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严重不同调,美中军事对抗风险骤升
最近几天,美中两国在南海台海的军事对抗风险,骤然升高。中国战机先是在美国侦察机机头前快速掠过,中国军舰继而横向切入正在行驶的美国军舰,相距不到150码(137公尺)。两国军机和军舰差点撞上,世界为此捏了一把汗。世界希望正在急剧恶化的美中关系有所减缓。但糟糕的是,美中高层的沟通管道长久失灵。大约在两年前,拜登政府试图建立与中国的“红色电话”以便紧急沟通。这个“红色电话”系统,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建立起来,而原先还管点用的首脑之间的紧急沟通,现在全然不管用了。特别是在今年二月,美军在自家门口打下入侵的中国气球之后,中国首脑倒像一个受了委屈,躲在墙角里生闷气的小孩,对拜登通电话的要求一概不管不顾。无怪乎拜登会用这样的口气调侃,“…这个可笑的气球,带着够装两车皮的间谍设备在美国上空飞过,然后被打下来,从那以后,两边的谈话就全变了”。其实准确地说,两边该有的谈话就全没了。从3月到5月,拜登屡次计划、期望和习通电话,最后都没了着落。
更糟糕的是,两国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严重不同调,甚至鸡同鸭讲,缓解风险似乎看不到多大希望。美国和中国的严重不同调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两国对风险的认知不同。为防止美中竞争突然转向不可控的危机,拜登建议设立“护栏”,但中国官员拒绝了这一建议,认为那是华盛顿遏制和打压中国崛起的努力。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亚洲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认为,中国人一直对降低风险的措施不感兴趣,而且北京似乎看不到重启军事谈判的价值所在。
此外,美中两国对“去风险”的认知也不同。“去风险”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三月底发表对华战略演说时首次提出来的,用来描述一种在不“脱钩”的情况下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战略。“去风险”提出不久,美国和德国对此高度认同。但是这个主要以自我保护为主的相当温和的策略,在北京看来却是对中国的遏制战略。中国外长秦刚的反应是,这是“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就是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云云。
不仅如此,北京似乎还在刻意追求风险。他们甚至认为,保持一定程度的风险,会让美国更谨慎,中国战机和军舰在南海台海国际空域和海域的鲁莽表现就是明证。美国军方将中方的鲁莽行为描述为“不必要的好斗”,充满“挑衅性”,北京则反驳说,是你们美国飞机和船只的活动地点距离中国边境太近,是你们首先挑衅的。
美中不同调还表现在,两国对接触或对话的期待不同,美国愿意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下对话,以确保两国竞争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不至于演变成无法收拾的冲突。但中国的期待不同。曾在美国国防部担任中国问题官员的唐安竹(Drew Thompson)说,“中国往往把接触它的高级领导人视为对顺从的奖励,而不是创造稳定或解决分歧的工具”,“想安排见面,就必须接受中国的条件。”北京在一些问题上重返谈判桌时,总是摆出更加强硬的姿态,譬如,要求美国取消对中国官员的制裁,否则就不允许中国防长李尚福与美国防长奥斯汀在新加坡的安全会议上会晤。
美国显然看到了两国首脑沟通长久失灵会构成不可接受的风险,但中国政府似乎并不担心。几天前中国外长秦刚说,两国在发展良好关系上需要知道何时“踩剎车”,避免“危险驾驶”,何时“踩油门”。这话听起来中国政府似乎一点也不糊涂。只是这一次,中国战机和军舰运气好,正要撞上美国军机与军舰时而没撞上,下一次,只怕你的运气让你来不及“踩剎车”和“踩油门”了。
总之,美中两国一个不想陷入冲突风险,一个不在乎风险;一个理性负责任,一个任性不负责任;一个急于沟通,一个避免对话。两个国家如此不同调,如何降低急剧升高的军事对抗风险?难道中国已经做好打的准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