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慧光 《道德經》名句耐人玩味
本帖最后由 edak8821 于 2021-1-2 00:32 编辑来源:大纪元
作者:允嘉徽
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就蹤跡杳然。圖為《老子老君圖(一)出函谷關》。(公有領域)
老子的慧光閃爍著人生之道的真理,在他留下的《道德經》中有許多自然不帶痕跡的回文(「迴文」) 詞句閃爍著老子的大智慧。這些帶有回文修辭格式的句子,簡潔表明事物之間的內在連繫,又自然展現大道無形的境界。
《道德經》一書被認為是漢字「回文」美技的源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道:「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
例如:第八十一章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六十三章中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老子《道德經》中的回文詞句,有單一的字或二字以上的詞組回文,它們都以自然質樸的面貌展現道家的精神要義。前後兩子句字詞相同而詞序相反,形成簡潔有力的相扣之理與回映之美,這種表達,是老子思想的奧妙體現,不是那些刻意追求逐字迴還反覆的詩詞意境所能比擬的。
一同來欣賞《道德經》中幾則回文句子,玩味蘊藏其中的人生奧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解讀參考:真知道天地大道的人不會說「道」,悠悠然悟得天意的當下,樂在心中,並且終日自強不息,修身自省,但願無咎;滿口頭頭是「道」,聳人聽聞之人,肯定不是真懂得大道的智者,因為道是君子用來修行的而不是用來宣講的。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解讀參考:「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講人生之道中的一種境界,純任自然的工夫。人生在天地之間,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故而道家以返本歸真為尚,不以有為為強。人生處處、時時都是修煉場,行為處事就要放下名利情的追求,以去除後天的種種桎梏牽絆,得以從從容容合於自然之道。
為無為:為無為就是不鹵莽造作、不強求功成名就,從而能不獲罪、不患難,返本歸真,進而最好的天賦能自然發揮出來。
事無事:樂天知命,以無事為上,乃事無事也。生命生來就有天定的命運之數,樂天而知命,堅持修心不外求,修去名利情不顯示,果能去掉了這些人生的枷鎖,生命就得以自由自在。
味無味:修去身口之慾,無慾望的執著,乃味無味也。人既無食與色的慾望執著,異端、邪魔就沒有找上門來為亂的空間,人才能做自我的主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讀參考:這主要講人的真知和人生的真道,回文對比出了深淺度,並且一層層、一境境向生命的真諦推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誠信的話沒有虛飾文彩,但很質樸實在;花言巧語美麗動聽,卻空虛不實。說話、聽話都重在「真」音。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人不說巧辯的話,巧辯者多言,言多必有失,或無意中傷人樹敵,可能招致禍端,甚至亡身之禍。談辯最重要的一招就是保帥——「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道」之士懂得生命的真正目的在返本歸真,會專心守一,求道在一心,修善在一己;博聞之士,不明人生目的,不知生命歸宿,以博學為傲,反而迷失在無涯無際的學海中,錯失生命的真地。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增進生命的智慧,在於悟道。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解讀參考:禍與福有互相依存的變化過程。禍發生時就是造福的契機,因為人若能因遭禍而悔過責己,從而修道行善,則禍去福來;而福中其實埋伏著禍端,人若因得福而驕恣、得意忘形,則福去禍來也不遠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解讀參考: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質樸守正,虛心明辨自己的不足,這才是上德;不是真知道又「強不知以為知」,可能顛倒是非誤入歧途,將是招來病患的原因。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解讀參考: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是善人可用的借鏡。
善人內心強大的良知煥發著道德的光暉,善人先他後我、渾然無私的善德,自然煥發,感人入心,不善的人感其德而自然而然尊他為師。善人謙虛為懷不自滿,見到不善之人,用他作為借鑒,見他身上有優點就學,見自己有和他同樣的缺點則改。
小 語
老子《道德經》簡潔有力的文句,訊息充實又張力無窮,節奏鮮明又和諧流暢,能給人強烈深刻的妙通默會,印象鮮明持久,在人求「道」的路上,是明燈、是良伴。
註:回文也作「迴文」,是指前後兩句子的詞序相反,而詞彙大致相同的修辭技巧,以造成回環往復的美感(也稱為「寬式回文」);嚴格的回環往復的回文格式,是指刻意安排字序的迴繞,使同一句子、詩詞或同一段文字既可順讀又可逆讀,各展意義與意境的修辭技巧,也稱為「嚴式回文」。 @*#
──點閱【華夏智慧與趣味】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