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nna 发表于 2022-7-18 05:52:37

官方数字打了脸 习近平这笔账是怎么算的?

法广

https://www.wenxuecity.com/upload/album/71/5b/47/564726b49569SQ4MBez5.jpg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总理李克强。中国2022年7月15日公布经济数字,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只剩0.4%,被认为是习近平坚持清零造成的恶果。 REUTERS/Jason Lee

7月1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声称动态清零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评论发表不到一天,就被官方出台的经济数字打了脸。



中国第二季度遭遇工厂停产,商店关门,供应链紧张,房地产低迷种种,不会有经济专家高估经济增长,但实际的数字仍低于市场比较悲观的预期, 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而造成这一局面的重大原因,许多专家毫不犹豫归咎于“清零政策”。

动态清零是造成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仅为0.4%的主因,这是中国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以来最低的增速。人民日报评论称,中国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一次次封城,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关闭,企业倒闭,上海第二季经济负增长13%就是最好的反面证据。效果难道是最好的?上海以及多个大城市甚至东北一些省遭封锁带来的惨重教训显示,封城造成的次生灾害、人道灾难不可估量,造成的灾害远远超过了新冠疫情本身带来的灾害。

当然,人民日报只是在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意图,连评论标题也几乎完全出自习近平6月份武汉考察时说的一句话:“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习近平还说:“我国近三年的疫情防控实践充分证明,动态清零符合国情、符合科学,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

人民日报评论称,“三月以来,中国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一句话就把上海等地整整封城两个月,直到六月初还在封控状态造成的灾难划归为成绩,且这样总结:“我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可持续且必须坚持。”

总书记算总账,百姓似乎难以理解。据报道,这篇几乎被所有官媒转载的文章在评论区“翻了车”,这里举几段中国数字时代摘自网民的评论,有的说,“吹口哨走夜路,自己给自己壮胆”、有的说,“只要遮住眼睛我们就是最幸福的”,还有网友质疑:“请问你们的‘最经济、效果最好’有数据支撑吗?核酸花了多少钱、这两年有多少人失业、有多少小微企业倒闭、一刀切封医院导致多少人死亡,有数据吗?”



习近平难道没有意识到经济问题的严重性吗? 根据新华社7月15日 发出的通稿,习近平日前视察新疆时还“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

习近平6月28日视察武汉时甚至表示,“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要继续清零! 有学者分析,清零已经被习近平提到制度优势和个人成就的高度,在20大还有几个月就要召开的当下,他怎么会放弃清零这块招牌呢?

不过,许多观察人士也注意到,习近平尽管不断地要求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中国总理李克强却在不断地推出措施救经济。以至于中国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放松管控,抓起了经济。如果说,习近平每次讲话都要提“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李克强每次讲话都在讲“经济形势严峻”,几乎不提“清零”二字。

7月1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意思的是,李克强在强调了“二季度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寻常,超预期因素带来严重冲击,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加大,4月主要指标深度下跌”之后,把自己领导的国务院的功劳简述了一遍,先引出一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然后说:“各地各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应对困难挑战”,”推出稳经济33条一揽子政策措施等,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政策效应较快显现,5月主要经济指标跌幅收窄,6月经济企稳回升,这极为不易“。

李克强提到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就是被外界称之为”十万名官员动员大会“。他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去了主管经济的大权,曾被形容为后邓时期“最弱势的总理”,能到前台召开这样的大会,之前是很难想象的。

李克强当然是在讲,只要放松管控,经济就会有起色。的确,尽管第二季经济增速极低,但6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扭转了5月下降6.7%的局面,6月份的工业增加值也同比增长3.9%,这些都和封控放松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很快会复苏,李克强讲话的重点似乎是放在“这极为不易“几个字上。他希望各位“齐心协力”,“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有分析称,李克强可能希望在最后几个月任期内奋力一搏,留下一点好名声。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清零派和李克强代表的救经济派,就这样成了中共20大召开之前党内最高层博弈的独特风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官方数字打了脸 习近平这笔账是怎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