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旗和蒋家后代撑港 北京抓狂?
来源: 法广11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校区内出现了号称青天白日旗的“中华民国”国旗。第二天,蒋家后人蒋介石曾孙、国民党籍的台湾立委蒋万安发表了“一国两制”在台湾没有存在空间的脸书帖文,受到台港舆论关注紧跟。
http://scd.cn.rfi.fr/sites/chinese.filesrfi/imagecache/rfi_16x9_1024_578/sites/images.rfi.fr/files/aefimagesnew/aef_image/jiang_jie_shi_de_ceng_sun_guo_min_dang_ji_de_tai_wan_li_wei_jiang_mo_an_.jpg
众所周知:青天白日旗象征着“中华民国”,几十年来与“台独”势不两立的蒋家各代人,更与“港独”无一毛钱关系。如此推理,北京就不必抓狂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自从今年6月香港“反送中”运动以来,大陆官方及媒体就给这一运动扣上了“港独”之大帽,少部分港人的“港独”口号成全了北京的舆论战,使之战无不胜。大陆民众对香港“反送中”运动的认知始于“港独”的定义,其合法性正义性荡然无存。如同大陆毛时代的“阶级敌人”只有被消灭的下场,“港独”也是一样,只不过在“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中,“港独”还可能是“暴徒”,“港独”加“暴徒”等于死亡的等式构成一个简单明了的思维方式和官方话语体系。
在不可能进行任何思想辩论的大陆,舆论场只可能是一面倒的,粗燥的北京舆论体系相信自己将会骄傲地完胜到底。但就在香港反抗运动持续发酵,近500名警察发射3000多发催泪弹而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的第二天,港中大校区内出现了中华民国国旗。
由于该消息是由所谓台湾亲绿媒体《自由时报》发出的,这面青天白日旗在大陆看来就透出了绿色,亲北京的多维新闻评论说:自香港反修例风波以来,台湾被认为深度介入这场运动。曾有说法指,台湾提供物资、财物,其最终目的是抹黑“一国两制”。就在11月13日,中国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还在北京说,台湾民进党当局从一开始就在拿香港局势进行政治操弄,劝他们不要继续为政治私利而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马晓光强调,台湾民进党应该做的是,立即缩回伸向香港的黑手。中国内地多个涉港机构此前也多次要求西方“缩回伸向香港的黑手”。
北京可以认为台湾民进党当局是“伸向香港的多只黑手”中的一只,但中华民国国旗并不等同于民进党一党,一直坚决反“台独”的国民党曾经也是多年的执政党。对于北京来说,中华民国国旗是一面可怕的旗帜,它虽然不是“台独”,也不是“港独”,却胜似“台独”加“港独”原因是北京恐惧台湾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独”不“独”毫不相干。
再过一天的11月14日凌晨,蒋介石的曾孙、国民党籍的台湾立委蒋万安在脸书(facebook)贴文说:向“捍卫自由与民主”的香港学生及年轻人“致敬”,还特别说:“一国两制”在台湾没有存在空间,蒋万安强调台湾的“民主自由宪政体制不容任何破坏及妥协”,同时呼吁执政的蔡英文政府“必要时也该提供香港民众人道救援”,给予在港工作台生、台人必要协助。
据报导:蒋万安的贴文随即在网络上引爆,不到一天时间就吸引逾2.5万人点赞,近万则留言,近2,000次转贴分享,连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也留言表示感谢。
多维评论说:“蒋万安贴文‘撑港’的时机点,正值香港‘反修例’运动发起‘三罢’,冲突从街头转进大学校园且流血事件频传的敏感时刻,有人怀疑蒋万安有竞选连任争选票的考量。”但也从此看出:蒋家后人撑港合乎相当多的台湾民意。
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韩国瑜则在同一天(11月14日)在台北明确表示:前中共领导人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在台湾完全没有市场。他还提出了两个不要怀疑;一是不要怀疑共产党一定会有收复台湾的决心;二是不要怀疑台湾2300万人强烈追求民主自由的决心。在如何处理香港问题时,韩国瑜给出六个字:反港独双普选。他认为如果按照这六个字行事,香港的乱局就会得到平复。
青天白日旗所代表的中华民国从一党专政和平转型为民主自由的政体,蒋家第四代人和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在香港局势恶化的当口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邓小平当年提出的“一国两制”。内在原因在于“一国两制”早就成为北京强调“一国”而弱化“两制”的工具,而港人要求的则是继续保持“两制”的现实。不可调和的对立导致“一国两制”破产,而北京对民主自由的排斥打击最终也使得台湾民意在拒绝“一国两制”问题上高度统一。
不管撑不撑“台独”“港独”,台港的多数民意首先拒绝的是北京的“一国两制”,因为30年的历史告诉他们:邓小平当年的“一国两制”已经走样变味。台港各自的底线不同,台湾坚持的是民主自由制度,香港维护的是现有的舆论自由法制体系,“统”“独”纷争让位于对“一国两制”的否认,台港两地民众已成为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没有民主自由的基本制度,香港就会一直抗拒“一国”的紧箍咒,“湾湾”也更不愿回家,北京与其为此抓狂,不如从善如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