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k8821 发表于 2024-5-3 22:38:31

红色真是传统色彩吗?——传统色彩的奥妙(一)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一些亚洲国家自古就继承了过年或者立春的时候贴春联的习俗,延续至今。比如韩国人也贴春联,大家都能看到他们大多使用白纸黑字(图片:djteknokid/维基,CC BY-SA 2.0,局部)



【希望之声】 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不同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色彩。这些色彩带给人的不仅是表面的视觉感受,还承载着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底蕴与传统内涵。不过,在当今现代化了的人文环境中,真正的传统虽然与大众的普遍认知似曾相识,但又有所不同,其中不少甚至大相径庭。由于各地传统色彩丰富多样,种类庞杂,在一篇文章中实难尽述,因此本文只针对读者们比较熟悉的几种颜色略微举例,并与大家一同探寻这些色彩的奥妙。

五德与五色
在现代中国人的观念里,谈起传统色彩,很多人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红色。不少人认为红色是喜庆的颜色:人们结婚时会在房屋装饰大量的红色,新郎、新娘都穿红色的婚服;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红纸上写春联;各类庆典也都习惯于做成红色基调的……且抛开红色政权出于政治原因对所谓「中国红」的宣传不谈,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红色仿佛被赋予了极为正面的内涵,他们确实认为红红火火就是大吉大利的传统象征。

然而,如果研究一下中国的古代文化就能发现,中国传统的三教中,无论是中正平和的儒教、清静无为的道教,还是四大皆空的佛教,都与现代这种极具视觉刺激感的大红色格格不入。中国自古以来各个时代的色彩基调或庄严,或平和,或古朴,或高雅……但都不会如此激烈刺眼。中国人内敛的民族性格与炫目的大红色相比,给人的感受可谓天渊之别。

那么,到底什么颜色才是中国的传统色彩呢?



这里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在五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说,叫作「五德终始说」不过,尽管在历史上影响巨大,但今天可能很多人根本就没听说过,因为大量传统的文化在中国这几十年来一直被定性为「封建残余」,视为「糟粕」,导致不少很基础的东西都被弃若敝屣了。

「五德终始说」里的「五德」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德性,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而「终始」则表示「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的意思。此学说最为著名之处在于它从五行生克的角度对朝代的更替进行了解释,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朝代之所以能统治天下,是因为得到了上天赐予的五德中的一德,统治者因为此德而受命于天,所以才能成为天子。而当其德逐渐衰弱,朝代便难以继续维持统治,这时就会有下一朝出现,持有五德排序中的下一德,取代原来德行衰弱的旧朝。

举个具体例子,邹衍认为:「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昭明文选》李善注引)按照五行生克来讲: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所以每朝都取代了前一朝。到了后面秦始皇一统诸国,便是以水德君临天下。按邹衍的理论,周为火德,因此到了秦朝,就是水克火。

随着历史的发展,后面又出现了以五行相生来承接前朝的理论,然后又有其它建立在生克理论基础上的变体理论……由于和本文所探讨的重点关联不大,就不多讲了。

「五德终始说」在历史上被广泛承认,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历代官方都会正式讨论并确定其德运,昭告天下。这是因为,即使某方势力能以强大的武力推翻前朝,但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拥有必须的德性,乃是受命于天的正统,也难以服众,无法长久,所以它也是这些朝代阐释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理论依据。元、明、清三朝官方虽然不曾正式宣告其德运属性,但从明朝开始的皇帝都称「奉天承运皇帝」也是源于这种思想。




五行的颜色与它们之间的生克关系(图片:Parnassus/维基,CC BY-SA 3.0)
不同的朝代对应着五德之中不同的德性,而传统文化里的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在色彩上分别对应着白、青、黑、赤、黄这五种颜色,因此,不同朝代所尊崇的色彩也就各有不同。像前面所述,秦灭周,认为是顺应天道,以水克火,而水所对应的颜色是黑色,秦朝便以黑色为尊,那么秦朝皇帝穿的朝服就采用了黑色。《史记·秦始皇本纪》也佐证了这一点:「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同样道理,唐玄宗李隆基在《封泰山玉牒文》里写道:「天启李氏,运兴土德。」从中就能看出,唐朝是土德,因此唐朝崇尚黄色。不过,崇尚黄色却不意味着家家户户谁都能穿黄衣服。恰恰相反,作为皇室专用的色彩,民间是不允许穿的,否则岂不成了「黄袍加身」?

在崇尚火德的朝代里,服饰的颜色就有赤色的,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染色工艺的特点和对刺眼色彩的排斥,古代的赤色完全不同于今天刺眼的大红色。严格说来,古语中的绛、赤、朱、丹、红、绯、茜等色都是不同的颜色,传统赤红在色泽上要暗淡柔和一些,相对容易让人眼接受。以明清皇宫为例,宫墙上的朱砂红其实是介于橙色和红色之间的一种颜色,而且色泽更灰,并非现代的大红色。同时,如果崇尚火德之赤,那么就不是谁都能随便用的了。试想一下,平民百姓能穿和皇上同样颜色的衣服吗?所以与其它朝代相比,对这种色彩的限制就更多了。

举个例子,明朝官方虽然不曾正式昭告天下其德运属性,但在不少公文中也都谈到了明朝是以火德立朝,比如明初大臣刘辰在《国初事迹》中就有「太祖以火德王,色尚赤」的明确说法。明朝在色彩上崇尚火德之赤,因此不得滥用。红色系按色泽的区别被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红,对使用的场合与阶层都有详细的规定。民间是禁止使用正赤色的,普通平民想用红色只能使用桃红之类较为浅淡的颜色,在少数重大仪式上才能根据情况放宽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红」与现代中文中的「红」并非同一概念。东汉的《说文》里有解释:「红,帛赤白色也。」也就是说,古文中的「红」其实是一种粉红色,而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的红色。不过,为了便于现代读者们理解,笔者在后文中仍然按照现代人的观念,将绛、赤、朱、丹等色统称为红色。

另外,从更高层次看,历朝历代下世书写历史,留下文化,各朝所带来的文化本身来源就不同,所体现的色彩自然也不一样,这也是传统色彩多元性的表现。因此,五德与五色理论只是世间一定层面的解释,而并非根本。

由于各朝所崇尚的颜色不同,所谓「红色是传统喜庆色」的说法便不能成立了。商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个时代的人认为红色是血的颜色,象征著死亡,所以红色就成了当时办丧事和葬礼时所使用的色彩。

古人结婚时穿的婚服也是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时代,黑、白、深、浅、青、赤等诸多颜色都出现过,而且中国古代鲜有听说新郎新娘全像现在那样到处都裹成红色的。大多数时候,即使有穿红的也只是一方,因为男女有别,古人对此更为讲究。

再如春联,其起源众说纷纭,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渐发展成类似今天的样子,但原先也不是写在红纸上的。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一些亚洲国家自古就继承了过年或者立春的时候贴春联的习俗,延续至今。比如韩国人也贴春联,大家都能看到他们大多使用白纸黑字。

中国人对红色春联的印象是从明朝开始的,文人们在色泽较浅的红纸上写春联贴在墙或门上。从色彩学上看,这种颜色只作为对周围环境的点缀色来使用。

但到了清朝,皇宫里写春联却不用红纸。据《清稗类钞》记载:「大内宫殿春联,例用白绢,由翰林谨书呈进。」今天不少人到故宫游览,看到里面白色的春联觉得惊奇,因为这有悖于他们以为红色春联才是传统的观念。

另外,中国传统的宗教场所,例如古代那些庵观寺院的春联一般都是使用浅黄色的纸张,也不用红色。

(原文链接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21/8/7/传统色彩的奥妙(1)-429235.html)

请看下一篇:《忌讳之色——传统色彩的奥妙(二)》

相关文章,请点击【传统色彩的奥妙】系列。


文章来源:明慧网;作者:A. H.

责任编辑:文思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色真是传统色彩吗?——传统色彩的奥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