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 发表于 2021-10-1 06:12:22

明朝山寨红夷大炮的水平极差


明朝山寨红夷大炮的水平极差

官躲民藏 /文

    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舰载加农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据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徐光启从葡萄牙人手中所购买的第一批红夷大炮为英国沉船上的舰炮,用于宁远城与北京城,型制接近英制寇菲林长炮。现中国军事博物馆仍藏有此炮。

    后中国人进行仿制,最早红夷大炮由天启年间闽人所仿制。

    所以天启年之前的是进口的,后来中国仿制出来。

    很是佩服那些先人们,黑不溜秋的大铁桶子,系上一条红绸子,就可以称谓“穿上红衣了”,这个铁桶子是大炮,自然就叫“红衣大炮”了,佩服之至。

    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13万八旗军主力,渡辽河,攻打孤城宁远。明廷派袁崇焕驻守该城,袁崇焕用“红夷大炮”重创八旗军,“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大明的红夷大炮让旗兵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也因之受伤,被迫撤军,因伤重于当年八月死去。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所遭遇到的最大挫折。宁远战役后,明熹宗特封红夷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红夷大炮就是这样让满人认识的。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红夷”当时是指洋人的红头发。明朝将所有从西洋进口的前装滑膛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大炮上盖以红布,因此也称为红衣大炮。清廷忌讳“夷”字,称红衣大炮。

    明天启七年(1627年),继承皇位的皇太极为父报仇,再次进攻宁远,结果又被袁崇焕用大炮击退。连遭挫败之后,皇太极认识到了西洋大炮的威力,他广罗造炮人才,利用归顺的汉族工匠,创造了“失蜡法”,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造出了第一座炮,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第一批共造出40门“红衣大炮”,组建了一支炮兵部队。当年八月,皇太极带着这支炮队,一举攻克了明朝的军事重镇大凌河城(今辽宁省凌海市)。自此,八旗军“每有征战,必载炮而行。”

    满洲语称汉军八旗为“乌真超哈”(意为重火器兵,就是炮兵部队),这些红衣大炮由汉军八旗操纵。(八旗是满清政权的军事制度,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构成。)满清一位统军说:“火器攻城,非炮不克”。红衣大炮是满清攻占天下的重要军事因素。

    明清松锦之战,清军以红衣大炮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松锦战后,明军关外主力被歼,火炮尽落清军之手,清军拥有近百门红衣炮,为进关作战奠定了基础。满清军队用号称“威武大将军”的红衣大炮,给在风雨中飘摇的南明政权以致命打击,明朝江山被这些“将军”轰得摇摇欲坠。

    清军入关后,以红衣大炮破潼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即把炮口瞄向偏安一隅的南明。扬州之战,攻守双方都动用了火炮。南明的史可法以巨型火炮守城,轰杀攻城清军千余人。清军以红衣大炮还击,扬州城墙崩陷失守,史可法阵亡,南明福王政权亦随之覆灭。清军又先后在扬州、嘉定、江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城,而红衣大炮自是最大的“帮凶”。

    明亡后,明朝的火器大多被满清接收。而满人的民族狭隘性和那种自诩优等民族的思想,让他们依然奉行“骑射乃满州根本”的祖训,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

    满清虽然接手了明代留下的大量火器和部分工人,但没有继承多少明朝的火器技术。这只能说明一点,明代火炮设计、开花炮弹制法及先进火炮制造工艺等都已失传。原因除了大量工匠被杀,还有几乎所有明代研究火器技术的书籍在文字狱中都被焚毁。虽然清朝进行了大量仿制,盛极一时,但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几乎没有再进行过更先进的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曾经辉煌过的中国古代火器在明朝灭亡的那一刻也同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火炮的制造工艺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

    红衣大炮虽然在满清后来的战争中损坏了一些,但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相当大一部分仍是崇祯年的制品,这些“老爷炮”居然是当时清军性能最好的那部分大炮。

    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时,由于还有明朝的老工匠和一些西方传教士,还能造一些性能不错的大炮,但已没有明朝乃至西方强国那种火器理论、技术等全面发展的景象。满清的火器发展进程严重滞缓,可以说,火炮在中国的发展被清王朝给耽误了。

    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任用德国人南怀仁设计多种大炮,有三种型号分别是:轻型大炮“神威将军”型,中型大炮“神功将军”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将军”型。载入清朝官书《钦定大清会典》。

    嘉庆年间清政府曾仿制一批明朝末年造的神机炮来装备八旗炮队。可是,所造的大炮射程竟不足原炮一半。鸦片战争前,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而明代一千多斤的红夷炮,射程都比其要远得多。

    鸦片战争中,英国远征军司令濮鼎查四千远征军竟击败了清两万正规军。清兵被英国军队开花炮弹炸得晕头转向,对方炮声一响,统军们如惊弓之鸟,士兵们跟着乱钻。而在当时北京八旗炮库内还有大量被蛛网密布的明代造开花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也赶不上明末的那些红夷大炮。祖上对“红衣将军”的崇敬之情,都被他们的儿孙扔到爪洼国去了。

    在厦门之战中,那些英勇的清军战士打出去的炮弹,命中率只有二百分之一。定海之战,葛云飞指挥清军“开炮数日”,仅一发命中。而这些大炮有时炮口会无端被堵塞,弹药也竟然会变成泥沙。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深刻揭示出清廷官员的腐败程度,连看家的家当都敢做假。

    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各种大炮总数超过两千座,如果一齐准确地轰隆起来,完全可以立时把入侵的英军化为粉齑。

    道光年间曾任浙江巡抚的福建人梁章钜,有一篇《炮说》文章记载,梁章钜在上海,亲自检阅过临海阵地的大炮,新炮旧炮,大炮小炮,不下两百座。然而洋鬼子一到,一下子竟像变成了蜡造炮,又哑又软,硝烟过后,检点残骸,人人心寒。

    英法联军扫荡圆明园时,发现当年英国使团赠送给乾隆的火炮保持完好,随时可以发射。只不过它的功用不是来保家卫国,而是用来摆设的“花瓶”。

    满洲八旗建立的大清帝国兴衰固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原因,但如果将“红衣大炮”作为清朝兴亡的一条线索,可以这样讲:满洲八旗初期,勇于进取,接受新事物,注入雄起强力;清朝建立早期锐意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了国家进一步强盛;中期固步自封,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就是好,扼杀了探索精神自行衰落;晚期抱守残缺,就指着这一棵歪脖子树,连最后的挣扎也不做了。

    红衣大炮伴随着满洲帝国,在历史舞台上共同上演了“同兴、同盛、同衰、同亡”的历史过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山寨红夷大炮的水平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