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zwsx15 发表于 2023-6-11 22:06:16

传递希望: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圣殇》

本帖最后由 qazwsx15 于 2023-6-11 22:07 编辑

来源:大纪元

(ELIZABETH LEV撰文/吴约翰编译)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圣殇》或称《圣母怜子》(Pieta)。圣母玛利亚抱着耶稣,表情不是悲伤,而是希望。(PhotoFires/Shutterstock)

母亲失去孩子,可想而知那是多么悲伤的画面。目睹这样的场景,多数人难免会沉湎于强烈的失落感、丧子之痛的空虚感。然而,当米开朗基罗呈现他的作品《圣殇》(Pietà)(圣母玛利亚哀悼无生命迹象的耶稣基督)时,画面却展现出克服悲伤的希望。

1497年,法国红衣主教琼‧毕雷(Bilhères de Lagraulas)委托当时才23岁、尚未成名的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Buonarroti)制作尺寸比真人还大的雕塑,这也是这位佛罗伦萨年轻人第一件公开的作品。预计要摆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红衣主教陵墓内(Chapel of Santa Petronilla),是一座比现代大型教堂要小得多的建筑物。雕像预计要放置在祭坛上方,让后代子孙为红衣主教的灵魂祈祷。


米开朗基罗花了一年的时间,从卡拉拉城(Carrara)寻找一块完整的大理石将它运送回梵蒂冈。在庆祝公元1500的禧年(the Jubilee Year of 1500)期间,向全世界展示了他完成的作品。禧年,也称圣年(The Year of Jubilee)在七个安息年周期后,每50年庆祝一次,那一整年犹太人庆祝自由和休息。

今天,参观者只能隔着一面玻璃墙端详这座雕像。起因是1972年,雕像遭人以铁锤攻击,之后就筑起玻璃墙。虽然裂痕和损坏已修补,但玻璃罩多少隔绝了这座伟大雕像所传递的艺术氛围。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圣殇》或《圣母怜子》(Pietà)。1497年创作。大理石。罗马圣伯多禄大殿,又称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Rome)。(公有领域)
相同主题不同概念
年轻的米开朗基罗是第一位雕刻“圣母怜子”主题的意大利人。这个主题是14世纪德国艺术家率先开创,后来法国人沿用,将其诠释为“感到遗憾(难过)”。

玛利亚在埋葬基督之前抱着耶稣基督的构图在圣经上没有记载,但北方艺术家力求借着耶稣的伤口和玛利亚的悲痛来唤起大众的怜悯。耶稣基督的手、脚和侧边都有参差不齐的伤口和大洞,死后尸体呈现僵硬,额头上戴着荆棘制成的王冠。《圣殇》的早期版本是要让观者升起敬畏之心。

然而,米开朗基罗有不同的想法。他以希腊神祇完美的身体比例刻画耶稣,轻盈优雅的四肢从圣母的大腿自然垂下。米开朗基罗让耶稣的伤口几乎看不见,貌似睡着的脸庞是平静的。死亡的唯一迹象,从精心塑造的身体细节中透露出来。例如,肩膀朝耳朵处向上蜷缩,大腿肌肉松弛,血液集中到向下垂挂的手上等等,以此暗示死亡的沉重。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圣殇》里的“圣母”。(PhotoFires/Shutterstock)
重新定义悲伤
米开朗基罗在拿捏悲伤的情境时,将大家的注意力,从结束苦难的基督身上,转移到伤痛最深的玛利亚脸上。然而,当圣母凝视耶稣的面容时,却没有充满怨恨的愁容,也没有呼天抢地的悲痛,更没有因困惑而皱起眉间。她平静而庄严的圣颜不禁让人回想起年轻时的玛利亚。路加福音(the Gospel of Luke)中写道,这位女孩告诉天使加百列,她会听从上帝的吩咐。

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的玛利亚是这样一位女性,当她回复上帝“遵命”时,那就意味会“认真做好”上帝吩咐的事。经历了向未婚夫约瑟解释自己神奇怀孕、在简陋的马厩中产下上帝之子、在暴君希律(Herod)的士兵杀到之前快一步逃往埃及避难等诸多考验,玛利亚的一句“遵命”改变了她的人生。

当天是星期五,在玛利亚对儿子投入了33年的情感,以及对救世主33年的期盼后,这个现实似乎令她难以承受;付出所有的爱和希望,现在却要将他埋葬在坟墓里。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圣殇》(局部)。(PhotoFires/Shutterstock)
黑暗中的希望
米开朗基罗巧夺天工的作品,突显绝望时刻的困境。玛利亚头上的罩纱松散地垂挂着,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阴影,顺着脖子两侧向下延伸汇聚成黑暗的阴影。她的衣服和裙子上深层的皱折吞没了光线,形成许多灰暗区块。

最初,雕像放置在一处较浅的壁龛中,绝望的阴影从四面八方袭来。玛利亚不畏惧黑暗,以坚定的眼神看着耶稣基督的躯体,这很可能是米开朗基罗额外高度抛光大理石后,在最光滑的表面雕刻而成的。艺术史学家纷纷赞叹这位雕塑家尔后再也不曾把大理石打磨得如此光亮;但只要向后退一步欣赏,就可看出端倪。

尽管所有的阴影笼罩着圣母,她的眼神凝聚在儿子身上所散发的光芒。即使在最黑暗时刻,玛利亚从未丧失看见光明的能力。数百万的参观者伫立在作品前,看着玛利亚肩负着人类所能承受最沉重的负担,都会联想起他们自己经历过的痛苦和悲伤,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训。玛利亚从未失去希望。雕像以金字塔形结构呈现,强化玛利亚坚定的心。在遭受强烈暴风雨侵袭之际,“希望”像是在大海中抛出船锚般,让玛利亚沉着稳定。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圣殇》里的“耶稣”。(PhotoFires/Shutterstock)
这件艺术作品所有完美的细节中,潜藏着一处不寻常点:玛利亚的下半身异常放大,与上半身不成比例。覆盖在大腿上宽松大件的裙摆垂饰,像是在展示基督的身体,又像是包裹尸体用的衣布,同时也象征怀胎耶稣九个月的子宫。

然而,横躺在玛利亚身上的耶稣,并没有牢牢紧靠在大腿上,反而姿态沉重,状似就要跌落下方祭坛。玛利亚一只手紧紧抱住儿子,另一只手的姿态像是“给与”般向观者张开。曾经“给与”玛利亚力量的光明和希望,并没有只为她自己保留,却是随时准备“给与”任何在黑暗时刻需要抚慰的人。

原文:Images of Hope: The Pietà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伊丽莎白·列夫(Elizabeth Lev)出生于美国,是位艺术史学家。目前在罗马任教、演讲和导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递希望: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圣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