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先生回忆录之国共战争(1)
本帖最后由 FRANKSTON 于 2020-6-15 16:21 编辑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共党为患的由来
历代都有匪患,其为祸之烈,虽在妇孺亦耳热能详的,在唐为黄巢,在明为闯献,都曾创造过空前未有的记录。然以与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下“中共”或“共党”)相较,可就都望尘莫及了。共党已经和仍在制造的罪恶,真是罄竹难书,他们为害中国乃至为害人类的程度,将不止是空前的,而且可能还是绝后的。
共党就是由苏俄领导的共产国际在中国一手制造的一种匪患,因其曾自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故又可名之曰赤匪。
共党为患,始于十六年他们在南昌发动的“八一暴动”。而中国之有共产党,则始于民国十年(一九二一)。从一开头它就是接受俄帝指挥的一个出卖民族利益的组织。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国父倡议容共,何尝不知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之不能相容,不过容共并不是容纳共产主义的意思,更不是允许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意思。当时李大钊提出共产党徒加入本党的申明书中说:“我们加入本党,是一个一个的加入的,不是把一个团体加入的。”可见容共是容纳共产党“人”之加入本党,亦“归斯受之而已矣”之义,以国父之宽容大度,对于“人”是不曾有所歧视的。至于一经作了共产党,便不复再有人性,这岂是国父当初始料之所能及?再则国民革命发韧之始,倍受英、日殖民主义者的重重压迫,争取国际上的援助与同情,乃当时革命形势之绝对需要,刚好俄国此时再三表示他们愿意援助中国国民革命的诚意,则国父联俄容共政策的确立,正是客观形势必然的归趋。后来俄帝狰狞面目之逐渐暴露,还是共产政权罔顾信义缺乏人性的一种表现,但这不是任何人所能前知的。所以根据日后的成败,来评论事前的得失,未有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共产党徒以个人名义加入本党之后,立即展开挑拨离间的分化作用,于是乃有“左派”、“右派”、“中派”等等名称出现。在“革命的向左转”的口号之下,共产党在本党阵营中已隐然露出他们的本来面目,不过共产党的招牌还没有公开挂出来罢了。“八一”南昌暴动是罗明纳兹(史达林派来中国传达他的命令的人)策动,贺龙与叶挺执行的。(贺龙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叶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烧杀劫掠之后。南窜广东,于潮汕一带遭国军痛击,被各个击破,残部由朱德率领,流窜湘南。
南昌暴动失败后,共党伪中央又发动湖南“秋收暴动”,由毛泽东率领农军团及叛变之武汉警卫团,两次围攻长沙,均遭失败,乃收集残余四百余人,窜至赣西边境宁冈县属之井冈山落草。
十七年(一九二八)春,朱德在湘南落脚不着,亦率所部至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
是年五月,始正式以朱毛两部约三千余人成立伪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七年七月,彭德怀、黄公略两叛部(原属第八军)亦来井冈山入伙,又合组为伪红军第五军。彼等先后攻陷江西之永新、莲花、宁冈、遂川,及湖南之茶陵、酃县等地,势张甚。但自十七年冬至十八年(一九二九)四月,中央令湘赣两省驻军进剿,井冈山被攻破。
共军分窜赣南、闽西、湘西、鄂南各处,裹挟反而愈众。十九年(一九三〇)一月朱毛先由闽西回窜赣南。是年七月彭德怀曾一度攻陷长沙。朱、毛、黄等共党首领,遂广集散部,扩编为三、四、十二各军,改称伪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渡赣江而西,与彭德怀会师于浏阳。十月再犯长沙,不克,除留孔荷宠一股于湘东外,余皆窜赣,与朱、毛等分而复合。
十九年(一九三〇)冬,中央以扩大会议之乱已定,恐江西共军坐大,势将燎原,乃大规模派军进剿。采围攻战略,是为第一次围剿。围剿军共四个师,以张辉瓒之第十八师为主力,分途进击,适为共军集中兵力突破一点之战术所乘,十八师失利,张师长被俘殉国。其余各师均败。是役除损兵折将外,还给共军补充了四千多枝枪。
二十年(一九三一)五月,政府决以重兵作第二次之围剿,我所部的十八军就是从这次开始参加剿共战役的。六月二十五日我受任为剿共进击军第二路指挥官,二十八日率部自临川出发。时共军主力,正拟窜扰闽西,我军乃急于七月十二日,抄出广昌以南之文会,自后予以痛击,俘获甚众。越数日,克黎川,与驻闽友军取得联络,双方夹击,共军到处奔窜。我军由黎川经广昌、宁都、兴国、富田、东固,转战千里。
共军以埋伏躲藏之法,时隐时现,无法捕捉其主力而歼灭之,然已使其不胜疲敝与惊慌。会石友三在浦口叛变,本军奉委员长电令星夜西进集中吉安,待命策应全局。时友军公秉藩、王金钰部均为共军所乘,第五师师长胡祖玉阵亡,于是广昌、石城、宁都、瑞金、雩都、建宁、泰宁、黎川等十余县,均入共军手中。是为第二次围剿。当本军奉调吉安之际,南昌行营何兼主任敬之(应钦)命令说:据报共军已南窜,着该军南下跟踪追击,同时总指挥蒋铭三(鼎文)却电告说:现共军情势不明,请兄部就地待命。时友军朱一民(绍良)在南丰,与共军正接触中,希望我东进夹击,凑趣的是陈铭枢亦于是时来电说:共军有进击十九路军模样,希望我北上与该军协作。本军行止至是有东西南北进和就地不动五种歧途,可见当时情况之乱。此亦剿共军事中一段有趣插话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