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惊现汉坦病毒:无特效药 这些人群要注意(图)
文章来源: 大众健康杂志-健康报事件回顾中国一人染汉坦病毒亡引关注 同车29人被隔离(图)
23日晚,陕西省宁陕县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关于“途经京昆高速宁陕服务区复工包车1名务工人员病亡事件”的情况说明》,表示当地23日在一位乘坐大巴车由云南开往山东复工的务工人员身上,查出汉坦病毒(出血热),后救治无效死亡。
什么是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是一个主要由啮齿动物传播的病毒家族,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各种疾病综合征,如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我国感染病人主要表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全世界每年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6万~10万病例,其中近90%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在中国。
有大约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我国发现50余种动物携带该病毒,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动物,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兔和蝙蝠。
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以大林姬鼠为主。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环境后形成尘埃或气溶胶,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此外,也可通过消化道、接触、虫媒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达3.5%~33%。
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关键看鼠与人群接触的密切程度。一般在秋收后,野鼠由于田野食物缺乏,便开始进村镇觅食,与人接触密切。所以,野鼠型出血热以秋冬季节(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季节;家鼠型则以春夏(3月份~6月份)为多。尤其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春季野外没水和食物可寻,鼠要向居民区迁移,致使室内鼠密度增高,汉坦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易在鼠间传播,极易引起人间疫情暴发流行。
如何辨别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不全。根据高热伴三痛、三红、出血、休克、肾功衰竭等临床特点,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并不难。
高热——为首发症状,起病急,畏寒后体温升至39度以上,上下波动3天~7天,病人嗜睡、烦燥、谵语、神志恍惚,呈重危病容。
三痛——病人自述剧烈头痛、眼眶痛、腰痛,有时也会全身痛。
三红——因皮肤黏膜充血,致颜面、结膜、颈胸皮肤潮红,似醉酒面容,或称“醉汉貌”。
出血——咽颊、软颚、结膜以及腋下胸背皮肤常见点片状出血斑,时有鼻衄或肠道出血,故得“出血热”其名。
休克——病人可在高热2天~3天内或在高热末期,或热退以后,出现血压下降、脉细弱、发绀、肢体厥冷,如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多器官衰竭。
肾功衰竭——先表现少尿,正常人每天排尿1500毫升左右,出血热肾损害时,24小时尿量少于500毫升,甚至只有几十毫升。体内有毒物质不能经尿排除,便会出现尿毒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病人可于此期死亡。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性和预防性治疗。如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到有条件的医院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如何预防出血热
01 消灭老鼠
灭鼠是关键。平时应坚持长期灭鼠,发病高峰期前1个月~2个月要突击灭鼠,要整村、全社区联合行动,动用一切灭鼠器具和药物,务求使鼠密度下降到1%以下。
02 治理污染
特别要防环境、食物被鼠粪尿污染,居室墙壁、门窗要严密,消灭鼠洞,防鼠入室,食物保存好,防鼠啃及其排泄物污染,食用前要严格清洗处理。灾区临时居住房间更应保护好食物,防鼠偷食污染。
03 注意个人防护
与啮齿动物及其排泄物频繁接触的职业群体是高发人群,如农场工人、务工人员、家庭维修人员、服务行业和公园服务人员、公用事业工人等。
暂居简易棚或野外露宿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防螨叮咬,不在草堆上坐卧,避免接触鼠、螨及其排泄物。如发现可疑出血热病人应早送传染病院诊治,万勿贻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汉坦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对脂溶剂(氯仿、乙醚、苯)、甲醛、戊二醛、碘酒、酒精等敏感,在pH5以下易被灭活,耐低温不耐热。经高温、日晒、紫外线和在消毒剂作用下很快灭活,在低温干燥条件可长期存活。在常温下的一般食品和水中,其病毒可存活2天左右。
04 疫苗预防
高危人群应及时注射疫苗。当前国内外研制成功的疫苗主要有两类,即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纯化鼠脑疫苗。我国研制的这两种类型的疫苗均已获准生产。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又分野鼠型(Ⅰ型)和家鼠型(Ⅱ型)两种,可根据疫区、疫情和接受人员的不同,接种不同的疫苗。一般按规定注射2针~3针,再加强一针。保护作用均可达90%以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