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欺骗自己,终会付出代价(图)
池莉:人类欺骗自己,终会付出代价(图)https://www.wenxuecity.com/data/news/202003/30/a9985cce2b6f7c2afa17c06298acf114.jpg
2016年,一位老者正在武昌江滩放风筝。/图虫创意23年前,做过3年流行病防治医生的池莉,将自己行医生涯中的担忧写入小说《霍乱之乱》。这部小说似乎与新冠肺炎疫情仍旧持续的当下产生某种难以言说的呼应。池莉则认为,关于这次疫情的总结与反思,现在还为时过早。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走暴不是预兆,在我们这个城市,夏天的走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是作家池莉创作的小说《霍乱之乱》的开头。
《霍乱之乱》写于1997年。做过三年流行病防治医生的池莉,将自己行医生涯中的担忧写入书中:“人类尽可以忽视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会忽视人类。我们欺骗自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时隔23年,这部小说似乎与新冠肺炎疫情仍旧持续的当下产生了某种难以言说的呼应。
疫情发生后,池莉在自己的生活小区微信群发出《给物业与业主的6条建议》,建议大家管住双腿,共同努力。她不止一次在媒体上表示“隔离就是战争”,甚至“恳求武汉市民:宅在家就是在保卫生命”。作为曾经的流行病医生,她清楚地知道“‘早隔离’,对于阻断烈性传染病,至关重要”。
在《第28天隔离了,这个时刻!》一文中,池莉提到,“这个时刻,理性冷静是我们的力量,勇敢顽强是我们的必须”,“这个时刻,当我们看见小女孩子的母亲被病毒夺去了生命,小女孩子追在后面哭嚎,这也不再是世间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冲上去,搂过小孩子,为她戴上口罩,尽快哄住她的嚎啕大哭,以免病毒趁机潜入她敞开的咽喉与肺脏;这个时刻,我们就是小女孩的母亲,而不仅仅只是拍视频的看客”。
冷静文字的背后,是这位“汉派作家”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深刻情感。池莉说自己与武汉是狗与狗窝的关系:
“无论我经常跑出去和跑多远,我都要回来;回来嗅嗅,是无比熟悉的气味,在窝里扒拉扒拉,很快就香甜入睡,连睡梦都充满写作激情。”https://www.wenxuecity.com/data/news/202003/30/79a07fd91b763e07b5ad93dc8399946d.jpg武汉的春天已经到了。/图虫创意
池莉的文字虽然带着热闹的烟火气,她本人却素来喜静。多年来,她远离文坛,一度自己种菜,渴望闲云野鹤式的日常。她爱大自然胜过一切。一盆银边吊兰,30多年来,跟随她屡次搬家。
当年她在上海写长篇小说《所以》,“一待几个月,汉沪之间火车往返,单程19个小时,我抱一盆吊兰坐火车,人都看着笑”。
在《千万不要辜负我们这个时代的草》一文中,池莉更是将自己对自然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
“我们这个时代田野森林消灭得太多了,粮食不够了,氧气难以为继,水泥钢筋无疑是鸟不生蛋的穷山恶水。别忘了,这个地球上,草的强大,是无与伦比的,人类算什么东西。金字塔耸起之前,野草已经覆盖地表。帝王将相辉煌之前与覆灭之后,鸟儿都在树上莺歌燕舞。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够辜负什么,那一定首先就是不能辜负我们这个时代的草。”
疫情过后,池莉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奔出户外,“走进大自然,来一次远足吧”。
《新周刊》:1997年你创作的中篇小说《霍乱之乱》,已经提到流行病的厉害之处:“人类尽可以忽视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会忽视人类,我们欺骗自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时创作小说的缘起是什么?
池莉:缘起就是你引用的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联系今天的这场疫情现状,你不觉得这就是我写《霍乱之乱》的缘起且触目惊心吗?
《新周刊》:很多人在《霍乱之乱》中读出,疫情暴发往往在于忽视与欺骗。
池莉:读者看出什么,我都同意,显然读者比我聪明得多。
《新周刊》:你怎么看待这部小说和你要表达的价值观?
池莉:生命第一!人的生命价值应该高于一切。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人命关天”。
《新周刊》: 《霍乱之乱》后你有没有创作过其他与医学相关的作品?从医经历对你的创作以及认识生活本相,是否有影响?
池莉:我的多部小说都与医学有关联,有的是故事背景,有的是人物关系,有的则是小说发生的场景,比如我中篇小说《看麦娘》、短篇小说《猜猜菜谱和砒霜到底是做什么用的》等,都与医学有千丝万缕联系。
从医经历肯定对我的写作视角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我家族的母系这边,祖辈就从医,我是在疾病与药物的气息中长大的。
《新周刊》:作为流行病防治医生,以你切身的工作体会来看,多年前人们对于流行病的态度是怎样的?是低估,还是恐惧?
池莉:低估和恐惧都有。多年前如此,多年后还是如此。恐惧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低估则是愚蠢无知狂妄造成的。
https://www.wenxuecity.com/data/news/202003/30/3025010e00b56d71361c8b3f3f7492c8.jpg1919年,台北,等待打霍乱预防针的人群。图/Formosa Vintage Museum
《新周刊》:面对这次疫情,你多次呼吁隔离,几乎呼吁到声嘶力竭。距离你写成《霍乱之乱》已经过去多年,你觉得人们对于传染病的认识或者警惕之心是否有进步?
池莉:我多次呼吁是尽我一己之力。谚语说“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事实上,人们的状态是“伤口未愈已忘疼”。
《新周刊》:你在文章中写到,“这个时刻,理性冷静是我们的力量,勇敢顽强是我们的必须,克服畏惧,迎接曙光”。在你看来,面对疫情,何为理性冷静,具体可表现为什么?什么又是真正的勇敢顽强?
池莉:对不起,我文章的原话是:“这个时刻,心神稳定是我们的拯救,理性冷静是我们的力量,勇敢顽强是我们的必须,咬牙挺住是我们的本分。这个时刻,我们必须忍住悲伤,克服畏惧,去迎希望窗外的希望。”
那么,我的这段原话,应该就回答了你的问题。烈性传染病就是洪水猛兽,与洪水猛兽搏斗,不可惊慌失措,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不可隐瞒、欺骗和搪塞,应该在发现疫情的第一时间遵照传染病防治法一条一条地努力去做,尽快去做,尽力去做——这三个做,是需要高度理性冷静的。
同时也需要真正的勇敢顽强,比如临床已经在承受成千上万病人的压力,也就是说疫情已经呈现暴发态势,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克服天大的困难,坚持去做传播途径的调查,坚持去找传染源,坚持去做流行病学分析,做到这三个坚持,才是真正的勇敢顽强。
《新周刊》:在这场疫情中,你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小区物业和业主们提出六大建议,同时成为一名普通义工。物业以及邻里是否顺利接受了你的建议?
池莉:我不算什么义工。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在群里提一些建议,是自己自然应该做的事情。即便是这样一些呼吁与建议,做起来也是很困难的。
我们的人群是一盘散沙,平时又完全缺乏基本卫生教育与礼貌素养,比如:打喷嚏要用自己的肘弯掩住口鼻,咳嗽要手掩和避人,在人群中不要高声喧哗口沫飞溅,等等之类。国人是不管不顾的。
更加上对瘟疫一无所知,对突然瘟疫暴发主要是害怕与惊恐,群里七嘴八舌,一旦隔离涉及到自家利益,谁都不听谁的。我关于隔离的呼吁很不顺利。后来疫情节节攀升,政府发了文件,采取了强制措施,隔离这才开始推行。
https://www.wenxuecity.com/data/news/202003/30/3687f5a044f51e5dea0d2bc9eef44fe7.jpg基本的卫生教育与礼貌素养仍需要不断呼吁。/图虫创意
《新周刊》 :你在作品里写,武汉这地方就是这么江湖,散漫,任性,侠义,火气大,兵气重,五湖四海,千人千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些词,是不是仍可代表你心中的武汉?
池莉:我已经写了武汉文化的一些基本和根本特性,现在当然也还是这样的特性。
《新周刊》:通过这次疫情,你对武汉和武汉人是否有新看法?
池莉: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我还远远没有通过这场疫情,至于新看法,也应该还没有产生,或者说应该没有什么新看法。当有些文化性格已成经典表述,其他就画蛇添足了。
《新周刊》:在《熬至滴水成珠》中,你说17岁的时候深信自己能够“解放全人类”;27岁的时候有一点不相信了,但是还相信“解放全人类”至少是一个豪言壮语;45岁左右,清楚地知道“解放全人类”仅仅是一个中国式口号。你现在更多相信的是什么?
池莉:现在我不相信什么或者不会贸然相信什么,现在我成熟为一个怀疑论者。
《新周刊》:如果不是这次疫情,你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或者说,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池莉:我倒是希望自己能够闲云野鹤,那的确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我从来没有闲云野鹤过,在当今世上生活环境里,怎么可能闲云野鹤呢?远离文坛热闹仅仅只是个人性格而已。离得开树,离不开风。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新周刊》:你为什么喜欢自己种菜?你说如果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够辜负什么,那一定首先就是不能辜负我们这个时代的草。这是你对自然的一种偏爱吗?
池莉:我爱大自然胜过一切。所谓草,就是植物的代称。喜欢种菜,就是热爱的表达。
《新周刊》:你说自己天生不具备兼济天下的豪情,但无论是这次为疫情大声疾呼,还是你之前在一些文章里提到的,遇到一些蒙哄大众或者投机取巧行为时,你都会为大众鸣不平。你觉得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池莉:我怎么知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又没有一双他者的眼睛看见自己。我就是我自己这样的人。我做我自己能够做到的事。
《新周刊》:如果疫情结束了,城市解封了,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池莉:还是一如既往,做我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想第一件事情应该就是奔出户外,走进大自然,来一次远足吧。
采访 | 罗屿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59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