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世界是自己的 多养养心
https://botanwang.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632_n/public/field/image/ginko-3510673_640.jpg?itok=tM3IXYBC人生中烦心事不少,若是自己看不开,看不透,人生只能更苦。
揣摩他人,不如端详自己
王阳明游南镇时,一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们看到的岩中花树呈现什么样子,反映的是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花的认识最终反映的是自己心的境界。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做人之基为修德,修德之重在修心,疑心生暗鬼,便会以己度人。然而,万事万物皆是人内心的投射,我们所看到的不堪,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丑陋。
苏东坡曾与佛印在林中打坐。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听后很高兴,对着佛印开玩笑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回家后得意地向苏小妹报喜。苏小妹捂嘴一笑:“心中有佛,看谁才像佛。”苏轼大笑,自己的内心与佛印比起来,实在相差甚远。
心中有风景,眼前才能无是非。更何况,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里的苦与乐?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所以,有些话听过就好,不必当真;有些事知道就好,不必说破;有些人看清就好,不必拆穿。人生很短,我们无法决定身外的事情,与其费尽心思揣摩别人,不如把时间用来正视自己。
正视自己,是一种内心的自省。懂得自省,可以摒弃愤世嫉俗之心,让心胸开阔。以包容的心态看他人,以真实的眼光看自己。当我们愿意面对真实自己,常思己过,莫论人非时,就能完成修身立命。
心驰神往,不如耐住寂寞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人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真学问,称之为“学道”,即“坐而论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常常被误以为是专在心里空想,实际上王阳明一再告诫弟子,别悬空虚想,要在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通俗地说,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鬼谷子》里讲到:“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与其心驰神往,沉沦欲海,不如守住寂寞,待到花开。毕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周国平先生刚到北京的时候,一直住在地下室,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自己和墙壁。在地下室里,他完成了自己第一本随笔。在随后的日子里,无论身在何方,他都没有忘记过地下室的日子。他说:那是一种充实的快乐。
独自一人,最考验一个人生命的厚度。静水流深,越是深邃的河流,越显得安宁平静。一个浅薄的人,是无法享受寂寞的。他们喜欢热闹,唯有热闹,他们才不必思考自己。
能够享受寂寞,本身就是伟大灵魂的标志。王阳明被贬龙场的时候,他依然在研读四书五经。悟道成圣的时候,他甚至把自己关在石棺之中,隔绝世上一切。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也曾一人在禅院静静书写《易传》。对于内心丰盛的人来讲,寂寞,是一场不得不赴的宴会。他们盛装出席,并终将收获自己的荣耀。
人只有耐住寂寞,经受磨练,才能在顺境中不迷失,在逆境中不沉沦。有句俗语这样说:“不受烟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阅遍世事的人才懂得,心驰神往只能让人“心满意足”,而不能让人“心想事成”。须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想的再多,不如马上去做
有人说,没有异想,哪来天开。殊不知,“异想”与“天开”之间,是“笃行”在连接。
很多人之所以想太多,是想务必周全,不要路上出岔子。但是诸葛亮尚且算有遗策,何况是我们呢?世界像一座大山,上面雾气朦胧,我们永远不知道它的全貌如何,只能一边走,一边摸索。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想了解一个东西,就要去实践,不能只是学习思考,那没有用处。
王阳明很小的时候立志当圣人,很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王阳明二话不说,马上去“格物致知”,去格竹子,去边关闯荡,发奋读书。虽然一直受挫,但是他却在行动中不断发现理学的问题,这才有了后来心学的建立。
不要想太多,没有头绪也不要紧,先行动起来,事情会一点点露出眉目。做,就有成功的机会;不做,就只能等待失败。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人生最悲哀的往往是:我当时真的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
不要踌躇不前,在前行中不断矫正自己人生的航向,一点点前进,一点点接近,我们终究能抵达人生的彼岸。
知行合一是一种智慧,坚持不懈是一种境界。在年老的时候,我们终究会为自己感到骄傲,而不是为自己虚度一生而感到遗憾。
一个人,活在自己的情绪里太傻,活在自己的思想里太假。
与其看轻别人,不如看清自己。毕竟,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心,自己懂。
做好自己,从“心”修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