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反战文”下的阶级对抗
上报
作者: 吴奕军
在中共威吓武统台湾气焰高张之氛围下,日前中国网路圈热传一篇反战短文,直指“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会去,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去。”迅速吸引逾三百万人次浏览以及逾万留言,此类反战意见在中国风行,除了反映中国社会厌战情绪,并且显示已经激起阶级对抗之怨气。
日前网路热传“开战绝不上战场也不会让孩子去”的反战短文,言简意赅仅约百字,却吸引中国网民无数共鸣,内容为“我是生长在社会底层的人,和平时期没人记得我们,有难时候才想来。说什么国家有难,人人有责,发福利时候,享受国家待遇时候,都没有给同等对待,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去,也不让我的孩子去。”
中国搜狐网4月20日曾经报导此反战短文讯息与现象,经“闪婚审核中”头条帐号网友评论转发后,吸引至少三百万人次浏览与逾万则留言讨论热潮,此文虽然在中国网路平台迅速遭到删除,然而数日之内扩及海内外的相关热议已经不计其数。此景除了反映中国民间难耐民生困境以及反战心声,凸显阶级对抗之怨气,而海外反对中共穷兵黩武之共鸣以及群起响应之趋势更是不可抑遏。
“领导干部子女先上,他们红色基因好!”
中国网民的回应留言虽然多被中共网管删除,但仍可从不少外流截图一瞥网民群起反战之锐气。例如“建议专家先上,专家办法多”、“我是不去,请领导干部子女先上,他们红色基因好!”、“谁XX发动战争鼓吹战争,谁就是民族的罪人。”、“问题是为谁而战?如果是为了富人保住他们财产,那就让他们上!”“大官的子女老婆都润去美利坚了,为啥我等韭菜要抛头颅洒热血?”、“这个国家不值得我去”、“我第一个给敌人带路。”
另有饱受就业压力、失业焦虑与“内卷”之苦的网友指出“说实话,如有战,我愿战,但是我也要在家给孩子辅导作业,我还要挣钱交学费、交医疗保险,我还要养医院,养学校,养保险,还要种地,真的没时间。”“我还得上班挣钱还房贷,我有自己的工作,打仗是某些人的工作吧,工资待遇比我们打工的好得多,遇到打仗正是体现他们价值的时候,要不然平时天天训练来干嘛?”在在反映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以及对官商贪腐的厌恶与贫富不均、阶级对抗之怨忿。
中国知乎网另有篇题为〈起风了!“不愿为国而战”引起无数人共鸣,行为很危险,该重视了〉的反省文章指出,农管、城管甚至交警等等胡作非为,特别是农管至少得罪60%以上的民众,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反战文引发省思“我们去保卫谁?保卫周公子还是保卫家里有存款九位数的北极鲶鱼呢?”“还是那些家里有几千套房的贪官呢?还是坐在办公室里对没有合同工指指点点的编制员工?”
所谓“北极鲶鱼”是某微博富裕网民帐号名称,其高调自夸是“润”到澳洲的中共退休官员孙女,炫耀家族因为“割韭菜”累积高达9位数存款,矫情地说家人“感觉贪了”,让不少中国网民(韭菜?)气得牙痒痒。
反映中国民生困境与厌恶阶级特权
“起风”该文也直指中国民间反战情绪涉及“贫富不均”之严重社会问题,表示“当初说好的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面的人,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并没有来带动,反而成了万恶的资本家。”“更有甚者,有些主流官方媒体视而不见,反而常常画大饼,放毒鸡汤,令很多人生厌。”
相似案例此前也发生多次,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今年1月30日与2月3日在微博发文鼓吹尽早攻台,导致留言大翻车。杨帆当时连发两篇文章主张“大陆民间舆论一致呼声就是要打”,遭到大量讽刺反噬“支持战争的人应该自己去”,诸如“老糊涂了吧”、“教授孩子先上,别耍嘴皮子”、“成天意淫,对面哪里不如这边?”、“先让你全家去做前线步兵”、“支持杨教授孩子参军保家卫国”、“我不希望改革开放40年成果毁于战争”、“就这认知,不要标榜自己是教授了,丢人!”“建议把你绑在第一艘登陆艇前面亲历登陆第一炮。”
根据《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5月21日报导,一份五月中旬发表于英文学术期刊《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民调显示,中国民间支持武统台湾的程度远不如中共官方所宣称的“全体中国人民意志”,受访的中国民众只有55%可接受武统,33%表明反对,其余12%不确定;所谓立即武统的支持者只有1%,而有22%民众认同两岸“不一定要统一”,等于是“相当程度上认同台湾实质独立”。
这份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刘遥(Adam Y. Liu)以及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副教授李晓隽(Xiaojun Li)合作,于2020年底到2021年初(新冠疫情高峰期间)所进行的民调,显示中国民众逾三成表明反对武统,逾两成认同台湾实质独立,而这还是由中国学者在中国境内所进行的调查,在中共专制与高度社会制约效应当中应是更为保留,其凸显的现象值得关注。
种种迹象显示,中共对台湾长期累积的武吓,早已反让亟需休养生息复苏经济的中国社会不堪其扰,甚至吓到自觉必须团结力量提高警惕,绝对不能让专制黩武又糊涂的习政权铤而走险。讽刺的是,许多中国民众对此看得可能比不少台湾人还更为清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