背景。我们不否认在任何年代都有艰苦拼搏的奋斗者,但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祖国的依恋,更多来自于岁月风平中的时光静好,像上文的“小女孩”,她们这代人一定有自己的爱国方式。

爱国也可以浅吟低唱,都2019年了,如果爱国之情还要为了追逐磅礴的气势而大喊大叫,反而会失真。这是新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大概也是王菲在歌曲中想要传达的新意。

这种从宏观到个体、从磅礴到浪漫的审美趋势,在《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中也能体现出来。与《建国大业》等作品不同,《我和我的祖国》没有使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大场面来调动观众情绪。只是选取了七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历史性瞬间,讲述了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的动人故事。这种新的主题与调性,是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创新,更容易激发起对观众对祖国归属感、认同感。

有人会说王菲的唱法不符合红歌演唱的主流,那什么是主流呢?

新闻联播播音员们的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是主流,但当郭志坚、李梓萌们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主播说联播”的快手小视频时,你会批评他们“非主流”吗?《新闻直播间》是一档严肃的栏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段子手”朱广权的妙语连珠;各大高校庆祝国庆的MV、标语也脱下了“千篇一律”的外衣,用青春活泼、甚至有些搞怪的形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才华朝气与拳拳爱国情。

主流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接地气”。就像王菲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让我们明白:红歌也可以单曲循环,爱国也可以很浪漫,主旋律的奏响离不开我们每一个音符的跃动。

我出生于新中国成立50周年,20年来,从做手抄报到写“给祖国母亲的一封信”,到拍MV,我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庆祝国庆,但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与依恋之情从未改变,反而愈发深刻、浓厚。当国庆节变成“国民节”,更加“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个我们,爱国的形式可能会变,而那精神内核却会更加稳固和持久。

文/吕京笏(复旦大学)

regent 发表于 2019-10-4 08:02:04

《石濤聚焦》「王菲首唱‘我和我的祖國’ 麻煩了」網民:欠正氣 豪邁感 「一開口就讓人酥了!」「很有70年代的感覺,就像是打開收音機聽到的一樣……」覺

CkYjl-fT8b4?start=307" frameborder="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低端人口”版《我和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