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做壶的,却把书法写得奇逸高古!
来源:6park
陈鸿寿(1768年-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曼寿、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
陈鸿寿是清代篆刻群体“西泠八家”中知名度最大者。印章属于“小圈子”的事,陈鸿寿篆刻精严古宕,人莫能及。
陈鸿寿
然而陈鸿寿声名远播,影响久远,更多来自于紫砂壶。
陈鸿寿的奇思妙想,在于把大壶改成小壶,更适合把玩,与此同时,将壶身和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创造出“曼生十八式”,功莫大焉,足以流芳百世。
曼生壶之箸笠壶
从大壶变成小壶,看似简单。问题是,第一个能想到的人,占得先机。这说明陈鸿寿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所以他的隶书拒绝四平八稳,而以奇姿异态出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概括成一点,即“其隶如壶”。
在他手中,隶书体式的经营如同“曼生十八式”,极尽变化,出之自然。由此我不禁想到“降龙十八掌”。
武术与艺术看似无关,实则都需要想象力。想象力是艺术家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陈鸿寿隶书
陈鸿寿隶书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仅在一联之中讲求变化,若多件对联放在一起对比,也是各有不同,可见其涉猎广博,思路活络。
虽然千变万化,终能复归统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篆隶这类相对静态化的书体,书家常常会因为注重单个字的变化而忽视了整体感,导致格调不高。
陈鸿寿的高明之处在于,每个字都有变化,每一件作品又有变化,难能可贵。
陈鸿寿隶书
陈鸿寿做过官。但回顾其一生来看,志不在仕途。陈鸿寿曾自云:“余谓画之道,不必求异于人,亦不必专求工整,而落落写来,旨合于古。意气所到之处,数十张顷刻而成。”
其《写生花卉》《雪泥鸿爪》诗书画印册页,对后来的赵之谦有非常大的影响。陈鸿寿的自然疏淡,在赵之谦的笔下,变得热烈浓艳,不变的是对于艺术的执着,以及一颗不安分的心。
陈鸿寿隶书
“流风回雪落花依草,空潭泄春古镜照神”隶书联是陈鸿寿中年代表作,个人面目初具。款识洋洋洒洒,足见其精心之处,喜好所在。
不难看出,陈鸿寿的隶书少了重、拙、厚,多了轻、灵、逸,在结构经营上殚精竭虑。笔画收放对比强烈,善用圆笔,实始从篆刻中借鉴而来。
陈鸿寿行书
陈鸿寿精于多体,尤多见行草书和隶书,虽然书体不同,共同点就在于一个“奇”字,以奇肆、奇宕、奇逸为主要目标和宗旨。
有观点认为陈鸿寿“重神轻技”,言下之意,是相对汉隶而言,其不拘形貌,实质应该是“重神重技”,而且注重个人的发挥创造。
陈鸿寿隶书
就陈鸿寿的隶书本身而言,在古质静穆的留驻与动态感的经营上,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过度经营势必造成天然浑朴之感的减少,人工成分太多而有失自然之势。
古意和天趣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
不能不说,陈鸿寿隶书中的创新求变意识、注重字形的变态夸张处理,不仅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即便放在当下也毫不落伍。然而,他却遭致马宗霍和丁佛言的批评,认为其是“过度卖弄”,导致远离高古。
陈鸿寿隶书
客观地说,古雅、狂怪两难得,所谓言之在理,仁智各见,明者自鉴。更需要明白一点,陈鸿寿隶书可赏而难以直接临学,得其形易、得其神难。
这里有个人才情原因,陈鸿寿绝顶聪明,处理政务、起草文稿能“走檄飞草,百函立就”,更重要的是,陈鸿寿隶书风格的形成,有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研究、学习陈鸿寿隶书无法省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