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千年前沉船揭示古代复杂的欧亚贸易网
來源:大纪元土耳其博德鲁姆水下考古博物馆的乌鲁布伦号上所运载的各类商品复制品。(Georges Jansoone/维基百科)
【大纪元2023年01月07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吴瑞昌编译报导)公元前1320年,一艘满载大量贵重金属的船只,在地中海的乌鲁布伦东海岸附近发生事故沉没。三千多年后,这艘船被打捞上来。通过研究,当时的一个横跨半个欧亚大陆的复杂的贸易网浮现在人们眼前。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艺术与科学考古学系、德克萨斯大学和爱琴海史前研究所等其它考古团队,共同研究了这艘1982年从土耳其境内的乌鲁布伦(Uluburun)打捞上来的船只,并将研究成果写成报告,于2022年11月底正式发表在《科学发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他们发现,沉船里面有约一吨重的锡金属和十吨重的铜金属,锡金属对当时来说是十分稀有和贵重的。这批货物足以为五千多名士兵装备武器,或做成更多生活器皿。
三千多年前的人们正处于青铜时代,青铜可谓是欧亚大陆当时的“高科技”。那时有中国的商朝、希腊的迈锡尼和伊拉克的亚述等文明,在他们的奢侈品、生活器皿、武器和祭祀用品等上,高度使用青铜金属。
青铜是由铜和锡按一定比例熔炼而成的合金,铜矿在欧亚大陆取得相对容易,但锡矿却相当稀缺,得在特定的质地矿床中才能挖掘到,因此锡矿可谓是青铜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在地壳中发现的铜矿含量是锡矿的30倍。
为了搞清楚这些锡金属从何而来,科学家们使用铅(Pb)同位素、痕量元素(某一元素在样本中小于100微克)和锡(Sn)进行同位素分析的组合方法对乌鲁布伦沉船中的105块锡锭(占锡货物总量的91%)进行了全面分析。
经过多方面测定,并对比世界各地锡矿场、史料和过往考古研究资料,发现这批锡锭有六成左右与附近土耳其金牛座山脉的来源一致。此外,有近四成却来自于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名为穆西斯顿(Mušiston)的史前矿山上,但该矿山距离船难地点2,000多英里(约3,200公里)。
这项发现对科学家来说非常不可思议,因为产矿地与船只遇难地之间若要进行贸易往来,需要先跨越崎岖不平的伊朗高原和宽阔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才能完成货品交易,这也显得锡金属在当时是珍贵的。
经研究发现,这些锡金属从中亚到地中海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往来关系复杂。这批锡矿源主要被中东的一些高地的游牧民族拥有,且距离当时的一些商业中心和帝国十分遥远。
过往的考古资料显示,当地的人与一些小型的农村经常进行贸易往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区网络。当时的人们主要从伊朗高原北部边缘通过帕米尔和天山山麓向东延伸至中国,再向北延伸至阿尔泰山脉,进行资源交换。
科学家们经过多方面考古对比和乌鲁布伦沉船中锡锭的来源,最终证明了青铜器晚期的中亚和地中海之间,曾有大规模商业联系和贸易。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艺术与科学考古学教授迈克尔‧弗拉切蒂(Michael Frachetti)对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新闻社表示,“看来这些当地矿工可以使用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中的陆路贸易等形式,将这种至关重要的商品运到地中海地区。”
迈克尔教授解释说,“我们发现在青铜时代晚期的欧亚锡交易基础,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多区域和多方向的贸易体系,这是以往难以想像的。这解释了几十年来研究人员想了解的,青铜时代帝国是如何消耗和获得大量的青铜金属的,因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寻找足够锡金属,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他还表示,“更神秘的是,采矿业似乎是由小规模社区或自由劳工经营的,他们能够与其它国家的国王、君主或其它政治组织进行谈判。”
进行铅同位素分析的早期研究人员之一、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教授阿斯里汉‧叶纳(K.Aslıhan Yener)则表示,“现在疫情和战争让我们意识到,人们是如何依赖复杂的供应链来维持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
她解释道,在史前时期更是如此,当时朝代和王国的兴衰,可能会因为气候或民族迁移等变化因素,破坏原本稳定的锡金属供应链或贸易网络,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目前,该团队计划继续研究船上呈现“牛皮”形状的金属锭从何而来。由于金属在开采后进行熔炼时,需要进行形状大小的标准化,才利于交换或贸易,类似于交易货币概念,但船上的金属锭形状来源,仍存在一些未解之谜。
责任编辑:连书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