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雅趣】古代的时尚妆容从哪来
来源:大纪元作者:兰音
汉卓文君擅画远山眉。图为《画丽珠萃秀》册之“卓文君”,清赫达资绘,梁诗正题。(公有领域)
古代女子,梳妆打扮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这既是女德中对妇容的要求,也暗含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微妙心理。历经时代的变迁,女子在装扮上大抵是梳髻插簪、涂脂抹粉、画眉染甲之类,但是在不同的朝代中,女子妆容又有着各具风尚的美感。
梳一个发髻,就有朝天髻、百合髻、垂鬟髻、望仙髻等几十种样式;描一双翠眉,又有涵烟眉、柳叶眉、八字眉、新月眉等几十种形状。那时候的女孩子在梳妆台前,要如何选择自己一天的妆容呢?她们也有追逐的时尚造型吗?
汉乐府有一首《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牛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说汉代的京城女子喜好高耸的发髻、粗粗的眉毛、宽大的衣袖,地方上的女子就争相效仿,恨不得髻高一尺,眉毛画满半个额头,衣袖用整匹布来做。京城,特别是宫廷,恐怕就是古时候的时尚中心了。
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贵族女子于无心之中,发明了一种妆容,周围人觉得美丽新奇,便开始模仿,于是越传越广,变成一款经典的妆饰。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妙手偶得”的造型吧。
灵蛇髻
甄宓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公有领域)
先从女子在头发上的灵感说起。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美女如云,其中最知名的美女当数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宓了。有句俗话说:“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足见她的颜值之高。而且甄皇后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好读书,不仅善作诗文,更难得的是深明大义。当家乡遇到灾荒时,十几岁的她主动提出将家中存粮赈济乡邻,在危难中保持着惠及他人的德行。
或许正是这样的女子,才有福分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还让她意外发明了一种新式的发髻。《采兰杂记》载,不知什么时候起,宫廷里突然出现一条奇异的绿蛇,口中一直吐着梧桐子大小的红珠,却不伤害人。当有人想伤害它时,绿蛇就消失不见了。后来甄皇后每天梳妆,这条蛇就盘曲成一团出现在她面前。
甄皇后深以为奇,仔细端详,越看越像⋯⋯她突发奇想,试着模仿着蛇的型态挽成一个别致的发髻。由于挽的位置、手法不同,每天做出来的发髻都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呈现着灵动、柔婉的风格。宫人们见了皇后的百变发型,纷纷效仿,但是都学不到一二分精髓。甄皇后所创的发髻,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灵蛇髻”。
蝉鬓
《雍亲王体书堂深居图屏》之“裘妆对镜”,清人绘。(公有领域)
除了甄皇后之外,魏文帝身边许多美丽的妃嫔,其中以莫琼树、薛夜来、田尚衣和段巧笑最受宠爱,日夜在皇帝身边服侍。能在六宫粉黛中脱颖而出,她们当然各个身怀“绝技”。《古今注》载:“琼树乃制蝉鬓,缥眇如蝉,故曰蝉鬓。巧笑始以锦衣丝履作紫粉拂面,尚衣能歌舞,夜来善为衣裳,一时冠绝。”原来琼树姑娘和甄皇后一样,也发明了一款发型呢!
所谓“蝉鬓”,便是两边薄如蝉翼的鬓发,大约是将耳畔的鬓发薄薄梳起一层,挽成蝉翼的型态加以固定。这样的发型看上去若有若无,似虚似实,具有轻易飘逸之美。难怪莫琼树能得到文帝偏爱,后世文人也多咏“蝉鬓”。如白居易有诗曰“蝉鬓鬅鬙云满衣”,温庭筠有“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杨巨源有“蝉鬓临风堕绿云”。久而久之,蝉鬓变成了美人的一种代称。
远山眉
《仕女簪花图》局部,清金廷标绘。(公有领域)
以山喻眉,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修辞了。“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春山愁锁泪偷弹”,“黛眉低拂远山浓”,气势磅礡的山峦由于和女子双眉的联系,也平添几分柔美含蓄的气质。在古代的眉型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远山眉”,一种细长而舒展的弯眉。
关于远山眉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的《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文君即卓文君,乃是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妻子,容颜姣好,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她因为欣赏司马相如的琴艺,不顾贫富之差坚持与他成婚。相传在婚后,司马相如有意纳妾,卓文君还作诗明志,挽回了大才子的心。
卓文君的美貌很有特点,但是她的面若芙蓉、肤如凝脂,都是古代美女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她对美还有极高的鉴赏力,能将自己的眉毛画得远山一样起伏而朦胧,望之便有疏阔脱俗之感。从卓文君起,“远山眉”就成了经典的眉型,成为女子衷爱的妆容。或许才子也最欣赏才女,所以卓文君描画的远山眉,也成了文人频频写入诗歌的意象。
长蛾眉
《诗经》中说:“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蚕蛾的触须细长而弯曲,若是呈现在女子脸上,便是弯弯的细长眉,这是怎样的容颜呢?嫣然一笑满面生姿,目光流转动人心魄。三千多年前的古人们就意识到,一双美丽的眉毛对整个人的风采有大大的加分作用。所以呢,画眉是女子化妆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而体贴的丈夫,也以为妻子画眉表达心中爱意,所以才有了“张敞画眉”的佳话。
吴绛仙像,出自《百美新咏图传》。(公有领域)
从先秦时期的细长眉发展到汉代的粗眉,眉型也经历了流行的变迁。而到了隋朝,一个名叫吴绛仙的女子,又把蛾眉带回了众人视线。《隋遗录》载,吴绛仙本是隋炀帝身边的“殿脚女”,也就是为皇家船队拉纤的女子。当隋炀帝在开封一带率船队出游,每只船都选派一千名“妙丽长白”的殿脚女,吴绛仙就在萧妃的凤舸中。一天,隋炀帝登上凤舸,偶见吴绛仙柔丽的姿容,便舍不得移开脚步,当时的吴绛仙就画着细长的蛾眉。
隋炀帝原本要封她作婕妤,谁知她已许配人家,只好封她为“崆峒夫人”,提拔为驾驭龙舟的第一人。从此,年轻美丽的殿脚女们,争画长蛾眉,希望得到皇帝的垂青。这还不算,当时画眉的螺子黛,每颗价值十金,宫中每天只能供给五斛,赋税不足时只能用廉价的铜黛代替。而隋炀帝为了让吴绛仙画出最美的双眉,独独赏赐她螺子黛不断,真是羡煞了宫中美人!
梅花妆
《画丽珠萃秀》册之“寿阳公主”,清赫达资绘,梁诗正题。(公有领域)
除了用胭脂在面上涂抹红唇、脸颊外,女子额间还有一点靓丽的红引人注目,那就是“花钿”。这是一种在女子面上黏贴花饰的化妆术,以红色为主,在唐代最为盛行。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等,剪成繁复花样,用鱼膘胶或呵胶粘在眉间或其他地方。
这种妆饰既能增添女子娇艳,还有遮盖疤痕、瑕疵的作用,因而深受女子喜爱。《续玄怪录》中说,唐人韦固的妻子,容貌姝丽,尤爱在眉间贴一枚花钿,哪怕是沐浴、就寝,也舍不得暂时摘取。韦固问其原因才知道,原来妻子年幼时遇到歹人,眉间被刺了一刀,留下疤痕,这才用花钿来掩盖。
那么贴花钿是谁发起的呢?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是,源于南朝宋的寿阳公主,在《太平御览》《事类赋》中都有记载。相传,在某年正月初七那天,寿阳公主在含章殿下休憩,一朵五瓣梅花恰恰落在她的额上,竟然拂之不去。几天后,梅花终于洗掉了,但是公主的额头留下了淡淡的梅花印痕,将公主的面容衬托得越发妩媚娇柔。宫人们见了啧啧称奇,也学着在额间贴一朵梅花。从此,“梅花妆”流传开来。
“受伤”妆
《月曼清游图》册之“水阁梳妆”,清陈枚绘。(公有领域)
由于一桩意外事件,女子脸上留下了伤痕,却意外地引领妆容时尚,是不是很有趣呢?古时候这样的例子有许多。还是要说一说,魏文帝曹丕的著名宠姬之一薛夜来。这位夜来姑娘精通女红,能够不用烛光,在黑暗中缝制衣服,号称“针神”。
但是她的视力并不总是那么好。《妆楼记》载,夜来初入宫时,文帝喜欢在灯下读书,四周用七尺高的水晶屏风遮蔽。有一晚,夜来前来服侍文帝,一不小心,俏脸撞到了透明的屏风。第二天伤痕未散,看上去就像是清早即将消散的彩霞一样美丽。宫人们便模仿着把胭脂淡淡涂在面颊,还给它起了个诗意的名字“晓霞妆”。
而在东吴那边,南阳王孙和有位宠妃邓夫人。《拾遗记》载,有一天,孙和在月下把玩水晶如意,不小心砸到邓夫人的脸上,令其血流满面,甚至沾染了衣裙。太医为邓夫人配药时,用到了名贵的白獭髓、玉屑、琥珀屑,将其调和在一起,作为涂抹面颊的上等疗伤药。谁知阴差阳错,琥珀用量过大,邓夫人伤愈后,脸上却留下了赤红的斑点。孙和见了,反而更觉娇俏。其他妃子见了,也开始用丹脂在脸上点红斑,希望得到君王宠爱。
古代妆容的流行,背后竟然有这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而且创造这些妆容的女主角们,并不是天天在镜子前费尽心机琢磨新式妆容的肤浅女子,而是在机缘巧合下引领了一个朝代的风华。谁能说,这不是上天赐予她们的荣耀呢?@*#
点阅【闺阁雅趣】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