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与孔子学院:醉人的“虚假”与误人的“真实”
BBC中文听说过李子柒吗?她是一位来自中国四川大山里的29岁农家姑娘。父亲早逝的李子柒十几岁就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历经都市生活的酸甜苦辣后,李子柒又回到家乡,每天打柴烧饭,与奶奶一起青灯孤守,流水的日子重复着简单。
至此,李子柒与千万万万的中国农民工的经历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中国有个李子柒
2016年,李子柒在微博上开了个视频博客,演绎她的柴米油盐的日子。短短几年,她在微博上的粉丝超过了2000万,算得上是个网红。但在网红一抓一把的中国社交媒体上,这个数算不得什么。
让李子柒鹤立鸡群的,是她在YouTube上的地位。2017年才上YouTube 的李子柒,她的视频订阅已经接近800万。YouTube在中国大陆被封,李子柒的800万YouTube粉丝因此也绝大多数是文化背景迥异的外国人。
800万是个什么概念?国家撑腰财大气粗的外宣大哥大、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24小时播出,YouTube订阅只有一万。
许多中国人都知道美国有个CNN,号称全球影响力最大媒体之一的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在YouTube上有792万粉丝,与李子柒相当。然而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视频只发了100个出头,而CNN却发了14万多条视频。
李子柒海外走红了,网上议论也炸窝了。有意思的是,YouTube上粉丝的留言,与微博上的留言大相径庭。
墙里开花墙外香
YouTube上的评论几乎是一致的赞美,只恨自己不能走进李子柒营造的世外桃源。微博上的议论则毁誉参半。更准确地说,批评指责远远多于欣赏赞扬,口气恶意远大于善意。
中国网民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说李子柒造假,她的视频与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脱节。
视频博客里的李子柒,披着昭君出赛式的红袍古装,头戴野花冠,坐骑大白马,踏山踩云的搜集食材做了给奶奶吃。
李子柒不仅是做饭,还展现了从染布酿酒到竹编工艺打造家具等种种职业匠人的精湛技艺。视频画面还忙里偷闲的展示了云卷云舒的大山深川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虽然李子柒的后期视频作品里,装束有所收敛,但她演绎的田园生活与中国农民柴米油盐的日子相比,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会说是脱节的,因此说她造假也不冤枉。
况且,对摄影稍有了解的人也能一眼看出,李子柒的视频拍摄背后有一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专业团队。
这还是从技术上挑刺。上升到政治高度打棍子的人更是大有人在。批评者众口一词指责李子柒故意渲染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以讨好洋人,赚取点击。
百度搜索窗口打入李子柒,自动关联词居然有"恶心"。
讲中国故事 一人胜过中宣部
对李子柒的恶评,也激起了不少人挺身护花。中国网络大V雷斯林在去年底的一条博文,“李子柒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48小时内阅读量超过7亿人次。
雷斯林为李子柒辩护的主要论点是:
“她视频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自给自足的伟大创造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不但是文化输出,而且是由里到外,由精神到物质的高级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视频往外输出的,恰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那些我们曾经影响世界的那些文化,那些最精华最珍贵的那些精神内核,这不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代表吗?”
雷斯林的博文刷屏后,中国官媒也不甘落后。先有《人民日报》首肯:
后有中央电视台点赞:
然而,无论是技术上挑刺,还是挥舞政治大棒或戴政治高帽子,都完全错过了李子柒海外走红的根本原因,用英语表述,就是completely missed the point。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李子柒拍视频的时候,肩上没有挑着承传千年中华文化的重担,脑子里想的不是如何帮助中宣部讲好“中国故事”,没有胸怀“文化输出”的伟大抱负。
李子柒的视频根本不是在讲“中国故事”。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之间,李子柒营造了一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桃源仙境。
这个桃源仙境,拨动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个人类共同的心弦。这才是讲一口四川话,原创没有英文字幕的李子柒的视频,并不影响全世界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欣赏的根本原因。
众多粉丝留言中,有一句平淡的话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我相信,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想像她一样生活。”
YouTube上现代人可望而不可求的生活,李子柒为他们过了把瘾。辩论李子柒视频的真假已经显得愚蠢,就像要质疑好莱坞大片《卧虎藏龙》里演示的中国功夫的真假一样。
孔子学院与洞房抄党章
有意思的是,围绕李子柒走红海外的辩论,还引发中国“文化输出”的策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争论,而进一层次的争论往往稍带上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旨在推动外国人学习中文、了解欣赏中国文化,被视为是中国试图在全球辐射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
中国2004年起在国外设立多所孔子学院。迄今,全球有15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间孔子学院。仅在美国目前就有超过百间孔子学院。
但近两年来,多家孔子学院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瑞典等国遭到关闭或终止合作,反弹的势头有增无减。
中国网民一致的看法是,孔子学院输出中国文化效果不佳,赔本不赚吆喝。各执己见的是,孔子学院门庭冷落的原因。
有说西方担心学术自由受到干涉侵蚀,有说疑心间谍与情报收集。笔者以为,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在推特上的一句话可以盖棺定论:
“孔子学院与孔夫子无关。现在遍及全球的孔子学院,都是糟蹋这位先哲及其学说的屠宰场。 它们全姓共,不姓孔。”
鲍老先生的一番话让我想起了“洞房花烛抄写党章”的中国官媒上的新闻。这种违反基本人性的行为被当作榜样大书特书,孔老夫子九泉有知一定汗颜,这样的国度组织输出的文化让人心存狐疑,也就不奇怪了。
再回到围绕李子柒的争论。我想,德国19世纪大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可以为这场文化思辨划上一个句号:
“我们如此喜欢到自然中去,是因为自然对我们没有看法”(We like to be out in nature so much because it has no opinion about us--Friedrich Nietzsch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