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两断”两种迥然的结局
来源:大纪元作者:容乃加
周处的一生,如何表现“一刀两断”的精神?图:清 缂丝《周处击蛟图》( 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一刀两断”原作“一刀两段”,明说一刀切、成两段的意思,应用得很广,有用来形容好事,也有做坏事解的。
“一刀两断”形容将人杀死,一刀将身子断成两段,或是借此形容断绝关系,或是形容行事干脆。另在精神境界方面,这成语也用在人生的转变上,有着发愤学习以拔除旧习、恶习、达到新的境界,或是走出新人生的意思:
一、“一刀两断”比喻断绝关系。例如:《西游记》第九回:“你若从我,万事皆休,若不从时,一刀两断!”又如:《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那穷鬼自知无力,必然情愿退亲。我就要了他休书,却不一刀两断?”也作“一刀两段”。
二、“一刀两断”形容行事干脆爽快。例如:《歧路灯》第七一回:“一个男人家,心里想做事,便一刀两断做出来。”
三、“一刀两断”描述身子被断成两段,出自唐朝寒山(天台寒山大士,?-643年)劝善诗:“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段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说的是那些人面禽兽心的人,造尽坏事,到了后来遭罚被处决弃市,身子一刀两段截,人生至此向谁去求也无用。寒山意在劝善挽救生命,快修去魔性,急急如律令!
四、在精神境界,这个“一刀两段”的说法,是指截断妄念、斩除妄念的意思,也指斩除那些年久日深的积习,彻底斩断阻碍人脱胎换骨的坏根性。
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说:“圣人发愤便忘食,乐便忘忧,直是一刀两段,千了百当。”(《朱子语类.卷三十四,论语篇.述而.子温而厉章》)这是指发愤向上的力量,因为发愤学圣人君子,让人忘食、忘忧,达到新的境界。
朱熹又说:“‘克己’者是从根源上一刀两断,便斩绝了,更不复萌。”(《朱子语类.卷四四.论语.宪问篇》)指出一刀斩成两断斩绝恶根是“克己”的真工夫。真能做到,方能成济世圣人。从这个境界来看,一个生命和过去的自己一刀两断,成就生命新境界的实例呼之欲出。
周处的故事
生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周处(字子隐),是阳羡人(今江苏省宜兴县南)。《晋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二十八》记载了周处从地方一害剧转为忠贤烈士的一生。周处父亲是鄱阳太守,但周处少时就失父。他未成人时就臂力绝人,喜欢驰骋田猎,纵情玩乐,行为不检点,地方上的人都视他为大害隐患。
周处曾经问地方父老说:“当今四季风调雨顺,岁收丰成,大家为何苦而不乐呢?”
父老叹息道:“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周处问三害为何?
父老答道:“南山上白额猛兽,长桥下之蛟,加上你呀,为三害矣。”
周处自知为地方之人所恶,乃慨然发愿痛悔前非,奋发向上。他对父老说道:“若此三害为患,吾能除之。”
父老说:“你若能除三害,则是一郡之大庆。”
于是周处入山射杀猛兽,投水搏杀蛟龙。那蛟龙非常狡猾,或沉或浮游行数十里,而周处毫不畏惧,在水中与它周旋三日三夜。地方的人都想周处必死,皆大欢喜。当周处杀死蛟龙回了乡,听到乡里为他的死而庆贺,至此才深刻体认到自己对地方造成的危害有多深!
周处找到了当时吴人敬仰的高士陆云,具情以告,说道:“想要自修却已经蹉跎了时光,恐怕无法达到目标。”陆云告诉他:“古人都注重朝闻道而夕改,君未来前途尚可期,而且大丈夫患不立志,何忧名不彰!”周处从此一心向学,日夜惕厉修己。
周处才能器量高出而不求名,反求诸己而不怕改过,终于成了一位品德清芳受四方赞颂的人。他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在朝为为官、为良史,贞节不挠,纠举弹劾,不避宠臣国戚;国朝面临敌军入侵的危难,他忠勇果劲不惜个人生死,全力以赴。后来受追赠平西将军。
周处一生,从地方之害,转而成为一代忠贤烈士,留下盛美的事迹和贞节高远的典型。周处一生的转变过程,树立“一刀二断”改过迁善的一个典型。@*#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