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李克强的“国师”暗批习“抓权”?
大纪元作者: 岳山
尽管中共当局向来不喜唱衰,今年初还专门挑明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但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让一些有官方背景的经济学家也看不过去,纷纷抛出观点,表面上是出谋划策,实有暗批习近平“抓权”之嫌。当中也包括有“经济国师”之称的李稻葵。
李稻葵提出“防过冷” 指经济治理有问题
现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近日撰文,专门解说什么叫宏观经济过冷,意思指实际经济运行的速度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他提出宏观经济治理工作思路要变,要从过去防过热变成防过冷。
李稻葵认为,对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首十年国家治理改革的主要工作是简政放权,这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使得中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变得非常活跃,所以那个时候经济过热是主题。相反,过去几年乃至于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表现都是偏冷的。
他说,如果中国经济长期过冷及运行在经济增长潜力之下,就有重大风险,甚至可能是最大风险。失业问题愈发严重,社会稳定就会有挑战;研发动力也下降,因为研发出来东西没有产品需求,科技进步也会放缓;国际影响力包括中国的军备能力都会放缓,等等。
就防过冷,李稻葵提出两个建议,一是短期内中央政府赶紧推出有助消费恢复的政策,二是要想方设法鼓励民营企业继续投资。
李稻葵这些话,实际上就是批评近年中央当局的宏观经济治理不够放开,只抓权不放权,导致经济过冷,面临重大风险。但从他这两个建议看,都只是很表面的治标不治本的政策。
习近平当局过去这些年对房地产、互联网产业、教补行业的打压是有目共睹的,民营企业在获取政策支持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当局进行了三年的严厉清零防疫,到去年底结束后,一边说开放经济,还一边借政治安全名义打击外企。按习的思路,就是政治安全高于经济。
在严管的背景下,加上中共的治理思维经常走极端,宁左勿右,所以才有“一刀切”“一管就死”的说法。如此下去,中国经济肯定就会是李稻葵所说的长期过冷。
“简政放权”涉中南海权斗 李稻葵暗挺李克强批习
李稻葵前述文章对比近十年和之前几十年,归结说以前是简政放权,所以微观经济主体非常活跃,所以当时防经济过热是主题。
这段话暗含两个意思,一是过去经济是热的,而大约在习近平上来之后的这些年,经济是冷的。二是强调过去做的是简政放权,现在不是了。
说到简政放权,有必要说一下,其实上届总理李克强十年间一直在做,他力推的招牌“改革”是“放管服”,就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但事实上李克强没做成功。最简单的例子是,他用了近十年时间,连一个简化民众开证明手续的问题也没搞定。
2015年5月6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一个中国公民要出国旅游,在“紧急联系人”一栏里填写了自己母亲的名字,但有关部门要求提供证明“你妈是你妈”。但直到2021年5月19日的国常会,李克强还在说,“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公证证明多、难、慢、繁等问题。”
李克强推不动简政放权,除了体制原因,还有高层人为的掣肘。
一个细节是,中共新华社3月6日报导了习近平和工商界政协委员开会时的讲话。习说,“我们的一些政策,搞好了是改革的成功,搞不好就可能是腐败的痛点。”他以李克强任内力推的“放管服”改革为例:“放了以后,管跟上没有?服到位了没有?光放不管不行,跟着就要爆雷。”
习近平这些话明显就是暗批、嘲笑李克强,放了之后管没跟上,结果频频爆雷。
习大秘出身的新总理李强,一上来就表态当好习中央的执行者。他于3月17日主持的第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新的《国务院工作规则》,下令在新规则中删除了李克强的心头大事“放管服”的内容。
明眼人都看出,李克强所推的放权改革根本上就是和习近平冲突的。习近平是维稳政权第一的思维,党中央一直要集权、收权,政府何来放权?
而李稻葵这次点赞简政放权,实际上就是有暗挺李克强、暗批习近平的意味了。
李稻葵向来是亲李克强。2015年3月5日中共两会上,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谈及简政放权时强调“有权不可任性”。时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稻葵接受官媒采访,称赞李克强说出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心声。
翻查官方报导,仅2015年内,李稻葵就多次在官媒解读李克强不同时间的讲话。
《新京报》2015年11月盘点进入中南海的“特殊智囊”,说2012年底的中共十八大后,李稻葵已不下五次出席中南海的座谈会。
能够进入中南海参加座谈会或讲课的中共学者,往往被称为“国师”,但未必就是亲习的“国师”。前些年李稻葵能频频进入中南海参加座谈,可能是因为他和李克强的关系。
习近平不喜欢“大嘴巴” 专家“死谏”经济也没救
李稻葵2022年公开称,马云的蚂蚁集团遭整肃,是因其政治影响力吓到了“最高层”领导,但现在政治影响力已经“归零”。
在中共“政治安全”第一,以致风声鹤唳的当下,李稻葵这种喜欢在社会上随意点评时政的“大嘴巴”,未必讨习近平喜欢。或许是这个原因,到了习李(克强)合作的后期,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以个人名义请了9名学者在中南海召开了“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名单上已没有了李稻葵。
李强上任总理后,中国经济持续陷入困境,除了李稻葵,近期还有一些体制内专家曲线发话“劝谏”。
大陆智库“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最近有一份报告,指及中国经济的“5个20%现象”,即是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超20%、工业企业利润按年下降逾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下降2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降20%,消费者信心指数缺口高达20%。
报告执笔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他认为这5个“20%现象”,情况属极为反常,表明相关领域的压力已经突破了自我修复能力,不仅难以期待随着经济复苏自动好转,更会形成局部领域的恶性循环。他建议当局优化宏观调控方式,要有“明确和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超越常规的政策组合”。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观点更直接,他在文章中解释货币宽松没能带动经济增长,是因资金配置如果不是市场主导,而是政府主导,不可能起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想靠增发信贷、货币刺激把投资和短期增长拉起来,不但徒劳无益,而且会加剧结构失衡。
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近日发表的年中报告指,经济变数在政治、社会风浪面前都显得无比渺小。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转向斗争与安全,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估值逻辑、赛道选择、交易风格等都要进行重大调整。如果还活在过去“good old times”里不能自拔,那资产和财富估值也会陷入不断缩水的陷阱。
报告指出,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市场主体身上缠满了枷锁。而系铃人的出手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去年的政策大变换就是这样的“政策变迁动力学”逻辑,所谓的算大帐,算政治帐。这样的政策和经济环境若持续下去,一旦外循环因出口下滑继续收缩,内循环房地产和消费起不来,通缩螺旋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矛盾和风险会很快爆发。
报告还直指,危机倒逼的政策动力学付出的代价比较大,这样的决策模式并非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治理方式。
这里所说的系铃人是谁?解铃人又会是谁?当然不是卸任的李克强,也不是自我矮化的李强,而是统管一切、亲自指挥的习近平。
相比“国师”李稻葵的言论,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报告中的表述更有点“妄议中央”的意味了,这很不容易。当局没有对此封杀,或许是网管睡着了,又或许当局故意让他们“小骂帮大忙”,反正没有点名习近平。但在当局忧心政权不稳,所谓算政治帐之下,现行经济困局是不可能改变的,危机的总爆发即将来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