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ent 发表于 2023-7-18 18:57:16

陈维健:上山下乡又掀起历史难以再重来

《人民日报》7月10日刊发特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呼吁年轻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这篇文章通篇文革语言, 暗示着一个新时代的“上山下乡”潮即将兴起。

“上山下乡”的舆论宣传,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失业大潮之下大量的城镇青年无事可做,连争一个外卖都打破了头。经济回暖的可能性不但不大,还在继续下跌,今年中国青年失业率高达百争之二十点八,当然这不包括农民工。农村失业人口从来不计算在失业中,政府认为农民有土地,不存在失业的问题。实际上许多农民工回乡已无地可种。中共专家挖空心思想出一些新名词如:“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弹性失业”“灵活性就业”等来为中共解套。但对缓解实际情况没有任何意义,失业就是失业。

失业没有饭吃,没有饭吃就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社会治安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时下社会报复事件频频发生,有多少件与失业有关有关政府心知肚明。不解决失业问题会影响政权的稳定,维稳经费已到了天花板,再增加维稳经费,钱从哪里来?中共无计可施,只能从毛时代去找解决问题的法宝,那就是“上山下乡”。当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公布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最新指示,

不错毛时代的“上山下乡”解决了城市失业问题,此政策从55年就开始,第一代出了知青榜样董加耕,邢燕子。到了文革的6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些刚刚经过红卫反运动的红卫兵已是天不怕地不怕,敢把皇帝拉下马,弄不好矛头就指到中央。于是,毛又祭出了“上山下乡”的万全之计,既解决了经济上的失业问题,又解决了红卫兵的政治问题。但这一万全之计却把负担转嫁给了农民。在地少人多的农村,农民本来就口粮不够,城市青年一来,等于从他们的碗里夺口粮,穷民敢怒不敢言,把气撒到知青身上。十年炼狱知青在饱受困苦与侮辱终于暴发了知青返城潮,典型的是云南建设兵团一名团长强奸3名猥亵17名知青,引发了四千知青的请愿,震动中央。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在和国务院知青办负责人谈话时说:上山下乡这条路走不通了。1979年1月,孟岗农场上万名知青罢工,发出“不回城,毋宁死”的口号,上千名知青展开绝食抗争。中央调查组赶到那里,北京知青吴向东当众割腕自杀,三万多名知青跪在地上,齐声高喊:“我们要回家!”场面震撼人心。中央终于作出决定知青全部返城。

“上山下乡”此路不通,这是一场国难,知青的大劫,涉及几千万的知青与家庭。今天习近平又重祭“上山下乡”的政策,但是时代不同了,青年反弹说,什么发光发热,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不要忽悠我们要去领导干部的子女先去。不过就是干部子女去了又怎么样。当年习近平下乡,按他自己的说法我是不干活的,就是如此还当了大队书记成为日后晋升的资本。对于他们来说当然“青春无悔”,但对于普通知青却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上上山下乡的舆论宣传随着失业率的增长,一步紧一步,但雷声大雨点小,中共有心无力,难以为之,毛时代是农村是“人民公社”,现在农村土地已分到个体,不是中央想让知青去,就去得了的,就是去了也无法管理。以前你要偷着回来,没有粮票还得回去,现在没有了票证,也没有户籍问题,轻易地就可以回来,诸多现实的问题难以解决,再说逼急了知青就润出国去,又多种可以逃脱上山下乡的途径。因此,相信上山下乡,如同水稻上山一样,即使做了,也是草草收场而告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维健:上山下乡又掀起历史难以再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