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gxiang 发表于 2006-1-18 08:57:21

朱令事件:又一场网络盛宴 网民享受集体快感

  小小胡杨

  这绝对是一场盛宴,集合了所有网络能够集合的味觉——疑案悬而未决、司法腐败、高官腐败、名校教育、对人性的置疑与追问——掺杂了生命、爱情、友情、良心、正直、利益种种“大料”,让你一尝则欲罢不能。

  盛宴在天涯社区隆重开场。“天妒红颜”主题颇吸引眼球,11年前之旧案重提意味深长。花了两个半夜,我总算弄清此次火爆讨论的来龙去脉,深感网络世界之神奇、人心世界之复杂,不禁“敲键惊奇”。

  之一:“互动”令网民享受集体破案之快感。

  此次讨论之盛在孙志刚事件之上。两事件有相似之处——皆与中国法制健全问题有关;不同之处是孙案情节相对简单一目了然,网民基本形成一边倒舆论,而朱案情节看似简单却因搁置11年并受诸多其他因素影响,显得扑朔迷离。更重要的是,孙案是一场“单机游戏”,而朱案则是互动版——在贝志诚贴子出场一月余后,犯罪嫌疑人隆重发表声明,于是天涯成为小贝vs孙维的对决场,亦成为挺贝派和挺孙派大展身手之地。

  观看现场厮杀的吸引力难以抗拒,尤其对决双方以影响网民为己任,网民们不禁纷纷表态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一时间天涯社区侦探云集。

  主人公之一孙维想必没料到自己精心打造的声明在“考古派”分析下显得漏洞百出。“考古派”掌门非“不安的咖啡”和“子路其”莫属,前者系列考古发现文章似重磅炸弹爆出众多网民不曾注意的细节问题:如通过全角半角转换分析孙声明的精心修改之间;后者则利用专业所学,抛出一篇关于孙声明的语义学分析,把网民们 “震了”。真相无从得知,大家只能在有限的文字里象蜘蛛织网一样试图编织出全局,于是高手必须是咬文嚼字的高手、逻辑考证的高手。

  而会打击小贝的是,也有网民提出大胆假设“贝才是凶手”。言之凿凿,令人觉得贝之行为匪夷所思。

  一段时间来,挺贝派与挺孙派间或占上风。每每新的破绽与线索被发现总是让id们兴奋不已,从有限的文字资料中找出真相是热心且聪明的网民们乐此不疲之事。翻贴到最后,不禁有这样一个感觉:此次讨论事件已经带有娱乐化的色彩,大家在“寻找真相”的主题下比拼智力、细心、逻辑、见识与学识。而这件事情到底应该或者是将要如何收场?大概没有人知道。

  破案主题关键词:考古

  之二:凸显网络身份认证之尴尬。

  贝志诚不久前接受了网易的采访。就此他的身份应当确认无误。孙维发表了声明,但人仍然在幕后。id孙维是否现实孙维?只能从常理推断是,而其身份认证从无进行。

  随着事态的发展,物化2班的几位同学亮相,如邱志江、童宇峰、王琪等。另有若干同学匿名发言。实名制同学大概被默认通过“身份验证”(同孙),有网民怀疑,但大部分相信,这种验证以讲述求学期间的情况而被网民认可,甚至通过发言得到网民关乎人品的评价。匿名同学的身份认证则比较有趣,先是一份声明出来,而后就会有网民呼吁身份确定者如邱志江来验证其身证。于是邱会在网上提问物化2舞蹈课与哪班同上之类的问题,凭其回答作出判断。

  这种身份认证本身就是连环套的形式,如果有人想做假,假假认证相信也做的到。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登场,如有id“警察宣言”以专业人士的角度对案情进行分析整理。网络的局限在于,在id发言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没有谁能要求哪个id必须公布身份并以现实的方式确认之。这与讨论的主题“真相”一样,需要网民动脑筋自己判断,事件真相与id身份验证交错纠缠在一起。于是网络身份认证之尴尬令这场“戏”更加热闹,平添假面舞会般的色彩与魅力。

  本主题关键词:验证

  之三:网络安全么?

  相信大部分网民的回答是不安全。不安全是谁造成的?其实当然也有网民自己一份。不安全涉及:一,匿名身份被相关部门查知;二,网络果然是信息大全,有好事者整理了物化2的学生名录,其中有些人的家庭住址、住宅电话、手提电话一应俱全,甚至某朱令前男友的个人简历也赫然在目。不论是哪一种,都可能使id 遭遇现实不安全。这与之二主题形成悖论,一方面网民希望或者说事件要求当事人身份公开;另一方面众多网民处于安全匿名之下,当事人面临真实身份暴露后的危险。这几乎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

  之四:此次网络诉求的意义与根源何在?

  这是一场网络审判。网络本属于媒体之一种,与往日里被无数学者与观察者置疑过的“媒体审判”同出一辙,但它同时是媒体审判与民意审判集合体,因网络之互动使其并非代表记者编辑之观点,而是网民之观点,又以其整体力量代表着广意上之媒体观点。

  贝为何如11年前选择网络求助一样再次寄希望于网络?无疑有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受动性强的特点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网络仍然是平民诉求的最好渠道。正如孙志刚事件依靠网络获得广泛关注一样,贝寄希望于网络唤起传统媒体的关注。通过数次网络讨论事件可以感觉到,网络在事件讨论初期绝对起到引进强烈关注的作用,第二阶段传统媒体跟进,第三阶段才是媒体影响力发生作用迫使相关现实发生改变。为什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上亿,但是影响力仍然有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03亿人,同半年前的调查相比增加了900万人。网民总数虽然快速增长,但1.03亿网民在全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7.9%。相比而言,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具有传播到全国各个角落并且可信度强的特点,事件一经报道,真正能达到全民皆知的效果。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媒体的谨慎度、媒体霸权、审查制、传统媒体无法高效率互动等),贝无从直接求助于传统媒体,网络成了最佳选择。

  这是一个忧大于喜的选择。喜在于,贝有话说,终于还是有地方说,而且网络确实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起到了广泛传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网络的确是当今社会的“减压阀”;忧在于,至今为止,此事并未获得主流传统媒体的关注,虽然这件事已经在网上炒得火热,但传统媒体仍然保持沉默。再之,他为什么不得已选择用网络(媒体)公布此事引起注意呢?之一,凶手未能绳之以法;11 年时间公安系统没有确定此案的最终结果。细节不再重述,这涉嫌公安司法系统腐败及高官腐败;之二,协和医院未能赔偿;当年朱令就诊于协和,医生的傲慢自大对外国求助结果漫不经心造成诊断延误,而在法院判令其陪偿朱令10万元后,协和医院至今没有赔付。这既是医疗事故问题也是司法系统执法问题,我们有法可依么?之三,高校教育问题;据网上公布物化2班校友录亦或信件的内容,有同学提到:这件事将把物化2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这的确是耻辱,是清华的耻辱也是物化 2同学的耻辱。清华至今语焉不详,而且讨论中暴露出的种种关于学生不团结、冷漠、功利心重的问题,已经说明清华的教育氛围有一定问题。之四,说真话问题;说到物化2同学的耻辱,我们该如何责备亦或要求他们呢?联系一下整个社会的情况,想一想巴金关于说真话的阐述以及他逝世后活着的大大小小名人们对说真话的讨论,我们该怎么论述说真话的问题?

  到最后,似乎想说的要点已经说明,能说的都说了,更多不能说的,也许才是事情的关键吧。文章没有豹尾,也许像很多事情一样,轰轰烈烈开始,却不得不黯然收场。无论怎样,我奢望此次讨论能对现实产生积极的影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令事件:又一场网络盛宴 网民享受集体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