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选举 朱立伦击败主张统一的张亚中
自由亚洲https://botanwang.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632_n/public/field/image/%23dfghjdfgjv.jpg?itok=sSClEVMN
朱立伦以超过8万票当选国民党新任党主席(朱立伦办公室提供)
9月25日,台湾最大在野党中国国民党举行党主席选举。立场亲统派的张亚中来势汹汹,挑战一路被看好的朱立伦。在“亡党感”的催化下,朱立伦拿下超过8万票当选党主席,但得票率是国民党党主席直选后,首次没有过半的当选人。朱立伦当选后喊出,将重启两岸交流,同时上任后就要启动“美国代表处”的筹备工作。
国民党主席选举25日傍晚结果揭晓,国民党前主席朱立伦囊括85164票,以45.78%的得票率当选国民党主席;在首场政见会异军突起的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居次,首次参选就拿下60632票,得票率逾3成(32.59%)。选前张亚中民调一路紧咬朱立伦,最后在“弃保”效应催化下,现任党主席江启臣落居第三,仅拿到不到两成(18.87%)的得票。
国民党主席选战朱立伦一开始就被看好,没想到首场政见发表会后,张亚中主张两岸签署“和平备忘录”的两岸论述,意外地吸纳了党内深蓝选民的青睐,民调一路扶摇直上,网路声量更是领先群雄。朱立伦在选前两天公开质疑,张亚中主张统一是统派理论大师,把张亚中打成“红统”;张亚中反击朱立伦贴标签,“红统、武统”却拿不出证据,乱丢血滴子。
朱立伦当选国民党主席 将重启两岸交流、筹备美国代表处
选前两阵营杀得见骨,当选后朱立伦把团结挂嘴边。朱立伦强调,每一位愿意站出来的党内同志都是最爱中国国民党,都是出来捍卫中华民国,从现在这一刻开始,要团结全党每一位同志。
朱立伦提到张亚中的热情与决心,甚至振臂高呼,让大家更重视两岸和平议题。他在电话中告诉张亚中,将来很多机会一起讨论、交流;也请张亚中把对国民党的热忱成为国民党的战力。另一方面,他也肯定前主席江启臣对党无私无我的付出。
在两岸政策上,朱立伦再次宣示,国民党在两岸路线上绝对不会变成“小绿”(民进党路线),不会畏惧任何民进党的标签。朱立伦强调,要重建两岸交流的平台跟沟通的管道,在党纲、党章的规范下进行交流,从社会力交流开始启动。在国际关系上,他也宣示就任第一天就启动“美国代表处”的筹备工作。
朱立伦在面对记者追问时再次强调,“两岸关系非常重要,担任党主席之后就会恢复交流沟通管道与交流平台。”朱立伦表示,“做比说重要,大家拭目以待!”
落选的现任党主席江启臣第一时间发表谈话表示,“选战交锋难免互有冲撞,我希望每个参选人都能把这些波折留在过去。我将带头促成其他两位候选人支持下一任的当选者。”他也对党员喊话,“不管这次支持谁,开票带来的兴奋或失落也请留在今晚。明天醒来后,都是国民党的一分子,团结一致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朱立伦贴张亚中“红统”标签 “恐中牌”奏效
值得注意的是,朱立伦在2015年首次参选国民党主席以同额竞选拿到近20万张票,这次得票数连一半都不到。这场选举在选前被塑造成“恐中”与“红统”的对决,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曲兆祥告诉本台,原本保持中立的选民某种程度不再中立,立刻靠向朱立伦。这些票在张亚中快速崛起后,产生一种危机感。
曲兆祥:“张亚中显然也没有白走这一趟,张亚中知名度还不如卓伯源(垫底者,前彰化县长),经过这次国民党党员选举,张亚中在国民党内已经从nobody变成somebody。朱立伦今天过关后,某种程度要跟张亚中取得共识,在两岸论述至少要有一定的默契。”
曲兆祥解读,朱立伦两岸立场是“没有九二共识”的“九二共识”,他不会去重述当年前总统马英九“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但是也不会去否认它,就是走一个“模糊”的路子。对于积极主张改善两岸关系的张亚中,曲兆祥预期,朱立伦应该会采取包容的态度。对于张亚中乃至前高雄市长韩国瑜背后的支持者,朱立伦会采取“妥协”,更多的是“周旋”,但是不会改变两岸保持“模糊”的态度。
曲兆祥:“这两个人如果可以成功地结合,或者在党内‘共生’或许国民党还是有竞争力的政党;如果这两股力量不能‘共生’,虽然我不会悲观地认为他们会分裂,但是国民党的前途会令人堪忧。”
朱立伦两岸论述打模糊仗 2022县市长选举还能回避?
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主任杜圣聪认为,朱立伦有一定历练跟使命感,但是朱立伦的麻烦在于,明知道张亚中的论述不符合台湾的现况,但是无力取代提出更具说服力的论述,朱立伦采取的态度是回避。这种回避也许可以暂时躲过2021党主席选举,终究逃不过2022县市长大选。
杜圣聪:“这个分裂能不能让国民党维持‘乡村包围中央’的版图,造成很大的障碍。国民党团结都不一定会赢,以新竹市为例,张亚中赢朱立伦,还要面对白色力量分进合击。朱立伦自己没有论述,再加上大家抢食地盘,这是国民党未来的隐忧。”
杜圣聪说,国民党必须面对台湾本土的历史,以前在处理两岸关系直接略过台湾历史、略过228、略过白色恐怖,台湾民众的需求与脉络必须被置放在两岸关系思考里。国民党如果继续抱残守缺,还会受到更大的反噬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