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长宜久 九月九日再沐重阳
来源:大纪元作者:容乃加
每逢重阳节,传统华人都会借着这个日子,宏扬中华传统的美德,探索中华传统关怀生命的文化。(清 沈宗骞〈竹林听泉图〉公有领域)
宜长宜久 九月九日重阳节俗
九月九日重阳来!庆重阳的活动在中国古代起源非常早。据汉代《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萸、更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据《说文解字》解,饵是“粉饼”,蓬是菊科植物。
在曹丕(公元187年~226年)〈九日与钟繇书〉中,也可清楚看到登高享宴和九九重阳的关联,书云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唐《岁华纪丽》记载:“魏文帝与钟繇书曰,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
可见配戴茱萸登高、饮菊酒、赏芳菊和长寿相关的节俗,传今已经二千年了。自是,古来的重九吉祥物:菊花、菊花酒、茱萸和助寿点心美食必然是登高宴飨必备的应节食品。
从汉朝至今,代代颂重阳之寿,不仅在民间盛行,在宫中也很隆重。从各朝代不少的赐宴应令诗、应制诗中可以看到彼情彼景。例如,南朝梁瘐信肩吾有〈九日赐宴乐游苑应令诗〉,诗吟:“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
九九重阳 登高避邪传说
天地间阴阳消长又相倚,中国文化中探究天地阴阳五行成果丰硕,《易经》是以九为阳数之极,黄历的九月九日,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九”、“重阳”、“重阳节”,也简称“重节”。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重阳节,反映注重天人关系的中国文化。
重阳登高聚会享宴的起源也很早,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茱萸、菊花节等等的称呼。
九九重九,步步登高;九月九日,日月并阳,宜长宜九古言嘉节。从汉到魏晋时代已有重九佳节登高的风俗。关于重九登高的记载,南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云: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相传桓景是东汉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汝南则是个古老的县,古居豫州之中,自春秋战国时代建制。东汉时代某年,汝南将现瘟疫,费长房告诉随着他游学多年的桓景,让家人在手臂上配戴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灾。是日桓景带着家人登高避祸,太阳下山后回家时,果然发现,家中的家禽家畜都暴毙而死了。从那时代起,重九登高避灾的习俗就代代流传下来了。桓景若不信贤者之言,后果将如何呢?不分老老少少都将罹难,凄惨的结局不想而知。
重阳节赏菊
深秋季节,天地阳歇阴盛,百花谢而菊花独盛于阴,于是要选出这时节的代表花,非菊花莫属。霜降时节草木摇落,奉君一捧菊芬,何等素馨高怀?
晋代的高士陶潜(一名陶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在隐隐南山下栽菊明志,诗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真情挚性、真意流露自古脍炙人口。
〈宋 赵令穰陶潜赏菊图〉。(台北 故宫博物院)
陶潜〈饮酒诗之五〉诗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宋代赏菊成尚
从魏晋传唐入宋,重九赏菊更是就成了一时盛事。《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赏菊、重阳宴聚情景: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南宋时赏菊,菊花更是多姿多彩,不论皇宫禁中、达官显贵之家或是庶民百姓,重九玩菊一时风行。菊花的种类不计其数,连百姓家过节都要买一、二株来赏玩。据《梦梁录》记载,当时有名的菊花高达七、八十种,花的颜色、名字,多得不胜枚举。从今天来看,简直就是菊花仙会。
菊花(图片:pixabay)
九九重阳节饮菊酒 白衣使者送酒来
菊花代言了隐者的悠悠亮节和归真心意,菊花也和九九佳节结成良伴。陶潜赏菊东篱下,有一则白衣使者送酒来的故事,成了有名的诗词典故,故事的时空就在某年的九重阳节。陶潜〈九日闲居‧并序〉诗序言:“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 有菊而没有醇酒,陶潜写下了这首〈九日闲居〉诗以寄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 记载白衣人给陶潜送酒来:“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岁华纪丽》也记载“白衣酒”一节:“晋阳秋日,陶濳(注)九月九日无酒,宅边摘菊盈把,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便饮酣醉而归。”
人都知道,陶潜淡泊名利,穷不改志节。这一年的重阳时节,他在宅边篱下采了菊花盈盈满满一把手,却没有菊酒相应!望空兴叹寄怀!遥望天边,忽然望见草木摇落的小径上出现了白衣人的人影,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的使者,给陶潜送重阳菊花酒来了。这一天,他在悠然南山下,酣畅“久久”。诚然,世短而无常,往燕无遗影!今世哪见古时人?堪生警惕!
白居易自九九酿家酝
陶潜得“白衣酒”酣畅而归,唐代的白居易则得一“秘方”乐不可支。他在〈咏家醖十韵 九九酿酒〉记叙了这一段在九月九日自家酿佳液的作法:
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𢽾伯伦。
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方要妙得于陈。
井泉王相姿重九,麹糵精灵用上寅。
酿糯岂劳炊范黍,撇蒭何假漉陶巾。
……
白诗中记载这酿酒的秘方来自一位陈郎中岵。酿酒的泉要取“重九”得其时的上好井泉,麹糵要用七月上寅的,这是酿出好酒的精灵。阴阳家学说,以王代表旺盛、相表强壮,五行用事者为“王”,王所生为“相”,王相表示物得其时。白居易得于陈君郎中岵秘方以重九时节的井泉为最得其时的好水。
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江州司马,此后些年,仕途失意的他常常放逸诗酒以抒块垒。期间遇重阳,题〈九日醉吟〉以菊花映照孤身失意怅然,想效隋末唐初高士王绩放纵醉乡治愁:“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幸而,白居易没有在颠沛中扑倒,他在晚年持斋向佛人生有如脱胎换骨一般;白居易成了一不入庙的修炼人,逆境中返见人生妙境。再遇重阳节, 他在〈闰九月九日独饮〉写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辟邪延寿不老酒
唐代韩鄂《四时纂要》记载另一种当时人在九月九日酿造的“不老酒”:“收枸杞子,九日收子浸酒饮不老不白,去一切风 。”这种酒以“枸杞子”为主角。自古草药研究指出枸杞子延寿的好处,《神农本草经》说食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药鉴》云其:“气微寒,味甘苦,无毒。补肾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本草纲目》:“…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 …”。
到了南宋民间普遍以菊花、茱萸入酒以饮,以避邪、延寿,民俗笔记《梦梁录》就有记载说:当时“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
重阳节 重阳糕步步高
重阳节早原许多特殊的习俗,例如吃重阳糕就是受到爱好的民俗。
宋朝时吃重阳糕种类繁多,有咸甜和甜的口味。北宋的重阳甜点糕饼上常见以面粉捏作“狮蛮”(注)形象作装饰,称“狮蛮糕”,到了南宋种类更多了。《梦梁录》记载了取用节令食物栗子为主材,将栗子捣得细细绵绵做成内馅的称“狮蛮栗糕”, 供衬进酒,成为节令甜点。南宋当时就有“重阳糕”这名物,《梦梁记》记载了:“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王府、贵家以糕相赠。”
高与糕谐音,有“百事俱高”的吉祥意义。“糕”在生活中,有着美好的情致、象征吉祥如意。现在人任何节日、生日等等都少不了糕,作糕吃糕更深入民生了,不也就是这种佳节情致的延伸!
重阳节也有放风筝的习俗。因为重阳节在深秋,秋天天高气爽,正是放纸鹞、风筝的好时节。俗语说:“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啸)。”就是重阳节里放风筝的民俗景象。
缤纷灿烂的各式风筝在天空飞扬。(许享富/大纪元)
不管登高也好,放风筝也好,向往高处升。重阳赏菊、吃糕、饮菊酒,人们高会宴乐、辟邪延寿!
探重阳 生命真乡
九九重阳节,几千年过去了,在中华文化历久不坠,更添了内蕴。好事,事事令人留恋;高处,处处令人留连。然而,高高低低、起伏延宕,世事兴衰不自由。晋高士陶潜,身历此境深受其苦,宁愿以贫穷的自由脱解人生的局促,东篱下悠悠然采菊见南山、见生命的真章,诚然淡泊如高士陶潜者仍是受到有菊无酒的圈限啊!
古人深知,祸福相倚,灾难忽焉而至!昔人桓景,就是能听取贤者之言,领着家族登高而避了一难;今观人世险象环生,人之争逐如奔腾在薄冰上,而对古人的教训却听之藐藐,怎地怵目惊心!
生老病死、轮回转辗,春秋忽逝高寿终不待,夫待名利?早在二千年前,屈原在〈远游〉篇中吟叹:
悲时俗之近厄兮,愿轻举而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诚然,对时俗之困厄、对生命的局促,屈原早有澈心之明悟!他接着又道:
道可受兮,不可传;
其小无内兮,其大夫垠;
……
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
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旧乡。
真正的生命之道,最是难得、是可受而不可传的,至贵而无价能换。故而,虽然无价之善道广布,有人真受用,有人却藐之弃之,恶者甚至扭曲打击之、蓄意混淆视听。在古人美好的道统中学习辨别真道的智慧,善者能得道之引,避灾得延年,诚难能可贵乎!
其实二千多年前,屈原〈远游〉篇早探“重阳”了,“重阳”那是清澈的天宇、神祇的仙乡。屈原“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寻访庄严美好的神仙殿堂。今日之我辈芸芸众生,果登悟得真道,勤以行之, 生命再沐重阳,宜长宜久矣!
注:古代武官腰带钩上装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旧时节日赛会中喜扮演狮子、蛮王。宋代重阳节蒸糕上喜用粉制成“狮蛮”模样加以装饰,称狮蛮糕。
注:“濳”乃潜之异体字。
@*
责任编辑:方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