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为何中共治下无创新容身之地
【大纪元2024年07月11日讯】(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Antonio Graceffo撰文/信宇编译)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毫无疑问,中国生产了尖端技术,并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这些都无法回答中国经济是否具备创新能力这一简单的问题。从汽车到太阳能电池板,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似乎这已经显而易见地证明,中国经济早已经具备创新能力。实际上,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通常而言,一个不断创新的经济体,其生产力和效率会越来越高。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这就是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换而言之,就是一个经济体可以用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技术和资本使我们能够通过扩展我们的能力来提高生产力。在许多人看来,中国经济具备创新能力,这似乎显而易见,然而我们必须区分单个企业或部门的创新能力以及整体经济的创新活力。即使是像前苏联或朝鲜这样存在严重缺陷的经济体,也能生产出创新产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政体能够产生创新型经济。事实上,中国经济多年来一直饱受创新能力低下之苦。就连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也曾公开担心,要素生产率过低会是一个大问题。大多数人惊叹的经济增长主要不是来自创新、效率的提高或更高技能的劳动力,而是来自以债务水平提高为形式的资本。我们知道,从中国高铁到操作系统和飞机等产品,都来自外国技术,然后在巨额补贴的帮助下,由本土企业进行研发和制造。实际上,经济进步的唯一途径是提高生产力,然而中国经济依赖于中央集权的规划和指导,这就产生了不正常的激励机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期间,有这样一件荒唐的事:当中共时任党魁毛泽东要求全国增加钢铁产量时,各地的熔炉会熔化强制征收的钢铁属性家庭用品,以满足当地政府的钢铁生产指标。事实上,这对于新钢材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它只是熔化了现有的金属物品而已,由于质量低劣,其对工业用途毫无用处。不过,这仍有助于证明地方政府通过采取的各种疯狂手段达到了中央的指标要求。在现代中国,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共政府宣布要刺激半导体制造业,于是大量企业涌入半导体制造业。各种类型的公司,无论是否关乎技术,都涌入半导体行业寻求政府援助。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倒闭和破产潮。即使是幸存下来的企业,也继续要求大规模政府补贴以维持生存。事实上,这就是导致中国经济无法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创新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远不如获得政府部门的青睐和恩惠。这实际上与经济研究的结果相吻合。相对而言,中国年轻企业的创新和效率水平更高。企业经历的时间越长久,就越会停滞不前,越会依赖财政投资和政府资助。正如中国老百姓平常所言,中国的大部分创新都围绕着中共的政治利益。例如,随着中共要求全国范围内加强对“习近平思想”的重视,普通工人们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学习习近平的思想,而不是研究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改进方案等。究其根源,问题并不在于中国民众或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没有能力创新和成就伟大的事业。问题在于,中共专制经济的激励机制和结构阻碍了创新,使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据中共官媒《中国日报》(China Daily)报导,中共党魁在上个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了“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将创新活动置于党的控制之下,这就是一个逻辑不通的笑话,既与创新本身的性质自相矛盾,也与中共一党独裁的僵化专制主义水火不容。目前看来,面对停滞不前的经济态势和不断下降的社会生产力,中共除了要求更多的行政和思想控制之外,似乎想不到还有什么其它可行之举。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鲍尔丁(Christopher Balding)曾任越南富布赖特大学(Fulbright University Vietnam)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和技术等。他是总部位于伦敦的英国外交政策研究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Henry Jackson Society)的高级研究员,他曾在中国和越南生活了十多年,后来移居美国。原文: Why China Can’t Innovat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责任编辑:高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