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共伪 “量子通讯” 骗局揭秘
https://pincong.rocks/article/67378原文1:https://club.6parkbbs.com/bolun/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5915504
发布一篇让世界公众想不到的最隐秘内幕,最奇葩的大陆科研研发而带来的严重国家政治名誉问题。而最为奇葩的是,这位院士以此还发财成为几亿财产的亿万富翁了。
大陆中科大P某人(潘建伟,见后“原文2”)2013年提出的高速量子通信科研报告,曾经号称可利用量子缠绕原理研发做出的量子通信,是世界上最高级,世界上独一无二,领先世界10-20年的,世界上任何超级计算机都绝对破解不了的高可靠高保密通信技术。还说,量子通信就是实现了人在地球上吃香香的饭,通过他的量子通信,人在月球上也能吃一样的饭菜和香味。他的说法一出,一下子让大陆和世界舆论惊奇和沸腾各种质疑。有些专家直接半公开地说:难道又是“水变油”的伪科研?
而内幕的事实是,P某原来只是想忽悠国家一点钱,结果没想到第一笔钱到位后,第二年再骗钱的时候,国家高层领导居然相信了,变成了国家重点关注投资发展项目,一直盯得非常紧,导致P某人无法自圆其说,只好继续骗下去!这几年一共骗了国家20多亿的科研经费,还说在2015年开通北京到上海的经由光纤传输的量子通信线路。结果国家花巨资把北京到上海的特别光纤线路建好了,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也上天了,而实实在在的量子通讯P某却开发不出来。
后来有大陆记者在公开会议上问国家院士P某人,而P某竟然厚颜无耻地说:“国内最顶级最有钱的科研技术公司华为都没搞出来,我怎么可能搞出来吗?”
但是比滥竽充数更可悲的是:当主管部门的领导发现这是一个骗局的时候,投入已经超过10个亿了,项目已经走得太远,担心如果揭发这个骗局,自己也会担政治和主管业务责任。居然选择和P某人同流合污合伙继续骗下去。结果就是“骗局越来越大,骗的钱越来越多,现在更不敢通报真相,只能继续骗国家的钱,无法收手了。” 6park.com
现在这件事所有人包括学校和科技业务主管领导都知道是骗局,只有国家最高层领导不知道,所以这帮人已经成了诈骗政府钱财骗子共同体,只能继续骗下去。反正量子卫星已经发射了,从上到下都赚的盆满钵满,和项目相关的领导到P某的所谓研发团队几乎各个是几百万,数千万和亿万富翁了。
大陆一名科研领域的专家徐令予发评论说:
大陆量子通信这个超级骗局的重点不在钱上,几十个亿现在对于大陆政府也算不了什么。骗局的核心已经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和国家脸面名誉问题了。而在十八大、十九大中共党的纲领文件中已经把P某的量子通信作为超越西方科技技术的事实证据。而且还一本正经地宣布已经领先西方十到十五年!可是现在是中共高层和政府下不了台了。
原文2:https://blog.creaders.net/u/9502/201708/299434.html
在做有关量子通信的科普之前,先肯定一下,这位潘建伟是个超级巨骗。下面有一篇网文,看法和我几乎一样:潘建伟不过是个有意无意的骗子。
其实,不仅量子通信、量子卫星如此,先前中国正在炒作的“天使粒子”、“石墨烯”、“可燃冰”………都一球样,要说一点儿影儿也没有,那是瞎说,可像中国这种“科普炒作”法儿,更多的在于“政治目的”,真的是世界独一无二。可以称作是中国新时代的科技样板戏。
有关量子通信的“科普”分三部分,这是第一部分,先给中国的所谓“量子卫星”、“量子通信”当头一棒,让诸位清醒一下头脑。然后是第二部分,那才是真正的科普。
既然是“科普”,对读者有一定的要求,对读者一点儿要求都没有的“科普”,问都甭问,骗人、起哄架秧子。就像中国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文革时期做的“优选法”的科普,整个儿一个大忽悠。忽悠“工农兵”滴,在中国,“工农兵”是愚民、屁民、贱民的代名词。华罗庚算比较聪明的中国人吧?还不是瞎球忽悠?别说他了,连钱学森都亩产10万斤、二十万斤。
不过对读者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太高了,就不叫“科普”啦。
再说,像量子通信这种玩艺儿,起源于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在高深程度上,可以和相对论相提并论,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学的分支,主要描写微观的事物,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
要是要求太高啦,连我都得回家卖白菜去了,还做神马“科普”涅?引用一句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老人家的名言:“我知道我的无知。”
总之啊,科普完了,结果如果是:凡是自己觉得明白的,实际上都不明白。凡是自己觉得不明白的,实际上就是不明白。那就达到目的啦。主要目的是尽量想让诸位明白,为神马“量子通信、量子卫星”是个骗局。
那么,对读者文化程度有神马要求呢?初中毕业以上。这里指的是数学、物理。您要是神马文科出身,压根儿没学过数学,或者初中数学都不及格,那您就别看了,回家该干嘛干嘛,并且,以后永远不要再看神马科普文章了,操心费神白费力,看完了跟着放狗屁。
怎么才算初中毕业涅?这有道考题,算是标准吧。记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就算及格,能自己推导出求根公式的算合格。
其实,高中、大学的数学程度都有一个“一道题”标准。咱们废话少说,量子通信的科普第一部分开始:
小弟刚看了这个新闻,还真吓了一跳,还以为中国在量子通信有什么重大突破,不过负责这个的潘健伟本来争议就很大,标准的牛皮大王一个,他干的事都要存疑,仔细看了一下内容,只差没喷饭。
这哪里是什么量子通信?实际上的通信内容还是用传统方式加密通过激光传送,被量子加密的只有秘钥(先不谈真假),敌人要窃听根本不用去管被量子加密的秘钥,只要破解用传统手段加密的实际内容就成了,这个所谓的量子加密的秘钥唯一的作用就是一但被别人侦测,量子态会塌陷可以被自己侦知,切断通讯,不过这其实没啥意义,因为激光通讯量巨大,等你知道切断通讯,资料都早被敌人拿走了,要侦查有没有人窃听高指向性的激光方法多的是,不需要用到连爱因斯坦都搞不懂的量子纠缠。
量子通信早在1984年就由IBM公司的研究人员Bennett和蒙特利尔大学的学者Brassard提出,但是专管通信安全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是连经费都懒得出,原因就是量子通信用的量子纠缠在理论本身都还有很大的问题(连爱因斯坦都搞不懂),真正的量子通信是要通信内容都用量子加密,实用上必须制造一个一个单光子出来量子加密,做不做的出来是一回事,就算做的出来通讯速度也奇慢无比,所以不管美国欧洲日本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中国一向爱吹牛造假,用个量子通信这个连爱因斯坦都搞的迷迷糊糊的名词来胡弄世人,说穿了就是一个激光通信卫星而已,但是说激光通信卫星比起来中国落后的很,加个量子两字,就变世界第一了。
科大的某些人原来只想忽悠国家一点钱,结果没想到第一笔钱到位后,第二年再骗钱的时候,国家高层领导居然相信了,变成了重点关注的项目,一直盯得非常紧,导致某人无法自圆其说了,只好继续骗下去!
这几年一共骗了国家20多亿的科研经费,还说15年开通北京~上海的经由光纤传输的量子通信线路。结果国家把光纤建好了,量子通信却开不出来。这些人竟然厚颜无耻地对我朋友说:“华为都没有搞出来,我怎么可能搞出来?”把责任轻而易举地推给了华为。
就是现代版的滥竽充数!
但是比滥竽充数更可悲的是:当主管部门的领导发现这是一个骗局的时候,投入已经超过10个亿了,项目已经走得太远了,担心如果揭发这个骗局,自己也会吃不了兜着走,居然选择和这些人同流合污合伙继续骗下去。
结果就是:骗局越来越大,骗的钱越来越多,现在更不敢通报真像,只能继续骗国家的钱,无法收手了!
现在这件事有很多人都知道是个骗局,只有国家最高层的领导不知道。所以这帮人(慢慢地被牵涉的人为了自保,已经成为骗子共同体了,笑话吧?)只能靠编织更大的骗局继续骗下去,犹如吸毒一般欲罢不能了。
所以我说这件事最后如果习近平博士知道真像后,会有一大批人被杀头的。纸包不住火,中国现代版的滥竽充数已经快演到尽头了,坐等真相大白、被世人嘲笑的那一天吧。
原文3: 《量子通信和計算是中國學術管理的頭號誤區》
潘建偉集團的發跡,始自量子通信;而量子通信的所謂價值,只在於能在光纖和微波階段抵抗量子計算的破密。顯然這裏的邏輯前提是1)量子計算破密是真實的威脅;2)量子通信能在全系統都做到國安級的保密。然而量子通信其實需要遠遠更複雜、更容易被Compromise破解的中繼站、發信站和接收站,這是過去十幾年來旅居海外的良心科學家反復試圖解釋的事實,雖然被科技部和中國學閥界堅持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但稍微有點基本理性邏輯能力的人應該可以簡單看出,既然通信保密的安全程度由最弱環節決定,而量子通信無法滿足前述的條件(2),那麽它反而是得不償失的。
上面這個簡單論證,正是量子通信在股市一番炒作收割(被估計為幾十億,參見《潘建偉的億萬富豪之路》;我無法獨立驗證這篇文章的内容,但既然它談的是股市運作,必然有公共資訊可查,我鼓勵國内做金融的讀者去試圖深究檢驗;如果一個民主黨派的中央委員真的可以如此公然詐欺股民以自肥,那的確是對習近平反腐政策的莫大諷刺)之後,就忽然銷聲匿跡的幕後因素之一。
但另一個讓量子通信虎頭蛇尾的原因,卻遠遠更爲重要,亦即邏輯前提(1)也無法滿足。量子計算能破解古典密碼(其實只限於基於Prime Factorization素因數分解的加密方法,例如RSA,一個發明於1977年的公開碼系統)這個説法的理論基礎,來自1994年發明的Shor’s Algorithm。當時立刻有資本炒作的典型樂觀估計,號稱在2005年前後就能成功。但是28年過去了,實際進展是從2001年的IBM量子計算機有7個qubit,到2021年底是127個(不同團隊選用不同的技術路綫,在相干性和穩定性上有不同的取捨偏重,qubit數目做大的難易也就有所差異,橫向比較只能看數量級,但這裏是同一家公司在時間軸上的縱向對比,沒有前述的問題);與其同時,誠實的專家估算卻認爲還差8個數量級(參見前文《再談Google的量子霸權》)。即使我們相信美國炒作量子計算的領頭羊Google自己的最新公關(參見《Google wants to build a useful quantum computer by 2029》),到2029年也只能提升4個數量級(亦即摩爾定律的2.5倍,IBM過去20年實際進展速度的9倍多),届時可能有若干未定的“用途”(“Useful”,又是典型的資本炒作公關用語,不排除是用十億美元的新機器來超越一美元的既有技術;不論如何,絕對不是跑Shor’s Algorithm來破解RSA那個真正的標靶)。換句話説,量子計算在2030年之前破解RSA的可能性是infinitesimal。
最近幾年關心量子通信和計算這個話題的人,可能會注意到一個乍看之下非常令人費解的奇異現象,也就是美國的國家實驗室以及軍方都對兩者興趣缺缺,即使在中國高調炒作墨子衛星的時候,連平時蠢話連篇的一批國會議員都沒有隨之起舞。這裏有兩個可能的解釋:1)美國有一個未公佈的量子通信計劃;2)美國有一個讓量子通信毫無用處的計劃。然而量子通信不但是純防禦性的,而且需要明顯、全面、昂貴的基建來配合,根本沒有保密的必要和可能,就連對軍事科技保密成性的中方都明白這個道理,急著和中國比高的美國政客怎麽可能主動放棄大好的公關機會?於是簡單邏輯可以達成結論:美國内部評估100%確定量子通信是騙人的勾當,錢和人應該投入其他有真正意義的科研方向(大家可以停下來體會一下:一個可以憑空印5萬億鈔票的霸權國家明白不能浪費錢,另一個對科研人員極度摳門的新興國家卻全力往錢坑裏扔;這裏是NSA幾年前就公開的評估,參見《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 and Quantum Cryptography (QC)》;換句話説,美國的間諜組織願意誠實檢討技術優劣、為國家省錢,中國的學術機構卻靠欺騙國家社會來謀私利)。這個正確科研方向並不是什麽莫須有、玄之又玄的絕對機密,而是密碼學的基本功,稍微有點專業知識的人都可以理解:既然量子通信的前提是量子計算,而量子計算的前提是Shor’s Algorithm破解RSA,那麽只要淘汰素因數分解加密法,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就失去實用價值。
美國準備淘汰素因數分解加密法,是從Shor’s Algorithm一出現就開始的,兩年後的1996年就有了第一個版本叫做NTRU,它背後的數學基礎用所謂的Lattice Theory格論來取代素因數分解。在2005年,發明了改進版LWE(Learning with Errors);到2009年,完成嚴謹性論證,從數學上證明對任何量子計算(包括還未發明的新方法,除非徹底解答格論的所有計算問題,參見這篇《Nature》的回顧總結《The race to save the Internet from quantum hackers》)有完全抵抗力。現在不但美國的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忙著選拔“Post Quantum Cryptography”“後量子加密法”的標準(細節也是很重要的,歷史上NSA曾經矇騙NIST選用一個有後門的密碼標準,後來被Edward Snowden公開,參見《Dual_EC_DRBG》;不過NSA為國安而欺騙,和中科大用國安來詐騙,顯然是天壤之別),以便在未來兩三年就普及,中國的CACR(Chinese Association for Cryptologic Research,中國密碼學會)更是比美國人早兩年,在2020年就已經向國家推薦最優方案。
然而那個方案提送上去之後,據我所知至今還沒有下文。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故意耽擱,但後來居然是應該被淘汰的量子計算被列為十四五的頭號科研重點,從邏輯上就可以確定,幕後必然有扭曲科技部決策的私心運作;這正是我在博客(參見前文《中國的學術管理問題來自基本的邏輯謬誤》)反復解釋過的,放任學閥坐大,甚至進一步賦予政治權力的惡果。
我個人對潘建偉的認識,始自2015年,有人私下送電郵,建議我看看潘建偉對量子力學的科普。一看之下吃了一驚:潘對量子力學的理解,還完全停留在1930年代Copenhagen詮釋的階段。雖然這對實驗學家來説,一般不成問題,但他是做貝爾實驗出身,而貝爾理論的核心,正是要指出Copenhagen詮釋的不合理之處。換句話説,潘建偉像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三、四流物理學人;然而我從對高能所的觀察,感覺這似乎是中國物理學界的常態,所以當時也不以爲意,只是花一點時間,在博客上寫了幾篇文章(參見前文《談量子力學》系列,和後續的《如何創造研究熱點和一些其他物理話題 》以及《量子去相干詳解》),希望能抛磚引玉,鼓勵中國物理人,尤其是院士們,去學習量子力學的正解。
到了2018年,墨子衛星成爲國内的大新聞,有人寫了針對它的批評文章被私下送給我復閲。我發現那位教授的量子物理做錯了:墨子衛星的設計完全合理;然而在這個論證的過程中,我必須先花幾天時間,閲讀吸收幾十篇相關的論文,結果我又驚覺,墨子衛星照抄了潘建偉博導的實驗設計,而且是潘畢業多年已經當了院士之後才出現的新設計(參見前文《從貝爾實驗談起》系列)。這種自己不能創新,只根據博導的意念來動手實踐,是研究生級別的作爲;即使你能比博導要到更大筆的經費,那純粹是政治能量的表現,並不改變物理上不入流的事實。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政治内行、物理外行的人,成爲中國科技學術界的第一人,在兼並了一個他原本不熟的行業(指量子計算;他連量子通信的本行都無法創新,要跨行做領導顯然也只能是政治性的)之後,把它捧成全國科研的頭號重點方向。本文前半已經論證量子計算即將因爲很便宜、很簡單的軟件新發展而成爲過時的技術,徹底失去任何國安和軍事上的用途;中國完全有能力在正確的新方向引領全球,卻因爲學術管理的腐敗愚昧而自縛手脚,這正是我一再預言的潛在災難。
【後註一,2022/03/28】一個資深從業人員面臨所屬的科研行業退化成為詐騙集團,幾乎所有行内人都在爭先恐後地偷搶拐騙、忽悠政府和大衆的背景下,可以像王頤芳和潘建偉那樣充分利用機會來對自己和小團隊的名利做最大化,也可以爲了國家利益、社會良心和科學修養,站出來說幾句實話。當然,在今日中國科研學術界的絕對功利文化下,後者基本僅限於在其他教育體系内成長的人士,例如楊先生和趙午教授,而且他們只存在於高能物理這樣的老學科,像是量子計算這種全新的方向,就只能到國外去尋找。這裏是一位印裔美籍的量子計算專家在《MIT Technology Review》新發表的感嘆(參見《Quantum computing has a hype problem》;在基礎科研上,連印度人都比中國人還要誠懇踏實得多,我一再强調學術腐化是中國内政最大問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徵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後註二,2022/05/09】SPAC是我一年多前在《再談Biden任期内的中美博弈等議題》一文中討論過,騙子公司上市的終南捷徑。雖然其後不久SEC就果斷出手加以抑制,但有量子計算方面的詐騙集團提前過關,實屬必然;這裏就包括一家叫做IonQ的公司。不過美國體制雖然縱容詐騙,卻也容許打假,所以自然出現專業揭發虛僞商業宣傳(不是慈善,而是同時公開做空牟利)的基金,其中一家(參見Scorpion Capital)剛剛發表了針對IonQ的研究報告,大家可以參考。我注意到他們也批評了QuantumScape,那是另一家我曾在受《八方論壇》訪問時提起過的騙子公司,不記得史東是否刪減掉。
【後註三,2022/07/21】博客早就解釋過量子計算的唯一可見實用性在於破解若干當前常用的密碼,而能抗拒量子破密的新密碼已經被開發出來,並且被科技部忽略無視。現在《經濟學人》新刊出一篇科普文章(參見《What to do now about tomorrow’s code-cracking computers》),基本復述了這些既有論點,在此提供鏈接,以便對博客疑心特重的讀者參考。
【後註四,2022/08/17】又有一項量子計算“可能”、“即將”、“或許”的突破性應用被揭穿為虛構幻想出來的空話,參見《Quantum computers might not offer extreme speed boost for chemistry》。
【後註五,2022/08/27】今天看到《FT》轉載了牛津大學量子計算學者Nikita Gourianov的科普文章(參見《The quantum computing bubble》),頗有點感慨,希望懂英文的讀者去仔細閲讀,然後你們應該會發現這篇文章的每個段落基本都對應著博客過去幾年所做過的論點,例如量子計算並無實際應用,甚至沒有任何有真正可能性的未來應用前景,量子糾錯問題基本無解,破密功能已經被簡單規避,炒作純粹來自無限印鈔帶來的金融泡沫,尤其是SPACs特別方便詐騙式吸金,而量子計算學術界不但不誠實討論,還理直氣壯地積極參與騙錢撈錢。這裏我的感慨在於,英美學術界至少還有個別行内專家願意站出來高調説實話,中國科研人員卻是100%集體噤聲,這反映的不止是中科大的淫威(參見央視為他們做的免費詐騙廣告:《创新聚能 打造量子科技发展体系化能力》),也代表著整體學術文化和體制的腐朽,因而是對中國長遠國運的頭號威脅。
【後註六,2022/10/04】潘建偉的導師Anton Zeilinger剛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然後立刻有人送我這條私信:“风云学会陈经的帖子:1. 前面发的医学奖发给DNA分子人类学,是个我真懂一些的冷门奖。这个物理奖发给量子信息,就是袁岚峰会长《量子信息简话》科普的领域,狠狠和一堆攻击者展开正面大作战,我围观加看书,也懂了很多。2. 这都拿诺奖了,量子信息当然就是真的,不服来战!一般的就是那些鬼扯的攻击,我这水平都能搞定!这是量子信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给开创者发奖。而且给奖的理由提到了中国的贡献,量子通信卫星!”我的答復如下:
這件事我在過去五年的《如何创造研究热点和一些其他物理话题》、《從貝爾實驗談起》和《量子通信和計算是中國學術管理的頭號誤區》等等博文中做過詳細討論,現在回顧,不但沒有任何一句話須要修正,而且對那些學閥倀鬼的狡辯術已經預先答復。我鼓勵讀者回頭復習,這裏只指出其中最相關的批評,亦即“墨子衛星照抄了潘建偉博導(Zeilinger)的實驗設計,而且是潘畢業多年已經當了院士之後才出現的新設計。這種自己不能創新,只根據博導的意念來動手實踐,是研究生級別的作爲;即使你能比博導要到更大筆的經費,那純粹是政治能量的表現,並不改變物理上不入流的事實。” 換句話説,我說潘建偉不入流,是因爲他只會照抄別人的實驗設計,而這個別人正是Zeilinger;那麽你拿被抄襲的對象有多麽了不起來論證抄襲者的價值,不是在扭曲議題、顛倒黑白嗎?
其實我批評的重點從來不是潘建偉的程度不夠,那只是順帶提起的次要事實,真正的論證核心始終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被用來矇騙科技部,當上十四五頭號科研項目論證過程中的所謂“實用價值”,都是無中生有、有意虛構出來的。諾獎看的是科學價值,有沒有實用毫不相干;量子通信和計算作爲一般基礎科研學科,完全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被放在半導體、發動機、能源儲存和先進材料之上,光是導師拿到諾獎有什麽意義?國外諾獎得主的中國學生多得很,是不是每個人都因此可以當國家五年計劃的領頭研究主管?我自己還師從過兩個諾獎得主,爲什麽國家不自動給我幾個億來做研究?這裏尤其應該討論的,是幾年前潘建偉設立的量子通信公司爲什麽沒有下文了?收割韭菜過程中,袁嵐峰和陳經所作的虛假宣傳完全符合股市詐騙的定義,爲什麽沒有追究?
前面我指出他們拿今年諾獎來説事,是典型轉移話題的狡辯術,也就是不顧邏輯因果論證,簡單拿一個感覺上“正面”的印象來為自己貼金。股民如果全憑感覺和印象來挑股,尚且會賠得血本無歸,國家的五年計劃豈是可以縱容騙子肆意欺瞞胡扯的議題?這還沒有觸及他們組團拉隊、用政治權勢來脅迫收買媒體、扭曲新聞報導的惡行。
【後註七,2022/10/20】這裏是今天收到的私信:“饒毅昨天在WeChat公眾號上發了一篇文章 (《死和蠢一样:对自己不重要》),內容不重要,但是他引用了潘建偉的朋友圈截圖。因為我是科技、學術門外漢,沒法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所以我在您的博客中擷取了幾句話和表述,作為回覆貼在文章的後面(見附件),目的是提醒他注意潘建偉的劣行和騙局。(我個人感覺,饒毅這個學者還是比較正直的。)希望他能逐漸探究真相。唉,學術“打假除惡”真的太難了,涉及到專業領域一般人完全使不上勁。真的很榮幸,能在您的博客上獲得這麼多年的事實和邏輯的教育與訓練。”我的答復如下:
謝謝你的努力。隔行如隔山,這正是學術騙子橫行的背景條件;只能希望饒教授有天終於發現我的博客。現在任何威脅中科大量子幫宣傳口徑的新聞都已經被封鎖了,就連那篇牛津教授的文章,原本有編輯主動問我適不適合翻譯,結果被中科大否決,換成三篇袁嵐峰的公關稿。我想大陸官方的傳媒管制,只有對習本人才達到這種滴水不入的級別,中科大通過非官方手段,居然也做到同等的效果,可見其勢力之强大、危害之深遠。
【後註八,2022/11/10】又收到私信:“這是剛剛看到的新聞。“科技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作為科技業外行,看到文內有“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为突破口”的表述,結合您對中國科研領域苦口婆心的多年良諫,似乎有輝映之感。僅供您參考。以下為部委公文和新聞鏈接:《重磅!科技部等八部门推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方案,“破四唯”、“立新标”》”我的答復如下:
唉,謝謝你的通知,不過博客反復討論過,中國科研界腐敗的核心問題在於中上層權力結構,也就是學閥的不受節制,基層的升級評價標準反而不是重點。權力結構不更正,卻去搞“破四唯”,徒然方便學閥用主觀標準來結黨營私。這就像二三十年前台灣基礎教育的基本危機在於課程被扭曲,抹殺事實與邏輯,反過來傳授多元、自由、民主、本土那一套昂撒反智方案,接下來大張旗鼓改革的對象,卻居然是聯考,結果引進了美國那套課外活動和推薦信的體系,最終受益的還是能花錢為小孩玩這些花樣的上層階級。
我從博客一開始就解釋過,半導體業能不能搞起來,要看當年放任漢芯胡搞的體制是否改革了,花錢多少反倒是次要的;現在大基金的結局如何?同樣的,中國的基礎科研管理是否走上正道,關鍵在於放縱中科大潘建偉集團不但公然做股市詐騙,而且拿著毫無實用價值的研究混上十四五頭號優先的行業評審體制能否回歸現實;現在我看到的,是他們的“量子通訊”騙術用老了,就換一個“量子計算”再吃香喝辣幾年,又老了,乾脆改名叫“量子力學”把整個行業通吃。試想,陳進拿TI的芯片來做詐騙,事後無人被追究,已經夠離譜了;現在潘建偉集團搞的,猶如拿TI芯片騙了一輪,順便成爲知名大學的明星教授,幾年後拿高通的芯片再騙一輪,成爲全國第一科研項目,然後利用高通成爲行業龍頭(類比Zeilinger的諾獎)的機會,漢芯乾脆自封為全國半導體中心,把所有人的成就都歸功自己,你想這樣下來國家的整體研發效率還能好嗎?
科技部要改革很簡單,想想該如何消滅如中科大潘建偉這類詐騙集團就行了。所以連禁止雇傭附屬公關團隊(例如袁嵐峰、陳經團夥)、禁止影響公共傳媒報導這麽容易的事,貢獻都會比“破四唯”正面得多。我懷疑之所以會搞出“破四唯”這種虛功,正是主管單位與虎謀皮、向學閥徵詢意見的結果,那麽弄出一個不但不痛不癢、而且反過來固化他們權勢的負面政策,不是必然的嗎?
【後註九,2023/01/10】我在留言欄提到【後註五】那篇牛津良心學者的爆料文章被中國傳媒的總編輯拒絕刊登,取而代之的是“風雲學會”袁嵐峰的一連三篇水文,證明中科大已經成功建立對大陸所有媒體的完全封鎖,沒有任何關於量子計算的實話能在14億人的國度内被正規傳播。其後果之一是中方的量子計算集團可以肆無忌憚地搞假大空,包括最新一篇被國内廣汎吹捧、但國外瞠目結舌的論文(參見《Chinese researchers claimed quantum encryption crack looks unlikely》),號稱即將破解RSA密碼;其内容是如此的離譜,連美國量子計算界的教父Scott Aaronson都必須趕緊出面滅火。
與此同時,真正的新研究結果(參見《New Algorithm Closes Quantum Supremacy Window》)從數學上證明了任何沒有糾錯機制的量子計算(即使是先射箭再畫靶)都可以由傳統電腦簡單超越,因而過去十年所有所謂“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ry”的公關都是謊話,因爲它們都假設可以忽略我反復强調的糾錯機制。
正是出於上述的新發展,於是主流媒體又刊登了一篇良心文章(參見《Hype around quantum computing recedes over lack of practical uses》),說的更直白,光是標題《量子計算的炒作正在消退,因爲找不到實際用途》就足以讓大家理解其主旨。請注意,這些論點不但是博客多年來反復解釋過的事實,而且明確揭示中科大詐騙集團的腐敗無恥已經遠超資本炒作橫行的昂撒國家,到了後者必須劃清界限的地步。
中科大集團爲什麽變本加厲呢?請回顧潘建偉在幾年前用量子通信的虛僞公關在股市收割韭菜、大撈了一票,那麽當然不只他自己食髓知味、故技重施(2020年將安徽量子通信改組為國盾量子,並在科創板上市),同僚們也看了眼紅,最近中科大系連續成立了圖靈量子、玻色量子、啟科量子、本源量子、陽明量子科技等公司(謝謝讀者介紹的公關文《中科大,隐藏一个中国量子天团》),並且推動媒體做虛僞宣傳(參見《国产量子计算机“悟空”即将问世,离国际领先水平多远?》);如果這些賣力炒作的中科大領導階層和風雲學會的袁嵐峰和陳經都雨露均沾,我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
如同所有的詐騙犯,中科大集團必須在老騙局破碎之後尋找新的口實來欺瞞新的傻子,從“量子通信”轉成“量子計算”一連欺騙國家和股市兩次,已經是比當年漢芯的陳進更離譜的“成功”轉型,但從去年起他們的公關開始進一步改用“量子力學”和“量子物理”為標簽,這顯示“量子計算”泡沫破滅後的下一期詐騙已經準備就緒,可以不斷擴大並升級其騙局;在量子力學之後,還可以搞“現代物理”,然後第五局騙術可以乾脆説是“現代科學”,不但順便霸占越來越多國内真正的學術研究結果,而且污染其他科學從業者的心態、誘惑他們加入虛僞炒作的行列,經費和炒股所得因而維持指數成長,但這還只反映了對國家人民傷害的極小部分,因爲主要的負面影響在於資源錯置(例如後量子密碼學被迫推遲)和腐蝕文化(兼含學術文化和政治文化;關於後者,請參考《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博文留言欄第15樓的討論)。漢芯和半導體大基金的詐騙危害,比起這個毒瘤是微不足道的。
【後註十,2023/02/14】兩年多前搶在股市泡沫爆破之前上市的量子計算公司Rigetti剛收到NASDAQ的除名(Delisting)警告,參見《Quantum Computing Startup Rigetti Lays Off 28% of Staff》。讀者應該特別注意,Rigetti和風頭更高的IonQ和D-Wave無一例外,整個行業全都是利用SPAC上市的,這本身就指出它們是騙局。這裏的核心問題在於,美國的資本詐騙是家常便飯,反正最終有美元霸權兜底;中國的科研資金就那麽一點,居然還接受美國騙術成爲十四五的頭號研究方向,全面鼓勵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誤國誤民、罪莫大焉。
【後註十一,2023/02/24】剛剛看到這個視頻(參見《MIT Thinks youre STUPID - Toroidal Propeller Snake Oil》),討論一個印裔MIT研究員的科技詐騙項目,主播針對性地指出其公關和“論文”都明顯有意忽略基本數據,並且利用剪輯技巧和話語術來誤導讀者,與王貽芳/潘建偉以及他們的代言人如出一轍。然而讀者還應該特別注意留言討論所揭露的額外信息,亦即騙徒所强調的“MIT專利”其實並不直接對應著這項“發明”;由於專利申請書的參考文獻表含有行内人都知曉的Prior Art(現有技術,也就是早年已有的發明),這些評論者推測正是因爲如此,MIT在專利申請上只能旁敲側擊。這個案例不但示範美國科研的印度化,也又一次展現了王貽芳和潘建偉等人積極引入這種“國外先進經驗”(汎指以詐騙手段對外行人販賣無價值的“科研”項目,以求在科研補助和資本市場收購韭菜)的危害。
原文4: 中国人不可能做到,造假!多位美教授撰文:量子科技只有美国才行(2020-12-2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UN19F2T0515K46P.html
近日据媒体报道,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于12月4日面世,计算机由76个光子和100个模型组成,该款计算机取名为“九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表示,之所以将这台量子计算机命名为“九章”,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据悉,我国科学院在“九章”量子原型机的基础上,提高了量子比特的操纵精度,进而可以提高编程量子通用计算机原型。
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在介绍“九章”时说到,在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时,“九章”只用了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要6亿年,和美国谷歌量子计算机“悬铃木”相比,我国的九章量子计算要快100亿倍。此消息一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约翰·马蒂尼斯教授却对我国的九章量子计算机持怀疑态度。
马蒂尼斯表示,谷歌计算机对错误十分敏感,不允许计算机在工作时发生一个错误,进一步表明他们计算机的精准性。而中国的计算机即便出现错误,似乎仍然有信号的出现。马蒂尼斯还称,目前在量子界领域,有许多专家在对中国的“九章”进行研究,等研究结果出来后,才可对“九章”进行定论。美国计算机理论专家斯科特·亚伦森说道,现如今,计算机复杂的加密技术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但是量子计算机会破解计算机的加密程序,使得全球的网络系统处于瘫痪状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家彼得·秀也曾表示,量子计算机威胁到网络加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原文5:《量子通信之殇:量子通信工程化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序(作者:Lingyu Xu)
2020年11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发表了一篇关于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密码术《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and Quantum Cryptography(QC)》的政策报告。至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军事情报机关对量子通信全都关闭了大门,因此这份报告就是对量子通信(QKD)的死刑判决书!
QKO根本没有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也完全不具备技术可行性。QKD的技术基础是BB84协议,该协议的理论安全性一直是有争议的,QKD在实施过程中受物理条件的限制又在多处违背了BB84协议的安全框架,导致量子通信产品的安全漏洞比筛子还要多,量子通信工程的实际安全性远低于传统密码技术。由此可知,量子通信工程的失败有其必然性。
中国首个量子通信工程项目—京沪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在2017年完工,接着又建了京汉、汉广、武合等干线项目。5年多过去了,这上万公里的量子通信工程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转眼已成烂尾楼。没有付费用户的这些量子通信干线连日常的运行维护费用都要靠政府财政支付,工程资金的还本付息根本不可能,全部投资打了水漂。
没有付费用户是量子通信工程最大的悲哀,它的危害性远较经济亏损还要严重。中国西部地区的某些高铁项目也有亏损,但是好歹还有一定数量的乘客,铁路部门的部分亏损可以看作对乘客和高铁沿线地区的补贴。如果一项服务连免费都无人问津,那真成了无可救药的烂尾楼工程,而这正是量子通信工程今日之下场!
量子通信最伟大意义就是它毫无意义!As Awesome As It Is Pointless.这是国际著名的信息安全大师 Bruce Schneier 对量子通信最精辟的评价。
从科技层面来看,量子通信工程犯的都是一些基本常识性错误,有的甚至错误都算不上,其荒唐可笑与60年前的大炼钢铁运动可有一比。从某种程度来看,量子通信工程化其实就是新时代的大跃进。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从表面上看,量子通信工程化与大炼钢铁并不相同,但这两者的底层逻辑是贯通的,它们构成了一部历史闹剧的主旋律。
这部历史剧的帷幕开启于一个甲子之前。1957年11月,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典及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会议上,有人提出来,以后不要提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了,要以苏联和中国为首,或者以中国和苏联为首。
毛泽东当时还算清醒,说不行还是以苏联为首。为什么?大概有策略上的考虑,说是谦虚也可,说是垂帘也行。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中共当时囊中羞涩,自知没钱难当老大哥。毛泽东深知要做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中国经济搞上去,所以人还在莫斯科,毛泽东就迫不及待地电话打回国内,为即将到来的大跃进吹风。
毛泽东认定工业要以钢为纲,钢铁产量成了赶超英国的主要标志。1957年当时的钢产量是535万吨,1958年翻一翻生产1070万吨钢,1959年再翻一倍多就能达到2500万吨,以钢产量作为指标中国就能二年超过英国。这个前景太诱人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就成了大跃进的重头戏。
很快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千军万马炼钢铁、土高炉遍地开花的局面,进入高潮时小土高炉更是发展到数百万座。这些土高炉主要用于炼铁,但大多数地方并无铁矿石,于是千方百计搜罗各种废铁,以至于老百姓家中铁锅、铁铲、铁锁等铁器都当成废铁投进了土高炉,烧结成完全不能用的铁疙瘩。
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成为国民经济接下来三年中遭受严重困难的直接诱因,大跃进终成大倒退,中共最终也没当成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历史的吊诡之处是,苏联这位老大哥混得比老二还要惨,折腾来折腾去把社会主义阵营整没了,脱离了苏联集团的中共吸取了教训,靠改革开放杀出了一条生路。物换星移五十年,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年代的中国经济规模竟然成了世界老二。
于是这部历史剧进入了下半场。2012年2月,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副主席访问美国,在华盛顿首次提出了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隨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领导人在会见美国政要时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锣鼓听音,说话听声。地球人都明白,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潜台词是要美国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要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领导世界。
当年与前苏联争当社会主义阵营老大,缺的是经济实力,毛泽东选择的突破口是大炼钢铁;五十年后与美国分庭抗礼,缺的是引领全球的高新科技,中共选定了量子通信。量子既神秘又新潮,通信密码又关乎国家安全,合在一起绝对是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一朝明珠到手,天下谁敢不服。量子通信工程必须大干快上,新时代的大跃进全靠它了。
2013年,也就是在中共在华盛顿首次提出了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的下一年,京沪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工程立项,量子通信大跃进由此正式启动。紧接着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的京汉、汉广工程项目相继上马,这一波量子通信大跃进至少捣鼓出了上万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干线。
2017年9月29日,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活动现场,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的潘院士表示,目前中国量子通信技术领先国际相关技术水平5年,并将在未来10到15年持续保持领先。潘院士让人们相信中国终于在高科技的重大领域超过了美国并领跑全世界,量子通信大跃进使得中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目标超额完成。在那段时间里,全国电视网上潘院士的头像每天数十次地刷屏,这位中国量子之父俨然成了国家的英雄!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被吹上天的量子通信工程很快就坠落神坛。衡量工程项目的成败真的不需要列出许多理由,经济效益才是鉴定工程成败的核心标准。中国量子通信工程在经济效益的照妖镜下立即丑态毕露。50年前大炼钢铁产出的是无用的铁疙瘩,今日的量子通信留下的就是烂尾楼,荒唐的背后有着相同的逻辑,这几乎就成了一种宿命。
中共总以为集中力量可以办大事,没有他办不成的事,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力量过于集中常常办砸了事。集中力量说穿了就是集中权力,集权对于科技创新绝不是大力丸而是三步催命丸,中国量子通信工程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证。
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作为科学家,我们知道伟大的进展都源于承认无知,源于思想的自由。科技创新需要一群有独立思考能力并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天才,科技创新的时代必定是群星璀璨、思绪飞扬的时代。但是面对集权体制的铁幕,真正的学术天才如果不是撞得头破血流,就是被逼远走它乡。
科技创新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只有在多元和宽容的学术环境中,奇思异想在碰撞中才能摩擦出创新的火花;只有在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有实际价值的创新技术方能脱颖而出并开花结果。
而在集权体制下的创新失去了活力,中国的量子通信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中共总把政治需要放在首位,又轻信个别物理学家的一家之言,头脑发热、独断专行就把量子通信这种假大空工程当作了世纪性创新项目。量子通信工程开建后,受到不少通信密码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的批评和质疑,这原本是纠错的好机会,但是集权体制哪能容得下反对意见。由于发表了一些批评量子通信的文章,我在中国的网络平台上的账户被全网封杀。集权体制在压制封杀不同意见时的效率绝对是第一流,这就彻底绞杀了自下而上的纠错机制,于是量子通信工程化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失败是体制的失败,集权,失败;集大权,大失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绝不是靠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改变的。面对中国的竞争西方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担忧和焦虑,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带来的威胁。如果体制上不作根本性改变,中国要在基础研究和科学创新上压倒西方永远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其可能性比中国男足在世界杯上夺冠还要渺茫。
东升西降现在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是非对错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但是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的硬指标来衡量,东升西降是大有疑问的。西降或许有可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科技创新上似乎巳经出现了进步缓慢的趋势;东升不可能,体制不变,中国在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上根本不可能出现革命性的突破,中国的量子通信提供了一个明证。
创新的保证是自由,专制的归宿是停滞。在可预见的将来,能达成东滞西降对于中国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了。
导读
有些人需要真相,有些人需要常识。
如果真相和常识都唤不醒,那他缺的就是良知。
目前所谓的量子通信并不是一种新的通信技术,所有建成的量子通信干线都不具备最基本的通讯功能,它也不能提供完整的保密通信服务。量子通信工程与神奇的量子纠缠也毫无关系,它仅是利用量子的偏振态为传统密码分发密钥,所以应称作量子密钥分发QKD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密钥分发只是密码系统中的子功能,密钥分发的技术早已成熟而且方案也不止一种,在整个密码系统的大家族中量子通信的地位无足轻重。
作为一种密钥分发技术,量子通信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的影响极为有限。即使QKD在密钥分发上是绝对私密的,密钥在使用、存储、和更新的全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即使密钥在全过程中保持绝对私密性,也不代表密码就是绝对安全的;即使密码是绝对安全的,也不能保证信息系统就是绝对安全的。目前信息系统安全的最大风险来自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央处理器等硬件设备和各种应用软件,而不是密码系统,对于信息系统的总体安全而言量子通信的作用微不足道。
信息系统的总体安全性遵循木桶短板效应,它的总体安全性决定于系统中最不安全的地方。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水平的首要任务是增强短板,安全工作的主战场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硬件设备方面。密码是安全木桶上的长板,QKD并不能增高这块长板,退一步即使增高了这块长板,对国家信息系统整体安全性的影响也极其有限,因此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量子通信工程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价值。
量子密码系统化费巨大代价增添的QKD一大堆硬件实体实属画蛇添足,因为量子密码系统必须依赖传统密码算法作身份认证和保证通信的完整性,其总体安全性不可能超越传统密码系统,这是由系统安全的木桶短板原理所决定的。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之下量子通信毫无立足之地。
量子通信(QKD)也并非什么高新技术,早在1984,IBM的科学家就为QKD制定了技术实施规范—BB84协议。有了BB84协议的QKD在开始的几年中无人问津被打入了冷宫,IBM公司连申请专利的兴趣都没有。说到底,QKD就是一些物理学家搗鼓出来的屠龙之技,通常情况下这类探索性项目大多会躺在科学实验室的角落里被世人遗忘。
BB84协议产生后耽搁了足足十年,淹淹一息的QKD总算捞到了一根稻草。1994年,美国数学家彼得·肖尔(Peter Shor)提出了肖尔算法,这个算法从理论上可以将破解公钥密码作指数级别的加速。但是请注意,所谓破解公钥密码仅仅是纸上谈兵,可以运行肖尔算法的量子计算机至今还是镜中的花、水中的月。
但是量子通信的布道者却迫不及待地利用肖尔算法编造了公钥密码危机论,他们声称:当量子计算机进入实用阶段后,公钥密码会被轻易破解,这将导致信息系统的灾难,敌对势力甚至现在可能就在收集那些加密文件,等待量子计算机出来后就可轻松破解之。
抵抗量子计算机攻击,拯救公钥密码危机从此就成了量子通信的公关台词,设计一个华丽的故事来包装一个骗钱的工程项目,这是许多烂尾工程的套路。可惜二十多年过去了,据称可以秒杀公钥密码的量子计算机却千呼万唤出不来,公钥密码更不是弱不禁风的林黛玉,而半路上又杀出位程咬金—抗量子攻击的公钥密码(PQC)。PQC不仅能有效地消除量子计算机的威胁,而且它可以应用在任何传输媒介包括移动通信网,它与所有网络路由器、交换机兼容,这是QKD完全无法做到的。在PQC高维打击下,QKD拯救公钥密码成了一场闹剧。
从密码学原理可知,QKD只能为确定的熟人之间分发一个共享密钥,本质上它仅是对称密码中密钥分发的一种选项。公钥密码因为使用公钥、私钥两个密钥,所以才能为互联网千千万万非熟人之间分发密钥,并且还可以完成用户认证、数字签名等多种重要功能。而这些保证互联网通信安全的重要功能都是QKD所根本不具备的,即使明天量子计算机与太阳同时升起,公钥密码的天塌下来,量子通信根本就不顶用,唯有丢人现眼的份。在军情机关和金融等企业专用网环境中,公钥密码从来只起辅助作用,使用它只是为了方便和降低成本,不用公钥密码一点问题也没有,认为没有公钥密码就会沦落到用人工传递密钥是量子通信布道者们无知的表现。说到底,公钥密码的前途与量子通信没有任何关系。
近年来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更为公钥密码危机论写下了休止符。公钥密码提供的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是数字货币安全的基本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钥密码就是数字货币的魂和盾!公钥密码的长期安全性是货币安全的保证,它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央行坚定不移地推进数字货币DCEP,就是对公钥密码长期安全性的背书,也再次证明量子通信工程化亳无必要性。规劝中科大的某些人别再利用所谓的公钥密码危机来贩卖焦虑了,否则很有可能会以扰乱金融秩序而被问责。
QKD的工程化不仅毫无必要性,而且也根本不具备可行性。QKD工程化一直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其中的五大技术困境始终无法解决,它们分别是:
1) 可信中继站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密钥在可信中继站里处于裸奔状态,使用可信中继站的QKD工程巳经完全脱离了BB84协议的安全框架,量子通信产品的安全漏洞比筛子还多,其总体安全性远低于传统密钥分发。
2)无法与互联网兼容。QKD的基础是1984年制定的BB84协议,这种点到点协议要求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固定的物理通路。通信网络如果遵循BB84协议就只能退回到原始的两两相连的无结构状态,如果想要现代互联网结构必然破坏了BB84协议的安全框架,两者只能选一别无它路。从通信组网协议的角度来看,QKD就是前互联网时代的老古董技术,这种互联网-的技术在互联网+时代毫无工程可行性,QKD不可能为互联网通信安全提供任何有效的服务。
3)缺失身份认证机制。身份认证是构建密码系统安全的基石,QKD不仅无法提供身份认证,而且其自身运作过程中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完整性还要依赖于传统密码技术,所以QKD系统的总体安全性绝不可能高于传统密码。
4)成码率太低。成码率是密钥分发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它反应了密钥分发的效率,也决定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目前QKD在百公里距离上的成码率仅为Kbps量级,而目前光纤数据通信速率可达Tbps量级,两者相差了9个数量级,也就是十亿倍!而所谓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又必须要求明文与密钥等长和一次一密,也就是说光纤的数据通信速率不能超过QKD的成码率。由此可知,蜗牛般低速的量子通信要为超高速的现代化通信网络保驾护航,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5)密钥裸奔无可避免。QKD设备两端生成密钥只是一个中间过程,密钥必须送达计算机的CPU内核才能为加密解密算法所用,密钥从QKD设备端口到CPU内核是以明文形式传送,完全处于高危的裸奔状态!在传统密码系统中,密钥一离开CPU内核全部是加密后传送,QKD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有必要强调指出,这些技术问题都有一票否决权,换言之,它们之中只要有一个得不到彻底解决,QKD就不具备工程可行性。俗话说一山当关,万夫莫开。现在一共是五座大山,量子通信工程化的可行性几乎为零。更正确的说,量子通信的这五大困境应该都是原理性困境,是从娘胎中带来的基因性疾病。吃药打针根治不了基因性疾病,同理,工程技术进步也突破不了原理性困境,QKD就在这五大技术困境的折磨下走向它的坟场。
综上所述,量子通信根本没有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也完全不具备技术可行性,因此中国的量子通信工程化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之中。
垂死挣扎中的量子通信工程推动者把量子通信在理论上是绝对安全的这个谎言当成了他们的救命苻,他们千万次地重复这个谎言把它当成了一种信仰,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科学家背道而驰,看上去更像是狂热的宗教传道士。
世界上最长的距离就是从理论到实际,凡是号称理论上是最安全的里面往往有猫腻,千万得提高警觉了。一个安全的优秀产品绝不会宣称自己是理论上是最安全的,你听说过苹果和华为用过理论上是最安全的这样的广告词吗?
原理必须通过技术的手段和措施才能对产品发挥作用,原理是无法直接保证产品安全的,保证产品安全的只能是技术协议的制定和执行。这就像国民的幸福安全决定于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与国家的政治原则和什么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
量子通信工程的技术基础是BB84协议,量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性不仅决定于BB84协议本身的安全性,它更与工程化过程中协议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有关。BB84协议的理论安全性一直是有争议的,但更严重的问题是中国量子通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至少有6处没有完全满足BB84的规范要求,有2处完全违背了BB84协议的安全框架,量子通信产品的安全漏洞比筛子还要多。量子通信工程的实际安全性远低于传统密码技术,宣传量子通信理论上绝对安全真的可以休矣!因为这听上去更像是讽刺。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凡是有生命力的新技术出现后,总是因一技之长而首先被军事情报等高端领域釆用,在高地上站稳脚跟后再慢慢向商品市场渗透,当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成本迅速下降,导致市场占有率指数式增长,几年之间就可完成天翻地覆的技术革命。互联网、数字相机、移动通信等等几乎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但是量子通信却与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逆向而行,QKD技术从来就没有在高端领域立足,这里是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情报安全机构否定QKD的大事记:
2016年10月,隶属于英国情报安全总部(GCHQ)的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发布了一份白皮书,建议撤销量子密钥分发技术(QKD)的开发计划;
2016年,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委员会(SAB)就量子信息技术的潜在影响进行深入的调研后形成了一份报告,该委员会资深成员兼技术和国家安全计划主任菲茨杰拉德(Ben FitzGerald)表示:量子信息是下一代的下一代技术的一部分,它对国防安全产生的影响可能还在遥远的未来;
2019年12月,美国防部国防科学委员会发布《量子技术的应用》报告的摘要。该报告摘要明确指出:理论上量子密钥分发可提供香农信息论定义的密码安全,但其能力和安全还存在欠缺,不能供美国防部使用;
2020年3月24日,隶属于英国情报安全总部(GCHQ)的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再发白皮书否决量子通信工程;
2020年5月,法国国家网络安全局(ANSSI)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技术指导文件,文件的题目是:应该将量子密钥分发(QKD)用于安全通信吗?法国政府否定量子通信的态度从这份文件的题目上已经表露无遗;
2020年11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发表了一篇关于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密码术的政策报告。这份报告其实就是量子通信QKD的死刑判决书;
2021年2月9日,欧盟网络安全局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后量子公钥密码PQC,抗量子攻击的现状和未来》。这是继美国安全局之后,世界上更多的先进国家决定放弃量子通信QKD而釆用PQC,用来对抗量子计算机保护信息安全。
2021年5月24日,美国防科委(DSB)裁决:量子通信QKD工程设施无法为国防部的军事行动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量子通信QKD工程被判死刑,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NSA机构本身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而且他们对QKD的剖析非常客观理性。NSA政策报告中列出了QKD五大严重问题,可谓是刀刀见血、剑剑穿心,一个国家的权威机构对于密码技术作出如此严肃明确的表态实属罕见。可见QKD的炒作造成的损失和困惑巳经到了必须尽速解决的关口。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那不叫领先;反之,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即时止损就是进步,NSA的果断决策非常必要、十分及时。
量子通信技术不仅被美、英、法和欧盟的军情机构的高端用户拒之门外,量子通信产品其实也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军事和国安等高端领域。中科大《国盾量子》公司是QKD设备主要供应商,它在招股书中也不得不承认:……。其次,公司产品在有资质严格要求的高安全性需求领域,尚需在密码管理相关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测评和认证才能进入,相关标准仍在研究制定中。
量子通信被军事领域拒之门外,这里还有一个学术报告视频可作证明。视频中的演讲人是中科院院士郑建华,他是信息分析专家、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学术报告会上明确指出,量子通信QKD效率低、成本高,很脆弱,而且组网有问题,因而现在不会有实际应用价值,特别在军事领域的意义不大。最近,量子物理大师郭光灿院士对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也做出了中肯的批评。
一种高新技术在起跑时必须先占领高端应用领域,高屋建瓴方能向下发展,一泻千里势如破竹,这是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史的普遍规律。可惜量子通信从一开始就被中外军事情报部门拒之门外,量子通信产业化失去了从高向下发展的势能,百般无奈之下只能硬闯商品化市场,撞得头破血流是必然的结果。
传统密钥分发的软件方案在成码率、用户体验和产品更新等所有技术指标上全方位碾压量子通信QKD硬件方案,在价格上又远低于QKD,因此传统密钥分发技术的性价比高出QKD好几个数量级。QKD在性价比上的劣势绝无翻盘的机会,而性价比就是商品的生命线,尤其在影响到亿万用户的互联网环境中,安全必定只能是一个相对性概念,脱离成本价格谈安全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QKD在商品市场上永无出头之日。
对于商用密码而言,绝对的安全性不是补品而是毒药!商用密码顾名思议它就是一种商品,是任何人可以从市场上购得的。绝对安全、不可破解的商用密码落入犯罪分子和恐怖组织之手是国家安全的噩梦,所以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绝不允许这类商用密码的存在。换言之,商用密码的安全性不是越高越好,商用密码的安全性必须是有条件的,是可控的,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成其为商用密码。把量子通信吹嘘成绝对安全无异于自断商业化之路。
综上所述,从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来看,量子通信根本不具备工程立项的基本条件;量子通信在理论上不是绝对安全的,它的实际安全性低于传统密码;量子通信又违背了高新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高不成低不就的量子通信产品注定只能成为市场的弃儿。
其实衡量工程项目的成败真的不需要列出那么多条理由,工程建设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经济效益为王。美丽的量子光环、量子之父的头衔和高大上的论文又岂能掩盖量子通信工程彻底失败的真相,掀开量子通信的华丽锦袍,发现里面爬满了虱子。
本书第一章着重介绍现代密码技术和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这是阅读和理解全书的基础。接下来的第二、第三章分别对量子通信的工程必要性和技术可行性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批评;第四章聚焦于量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性,彻底揭穿了量子通信绝对安全的弥天谎言;第五章全面介绍世界各发达国家拒绝使用量子通信的真实原因和决策依据。前五章是全书的核心。
接下来的第六、第七、第八章对通信密码和信息安全相关技术作进一步的深度分析和介绍,比较适合有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第九章主要是总结量子通信工程失败的经验教训。第十章收录有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对量子通信的批评和质疑供对照参考。
全书摆事实、讲道理,在批评质疑过程中普及科学知识,科普作为主线贯穿全书。否定量子通信不是本书的根本目的,阐明信息安全技术的内涵和发展趋势才是本书的宗旨。在历史的长河中,量子通信闹剧只是过眼烟云,但是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让更多人提高通信密码的认知,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将具有长远的意义。
扫谎打非:敦促潘建伟院士走出迷途 /王国文教授
作者:笑臉書生于 2016-8-19 13:5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12评论
笔者与量子打交道久长(一甲子),对量子真相探究的昔今情况比较了解,包括哲学、数学、理论和实验方面。自己漫长从容的探索也有所收获,结果可以说,还是拥护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伯、狄拉克、玻恩、盖尔曼、温伯格等不承认有鬼魅隔空作用。
说隔空作用存在,爱因斯坦错了,细查并无确实的实验根据。
如今,眼看量子物理被曲解,科学精神被罔顾,良知被泯灭,纳税人的辛苦钱被糟蹋,有些想法越来越觉得不得不说。
从物理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考察,有足够理由认为:所谓的非定域关联(非定域性,隔空鬼魅作用)——“当测量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与之关联的粒子会瞬时改变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么遥远。”——纯属谎言,因而所谓“量子隐形传态可用于大容量、原则上不可破译(万无一失)的保密通信,也是量子计算的基础。”是无稽之谈。简而言之,量子隔空传输是巫术,多光子量子隔空传输是魔术加巫术。相信这个断言绝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无后顾之忧,无需说等着瞧。因此,对潘建伟学术工作的评价概括为:依据的理论(teleportation理论)——荒谬绝伦,实验的路线——胡作非为,所谓的结论——肆意编造,所做的验证——虚伪假冒,所称的应用——画饼充饥。
那么为什么《Nature》青睐这类论文呢?这可能与其办刊的方针有关,诺奖得主Randy Schekman认为Nature等期刊一味追求发表抓眼球的“时髦”科学成果 ,这种专横必须打破,使其不再阻碍科学的发展。他的评击过于偏激,但也不无一点道理。
信息安全的确对国家安全极为重要,但量子加密通信不会被破译、被干扰的说法,实属假大空话,因为那是以不靠谱的“未知量子态不可克隆定理”为依据,该定理的建立是出于对量子态叠加原理的错误理解,且荒谬地涉及主观知觉(未知/已知)。既然已知量子态可以克隆,未知量子态必然可以克隆,不能克隆就不会有激光器和克隆羊,事实清楚,任何狡辩都是徒劳。那个“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是以这个荒谬定理为立论依据。还有,用半透半反镜和符合计数测量(所谓后选择)不可能使多光子发生纠缠,有关的成果全部虚假。因此,潘建伟的一系列有关论文,也都属于理论依据错误、实验路线错误和结论错误,还有伪证。特别是在《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的综述文章“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内容全盘错误。
潘建伟在量子力学基础和量子信息的研究中犯了原则性、方向性和路线性错误,原因在于他对量子干涉和量子纠缠本质的错误认识以及对不确定性原理和叠加原理的错误理解。他没有着力于揭开诸多的量子谜团,而是仿照泽林格编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虚假实验,似乎成就斐然。他打着量子力学基础检验的旗号,做的却是糟蹋量子力学的事儿;同时打着应用的旗号,经费拿到不少,实事一无所成。
当前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中国科学看物理,物理看量子,量子看信息,信息看潘建伟:两大研究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和“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以及两大工程——“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工程”和“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都交给潘建伟主持,与此相应,《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最近请潘建伟为特约编辑出了两期量子信息专刊,突出宣传量子隔空传输和多光子纠缠操纵。要问这一连串举措结果会是如何?违反自然法则倒行逆施不会有好结果,只能是劳命伤财,祸国殃民。
工程项目要以充分的基础研究为依据,其实施要以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为前凑,上述两大项目有长官意志、急功近利、仓促上马之嫌。在量子信息的研究和应用中特别要分辨是非真假,切忌浪费浮夸。据说,美国量子通信计划已经乱作一团(floundered),“先端情报研究计划活动(IARPA)”表示,将不再向各种量子通信项目提供资金。这至少反映学术上有争议,也许还在怀疑依据量子隔空传输的通信是个骗局。其实何止是一个骗局,最早的“量子隔空传输实验”说不定将来会被评为史上最丑的物理实验,与最美的“单电子双棱镜干涉实验”交相衬映,载入史册,除非作者们撤回那篇论文。
潘建伟若明若暗表示他是这项破天荒“成果”的最大贡献者,说:“几个月后,我和实验室的同事就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光子的量子隐形传态。”恐怕到头来落个最大的倒霉蛋,如果执迷不悟的话。看来,现在要敦促潘建伟院士幡然醒悟,走出迷途。
【目录】
1. 量子隐形传输是巫术
2. 智者拒绝科学与巫术联姻
3. 量子巫毒(q-voodoo)——史上最丑的物理实验
4. 揭露量子隔空传输真相
5. 惯用的虚假验证(伪证)
6. 鬼魅研究务必大刀阔斧砍掉
7. 望青年学子以反伪科学为己任
8. 敦促潘建伟院士走出迷途
1. 量子隐形传输是巫术
量子隐形传输或称量子隐形传态,依托鬼魅隔空作用,简言之,是巫术,是骗局。说得客气一点,是故弄玄虚,即决意要把神奇弄给人们看。它与隔山打牛的实质并无二致。英文quantum teleportation应该译为量子隔空(tele)传输(-portation),用“隐形”、“传态”、“依据非经典关联”、“非超光速传输”字眼都掩饰不了它的十足巫术性。隔空传输这个词是美国作家查尔斯·福特在他1931年出版的书《瞧!》中杜撰来形容异常事物的奇怪失踪和再现,准备被指责为成套谎言、奇谈、戏弄和迷信,对此他表示“一定程度的同意,一定程度的不同意”。虔诚相信隔空传输的人毕竟不多,我们的智商不可能倒退一万年,孔子早已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子不语怪力乱神。”从物理上看,光子、原子怎么可能神出鬼没呐,量子隔空传输绝无可能性。有些人基本不懂量子力学,却会一环扣一环地用它唬人,编造一个又一个量子隔空传输实验,像煞有介事。
这种传输,据称是1997年奥地利泽林格的团队首先实现的,其中还有国人潘建伟的份。不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金布尔认为泽林格他们的隔空传输是假的,说:“1998年,我的团队演示了光束的隔空传输。我要说,那是第一个真正的演示。”还有,意大利博斯奇团队称他们最早实验实现量子隔空传输。三个团队彼此不服打嘴架,争抢成果的优先权。其实倒不如说,他们搞的都是假的。
有人说,量子隔空传输是国际权威人士认可的,怎么能随便说是骗局呢。如此天壤之别的贬褒告示,这玩艺儿颇有玄机,它具有极大的神秘性、猎奇性、娱乐性,并号称有梦寐以求的应用前景,这正是媒体(包括顶级报刊)抓眼球所需要的,因此热闹非凡,真假难辩。量子隔空传输的演示者用同样的套路已经搞了17年了,实事一无所成,质疑声越来越大,除走火入魔还在做美梦的以外,他们也许已有点儿觉得骑虎难下,说不定还被托尔斯泰所言中:“有些人把个人的结论,津津乐道向同僚讲解,趾高气扬对他人教导,金丝花线绣自个儿生世锦袍,哪怕有最简单最明显的真理要迫使他们承认那些结论为伪,我知道多数人,包括能够轻易对付最最复杂问题的,皆难得接受那个真理。”照例,科学探讨即使百分之百的错也要包容和宽容,包括1964年发表的贝尔不等式理论和1993年发表的量子隔空传输理论,但1997年演示的量子隔空传输“连错误都不是”。对量子隔空传输这种一棍子打死的批评,他们可能不敢出来辩论,怕越辩越黑,欲盖弥彰,还是继续让你批你的,我干我的,能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还怕什么。
在当前形势下,你反对量子隔空传输的稿件投《自然》或《物理评论快报》试试,准遭“枪毙”,企图否定量子隔空传输项目的资助申请也肯定没戏。有人说:“发表潘的PRL,NATURE PHYSICS 的编委全瞎眼了,反倒不如北大物理学院的一个小小的王XX?”这个视顶级杂志为真理化身的意见,很有代表性,也许给出了“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很好答案。潘建伟已成为《物理评论快报》量子信息区编辑之一,可想而知当前要反量子隔空传输巫术的阻力有多大。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说,反量子隔空传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毕竟真相只有一个,看掌握在谁手里。
2. 智者拒绝科学与巫术联姻
科学家大多不相信哲学能指导科学的发展,不过也得承认,哲学的批判精神可以吸取,哲学也有可能提供某种倾向性认识,如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爱因斯坦发现量子力学意味着有心灵感应那样的(telepathically)作用或鬼魅隔空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但他绝对不相信自然界会有那样的事,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不完备,即不把这种神秘性归于自然界,而归于理论本身的缺陷。这应该看作是一种至高的科学精神。
1946年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写道:“要么假定对S1的测量会(心灵感应般地)改变S2的实在状况;要么根本否认空间上相互分离的事物能有独立的实在状况。在我看来,二者都是完全不能接受的。”1947年他在给玻恩的信中说“我当然承认,统计处理相当有效,你是首位清楚认识到必需对现有形式体系做这样的处理。但我不能认真地相信这个理论,因为它不能与这个想法协调:物理学应该表示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不会有鬼魅隔空作用。”因此说爱因斯坦发现了自然界有非定域性和鬼魅隔空作用,不是糊涂,就是别有用心。
另一位量子力学奠基人玻尔认为,对一对粒子中的一个粒子做某个物理量测量后能预言另一个粒子的物理量,而换一个物理量测量时要改变实验条件,这时对另一个粒子的实在情况与预言已经改变,所以不可避免存在实验条件改变所引起的影响。他反驳爱因斯坦是为了捍卫他的互补原理和量子力学描述的完备性观点,并不承认有隔空作用。在他的反驳文章中的脚注中讲到:一对粒子的两对共轭变量各自满足通常的对易规律。这就是说,它们各自满足海森伯不确定关系式,并不存在非定域性。郭光灿院士说:“真实世界是遵从爱因斯坦的局域实在论,还是玻尔的非局域性理论。”玻尔何时有过非局域性理论。还有,虽然玻姆认为他提出的量子势有非定域作用,但并不认为能用来传递信息。
玻姆和海利在1993年出版的书《不可分割的宇宙:量子理论的本体论诠释》中写道:“无法通过量子非定域性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什么施加瞬时控制,也无法传输信号到达那样的地方。”诺奖得主盖尔曼在1994年出版的书《夸克与美洲豹》中说:“在新闻媒体和各种书籍中传播着的主要歪曲在于暗指甚至明言,测量一个光子的偏振(圆偏振的或平面偏振的)会莫名其妙地影响另一个光子。实际上,这种测量并不会产生任何从一个光子传到另一个光子的物理影响。
”愚昧才信巫术,智者不会相信隔空传输,拒绝科学与巫术联姻,不与神汉巫婆为伍。捍卫隔空传输者有一个说法,现在看来做不到的事情,将来也许可能实现。真的,这类事情太多了,古时候谁敢想上月球,谁相信一颗炸弹能毁掉一个大城市,甚至更大区域。但是,什么是可能的,什么不可能,正是科学家要研究的事,不能妄想,例如不能妄想造出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动机,不能妄想量子隔空传输巫术能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我们渴望科幻成为现实,但比科幻还奇怪的事得小心是骗局。
3. 量子巫毒(q-voodoo)——史上最丑的物理实验
史上最美的物理实验2003年评出,首列的是单电子的干涉实验。那么史上最丑的物理实验是哪些?没有被评过,也许因为太无聊。显然,隔空传输要么可能,要么不可能,不存在可能性大小问题,所以隔空传输如果真的实现则是破天荒,理应获诺奖。
但以我之见,史上最丑的物理实验非泽林格研究组的首次“量子隔空传输实验”莫属,除非根本不把它当作物理实验。不是别人故意要把它渲染成巫术或污蔑成巫术,它本来就是巫术味十足。
爱因斯坦把隔空作用比作传心术,薛定谔称隔空影响是巫术,量子力学的其他奠基人或创立者普朗克、玻尔、德布罗意、海森伯、玻恩、狄拉克、约旦都没有说过或暗示过有隔空作用和隔空传输的可能性,连隔空传输理论的第一作者贝内特都把它比作voodoo(巫毒教通灵术)。某在线通讯员称潘建伟是研究“筋斗云”的院士,“孙悟空一个筋斗便翻出十万八千里,寄托了人类远程传输自身的梦想。”最要命的还是,没有真实可信的量子隔空传输实现的事实。
诺奖得主温伯格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新书《量子力学讲义》(2013年第一版),书中飘扬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旗帜,有望改变学生受非定域性谎言和隔空传输骗局影响的局面。他敢这么做,肯定是因为无量子隔空传输的真实事实,也不相信可能会有这样的事实。他写道:“量子力学中纠缠的存在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在纠缠体系的一个部分上的测量是否可用于将消息发送到另一部分上,而不受有限光速设定的限制。不,不能被利用。”他对非定域性好像嗤之以鼻。泽林格因领头那个“破天荒”壮举,2011年被汤森路透集团预测可能获诺贝尔奖,不幸未果。
对这个壮举,国内宣传为:“潘建伟和同事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个实验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1999年,该工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潘建伟声称:“为了尽快掌握实验方面的知识和要领,我几乎整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在科大训练出的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于我迅速理解和掌握实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几个月后,我和实验室的同事就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光子的量子隐形传态。”对这个巫术性实验,我们中国人大可不必去抢头功。潘获得量子隔空传输帮派的“国际量子通信奖”,被大肆宣传,即便获诺奖,也改变不了其巫术本性,只会臭名更加昭著。
有一阵子,潘建伟被认为是我国离诺贝尔科学奖最近的人,可笑的是,我国此奖的零突破看好量子隔空传输。杨振宁先生的话间接说明这没戏,他对薛其坤团队实现的反常量子霍尔效应称赞说:“这是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做出来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物理学家梅晓春说得好:“‘量子态隐形传输’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内在问题埋藏得很深,以至于多年来欺骗了许多人,需要予以彻底揭穿。”“量子态隐形传输:不需要接触相互作用,可以跨越任意距离,在瞬间完成的传输过程,违背物理学的最基本原则。
然而正是这种被认为与传心术类似的东西,经过十来年的鼓吹和新闻炒作,居然登上科学大堂,正在变成主流显学。”“对潘建伟院士等要用“量子隐形态传输”做全球通讯网络,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物理系教授王令隽先生曾无不讽刺地说:“河神要取媳妇,就先请河神现身让人看看!”
我想问问,这些年来“量子态隐形传输”究竟传输过什么?比如“您好”这样简单的两个字,能够量子“隐形传输”吗?如果不能,怎么敢说这个东西已经可以产业化了?
”青年学者吴胜平看出问题之严重:“给潘院士算个命,十年后,必还是玩那几个玻璃片,看你如何对一年几个亿的投资有个交待。”“到时候就怕追究法律责任,判个诈骗。
”欧洲量子信息第二大团队领军人吉辛称潘建伟在青海湖的隔空传输是一桩隐性诈骗(one potential cheat),这是最密切同行的切实评议。
触目惊心的是,量子隔空传输谎言已占居国际顶级期刊、网络媒体、科普书籍,甚至进入教科书和百科全书,乃至进犯哲学和宗教,这使得年轻一代在谎言中成长,大小官员被忽悠,反对者的话语权受压制,打假者反被打压。因此,他们有持无恐,还在精心编造一个又一个的圆谎实验及做反科学的诡辩,气势高昂。
这个隔空传输巫术是完全基于谎言:“当测量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与之关联的粒子会瞬时改变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么遥远。”一旦这个谎言被彻底揭穿,量子隔空传输的真相彻底毕露,那个破天荒的“量子隔空传输实验”也许会冠以最丑物理实验钉在耻辱柱上,潘建伟搞的那个“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工程”也必将成为天大笑话。
4. 揭露量子隔空传输真相
言归正传,量子隔空传输理论是贝内特、布拉萨德、克雷波、约萨、佩雷斯和沃特斯6人所建立,以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专家为主,理论中的数学完美无瑕,无懈可击,已写入一些教科书。这种传输是指隔空传物,即使得某物在一处消失,使其立即在另一处出现,神出鬼没,比土行孙还厉害。这理论指传输的不仅仅是量子态,泽林格特别强调,传输的是“原物(original )”。他说:“也许一千年后真的能够远距离传送一只咖啡杯。”他认为,一个人无非是一堆碳原子、氢原子等加信息,如果把信息提取出来,隔空传输到远方的一堆同样的原子上,这个人就可以被复制出来。
潘建伟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大胆一些,不可以想象:由各种各样分子组成的人,也可以在瞬间,带着他所有的记忆,带着他的品质,带着他的痛苦和欢乐,甚至包括感冒,传输到遥远的地方?”按照他们的期望,《福布斯》杂志上有一段颇为认真的预言:“想象走到街区尽头的隔空传物站,拆毁身体,接着就在上班处出现。汽车不会有了,汽车修理工不需要了,加油站服务员不需要了,基于隔空传物器的全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
这个隔空传输理论是根据所谓的一对纠缠粒子的非定域关联,即认为一方能对无论相距多么遥远的另一方进行即时隔空操纵。贝内特他们在文章中称利用非经典关联,不说非定域关联,好像比较公允,显得其不那么巫术性。原来薛定谔方程本身不接受确定的完备初始条件,例如不能同时接受粒子坐标和动量的确定值,所以这方程也就不能预言确定结果,结果必具有概率性。但从逻辑上看,这并不意味着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坐标和动量的确定值,倒可能意味着理论本身虽没有错,但不完善。概率性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遥远双方的概率性关联与非定域关联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比方说,有一对孪生兄妹,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但预先不确定兄在北京还是在上海,一旦看到兄在北京,则在上海的肯定是妹,这是由共同历史决定的,并不是非定域关联。也就说,假如对兄做变性手术,妹不会即时变成男孩子。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无关于微观事件还是宏观事件。想通过量子隔空传输巫术表演来证明非定域关联是痴心妄想。把非定域性真当回事,还拿来应用,甚至搞巨大工程,是极其愚蠢之举。
按贝内特等人的理论,量子传输是这样进行的,比如说,如果在八达岭的查尔斯(C)要传输一个光子(编号1)给怀来的鲍勃(B),按该理论,只要利用一对纠缠光子,其中一个光子(编号2)发往在八达岭本地的爱丽丝(A)接收站,另一个光子(编号3)发送到怀来的鲍勃接收站,爱丽丝只要进行一种特定的操作,在使光子1消失的同时,获得四个信息(11, 00, 10, 01)之一,例如碰巧获得信息00,则这光子已理想地出现在鲍勃面前,不过鲍勃还未发觉,更不知道是否正好是被发送的光子,尚需等待爱丽丝的电话通知和核实。如果不是00,则需要按电话告诉的信息(11, 10或01),把接收到的光子按特定方法改造成那个原样光子。因此,这种传输是瞬时的、不论距离远近,并且无可阻拦,只是两比特的经典信息传输受光速的限制。
这里不便写出一堆数学公式,让笔者杜撰一个故事把隔空传输理论形象化。北京要派孙悟空立刻去深圳任那里的动物园园长,巧遇特大台风和洪水,一切交通中断。幸好两地都有隔空传物专家以及有双胞胎猴子可以帮助解决问题,这对猴子,一只在北京,另一只在深圳,都持有同胞的全息像,好比是互相纠缠的。现在北京的隔空传物专家按程序首先要做的是,把老孙-猴子联合体按特定方式拆分,用数学语言,即把描述老孙的态矢量与这对猴子的纠缠态张量的“张量乘积”投影到描述四只八卦炉的各个态张量上。四只炉子是四对双胞胎猴子的化身,代表老孙与猴子的四种不同基本纠缠方式,专干对老孙进行脱胎换骨的勾当。贝内特等人的理论表明,在00号炉上的投影正好是同胞的全息像,而在11号上的变了,右侧各器官都扭转了180度,在01号上左右反了,而在10号上的,不仅左右反了,右侧各器官还都扭转了180度。这时深圳的猴子当园长要等老孙在北京被销毁,因为拷贝是“被禁止的”。按理论,它进哪一只炉子是随机的,几率各占四分之一。这回老孙如果随机闯进的是00号炉,专家笃信它包含的全部信息刚好原样转移到深圳那只猴子身上。一当用手机告知是00号,深圳猴子就被“核实”是地道的孙悟空了。如果不是00号,也很简单,只要按告知的炉号,用相应的“线性变换”做一下手术修复就行。听起来像煞有介事,然而悟空窃喜,专家们混淆虚实,颠倒远近,把俺老孙的信息就地替换深圳猴子全息像中的信息,当作信息在量子信道上隔空传送了。这个听起来像痴人在说梦,没错。
上面提到,拷贝是“被禁止的”,即隔空传输要遵守“未知量子态不可克隆定理”,这里的“未知”即“任意”,称一对正交极化态是可以克隆的,任意态是不可克隆的。好像说,马是不可克隆的,白马是可以克隆的,回到了白马非马的老问题。我们知道,制备和测量过程不遵守量子态叠加原理,克隆是一种制备过程,从叠加原理不该推导出量子态不可克隆定理。自发辐射的影响则是另外的问题,它随光波长的四次方减小。正像非定域关联概念与量子纠缠挂钩导致主流相信非定域性,这个不可克隆与叠加原理挂钩导致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个定理,已经写入教科书。这个定理根本就是错误的,因为作为普适规律的定理不会管你“未知”还是“已知”,“任意”还是“特殊”。显然,不可克隆就不会有激光器和克隆羊,事实清楚,任何诡辩都是徒劳。这个定理的另一大祸害是已成为量子加密绝对安全的噱头。退一步说,不管这定理的对错,反正这定理的创建人之一祖瑞克后来也已经说了的:“完善的克隆是不可能的,但是,如近年的研究证明,我们每时每刻能够做近似克隆,或者,有些时候能够做完善的克隆。”也就是说,至少无严格意义。潘建伟喜欢用隔空传输一个保险箱钥匙做比喻,既然不必太顾虑这个定理,现在可以这样传输:先去请师傅拷贝五六个或更多钥匙,把它们一个一个传过去,鲍勃可以一个一个去试,总有一个能打开那个保险箱,而无需告知那个经典信息(00, 11, 01 或 11)。或者预先同对方约定,几个中最后一个即是,即发送者发到获得00信息为止。这两种传输方式都不受光速的限制,不过鲍勃望穿秋水,杳无音信。当然这些都是揶揄,无需去认真琢磨。
隔空传输理论中的数学公式并不复杂,但其物理推论很玄妙。不过认真研究还是比较容易有结论的,可以发现它作为物理理论错在虚实混淆、远近颠倒。先说虚实,我们知道,如果光脉冲弱到平均每个脉冲只含一个光子,那么,有的脉冲可能包含两个或多个光子,有的脉冲是空的(虚的)。同样,含一个光子的脉冲经过一个半透半反镜时,就分成两个脉冲,其中必有一个是空的(虚的)。因空的脉冲有干涉效应,空不等于无,所以我们只能称它是准空的。量子态叠加原理并没有告诉我们,也无任何实验事实表明,一个携带能量的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决不可能会有如潘建伟所比喻的事:“通俗说,就是理论上通过量子技术,一个人可以同时出现在合肥和北京。”物理学家怎么可以如此胡言乱语。比较正确地说,叠加原理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告诉我们,比如,当发现他在合肥,那他一定不在北京(看似废话),不过不可否认,他好像还有部分无足轻重的东西(假定它是初级波包的不含峰片)留在那里,否则就不会有叠加原理和干涉现象,如果他是一个原子大小的微观小人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对纠缠光子在产生的过程中,它们的准空态的交换引起纠缠。在氦原子中有类似的情况,其中一对纠缠电子的准空态交换引起的附加交换能可以很精确计算和精确测定的,二者一致。从隔空传输理论的数学公式可以看出,在爱丽丝的一边,光子1的实态取代了与光子2融合着的原属于光子3的准空态,贝内特等以为在鲍勃边,光子3被光子1取代了,即认为它已被隔空传到了对方。这里既犯了空实混淆,又犯了远近颠倒。这种错误来源于对量子纠缠真相的无知。量子纠缠公式的含义好比:东乡的书记张三兼任西乡的乡长,西乡的书记李四兼任东乡的乡长。真的,东乡书记一感冒,西乡的乡长就咳嗽,即使两乡相距一亿光年。七百年前管道升写的情态纠缠,也可以拿来隐喻量子纠缠:《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槨。以上的分析说明量子体系的纠缠波函数与本体论和定域性相容,决不能把纠缠性质看作与非定域性等价。可见,潘建伟同许多糊涂人士一样,对量子干涉的认识错在:轻重不分、路径混淆,对量子纠缠的认识错在:虚实混淆、远近颠倒,反映对量子态叠加原理和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的错误理解。与一般物理学家不同的是,潘建伟像他的博导泽林格一样,肆无忌惮地错误使用量子力学原理,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虚假成果,还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潘建伟研究组的论文“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曾被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联合会选入国际物理2004年度重大事件(top physics stories in 2004 ),其中涉及多光子纠缠态的制备。用半透半反镜和符合计数器在隔空传输中做贝尔态测量和制备多光子纠缠态都是依据波函数坍缩假设,这个假设是1929年海森伯提出的,尔后1960年他明确表示:“导致态坍缩的记录作用不是物理过程,宁可说是数学过程。随着我们的知识的突然改变,我们知识的数学表示当然也经历突然的改变。”显然,非物理过程决不可能导致物理过程多光子纠缠的实现。由于波函数坍缩假设臭名昭著,用莫名其妙的“后选择”(一种事后做手脚的策略)引起光子纠缠的说法似乎更好进行忽悠。同理,潘建伟等在1998年用同样方法实现的纠缠交换也是虚假的。总之,所谓的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六光子和八光子纠缠态都是假的,潘建伟等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的综述多光子纠缠的文章内容全盘错误,切勿被该文误导。可见那个五光子的隔空传输具有双重虚假。另外,据称2008年他的组“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完美地实现了长程量子通信中亟需的“量子中继器”,那也不可能是真的。最近,潘建伟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的文章“通过时间分辨测量和主动前馈纠缠不同颜色的光子”又是错误之作,因为采用的手段也是子虚乌有的纠缠交换。
5. 惯用的虚假验证(伪证)
电话线路通不通,打个电话试试就行,无需别的验证,而所有量子隔空传输实验,因为结果不是自明的,都还需要验证。既然量子隔空传输是假,所做的验证必定是伪证,伪证最能哄过论文审稿人和主编。对律师立有伪证罪,在科学研究中这类有意无意的习惯性伪证该当何罪。一般实验结果本身就是提供证据,很少需要做其它验证,而量子隔空传输若无验证,就缺少说服力。这种传输常用贝尔型不等式(CHSH不等式)的违反来做验证。现在我们来看贝尔不等式是种什么货色。
贝尔不等式的建立有三个假设:1.量子力学是正确的,2.爱因斯坦的实在论或(和)定域性成立,3.观察量是潜变量(如坐标、动量、自旋角动量等)的统计平均。第3条因想当然而常被省略,这条是关键,不等式的推导主要按这一条的思路完成。量子力学公认是正确的,没有问题,而又默认“观察量是潜变量的统计平均”,因此,贝尔型不等式的实验检验违反,就被认为无疑证明了实在论和定域性至少有一个不成立。这个结论的合理性似乎无可怀疑,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物理学界和哲学界获得广泛的认同。然而我们很清楚,微观粒子的行为与经典质点的行为大不相同,“观察量是潜变量的统计平均”这个假设未摆脱经典质点行为的意味,这至少说明这个假设是值得怀疑的,因而贝尔不等式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常听说阿斯佩克特等的实验证明了非定域性,这个说法也有问题。现在,我们在这里列出一部分量子物理专家对贝尔不等式的批评:
(1)洛察克(G. Lochak,德布罗意基金会前主席 ):“依我之见,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违反无关于所谓的“非定域性”或“非分离性”。这违反只不过表明量子几率不是经典几率!”
(2)德拜锐(W. De Baere)等:“首先,必须认为量子数学体系本身是完全定域的,意即在一个地方的测量结果统计不依赖于远处另外的同时作用。并且,在所有现时有趣的量子场论中,对类空间隔(x-y的平方),观察量的对易子 等于零,这保证定域性。”
(3)佩雷斯(A. Peres)等:“贝尔定理并不意味着量子力学本身存在任何非定域性。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场论明显是定域的。简单而显然的事实是,信息必须被量子化或不量子化的物质携带。因此量子测量不允许任何信息传送快于实验中发射的粒子格林函数中出现的特征速度。”
(4)阿德尼尔(G. Adenier):“虽然证明贝尔不等式违反的实验愈来愈准确和无漏洞,必须强调,不管如何地准确和接近理想,它们能证明的不外乎量子力学的有效性,而不是那定理的有效性。”
(5)贝尼(G. Bene):“然而,我们坚持认为这样的结论[分离体系能够互相影响]在物理上不能被接受。定域性原理(或爱因斯坦分离性)在所有物理学分支中,甚至在量子物理中,包括最深奥的量子场论,我们已经用得很好。颇难相信它只在测量情形中失效。毕竟,测量只是两个物理体系间的作用,其一是原子组成的宏观测量器件,对它的结构和作用我们从量子力学有相当好的了解。无留给神秘非定域影响的余地。”
(6)阿卡笛(L. Accardi)等:“我们证明定域条件与贝尔不等式不相关。我们检查认为贝尔不等式的实际起源是经典(柯尔莫戈洛夫)几率理论可应用于量子力学的假设。”
(7)散托斯(E. Santos):“实际上至今被实验上违反的所有不等式都不是单独从实在论和定域性条件推导出的真正贝尔不等式,而是要求辅助假设推导出的不等式。颇为显然,这种不等式的违反不能驳倒整个定域潜变量理论家族,而只是有限的家族,即满足辅助条件的那一些。”“依我之见,错误信仰[定域潜变量理论已在实验上被驳倒]影响的扩大是二十世纪物理史上最大的忽悠(delusions)之一。”
(8)格里菲思(R. B. Griffiths):“非定域的影响源于逻辑错误,当后者被纠正,那些非定域性鬼东西消失。”
(9)盖尔曼(M. Gell-Mann, 诺奖得主):“在新闻媒体和各种书籍中传播着的主要歪曲在于暗指甚至明言,测量一个光子的偏振(圆偏振的或平面偏振的)会莫名其妙地影响另一个光子。实际上,这种测量并不会产生任何从一个光子传到另一个光子的物理影响。”
(10)温伯格(S. Weinberg, 诺奖得主):“量子力学中纠缠的存在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在纠缠体系的一个部分上的测量是否可用于将消息发送到另一部分上,而不受有限光速设置的限制。不,不能被利用。”
批评贝尔不等式者远不止这些。泽林格和潘建伟等好像对这些批评不闻不问。
非定域性观点已成时尚,量子物理专家都在谈论非定域性,多数称贝尔不等式理论和阿斯佩克特等的实验已证明量子非定域性的存在。殊不知这是以讹传讹。实情是这样的,阿斯佩克特等把贝尔型不等式(CHSH不等式)用在光子上,对一种特定的实验安排,由不等式预言的结果为小于等于2。另一方面,对同样的安排,量子力学预言结果为严格等于2乘根号2(=2.828)。他们的实验结果为2.697(误差0.015),与量子力学的预言相符,而比CHSH不等式的预言结果大得多。他们于是做出结论: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是错误的,非定域性(鬼魅隔空作用)确实存在。至此,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实验结果符合量子力学,而又有充分理由相信量子力学本身是正确的,那么从这实验结果,可以直接了当断定贝尔的理论是错误的。一个物理不等式扯上哲学的定域实在论是节外生枝。值得注意的是,阿斯佩克特在2007年《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量子力学:是定域的,还是非定域的”中承认,否定定域性不是他们的实验的逻辑结论,不过他还是“倾向”认为量子力学是非定域的,宣告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的丧钟已敲响。好一个“倾向”!理不直,气还壮。阿斯佩克特号召借非定域性这种神秘力量掀起“第二次量子革命”,不幸,至今实事一无所成。贝尔的理论被捧成教条和否定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实为科学史上最愚蠢之举。
早前,例如泽林格潘建伟等在2002年《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隐形传输和纠缠交换的实验非定域性证明”论文摘要中说:“量子隐形传输惊人地彰显量子世界的奇异特征。我们给出了如此高质量隔空传输一个纠缠光子其量子本性的实验证明,即保持着与原伙伴光子的非定域量子关联。此过程也称纠缠交换。其非定域性由观察到贝尔不等式有4.5个标准偏差确认。”他们惯用这种伪证手段,例如潘建伟团队发表的“百公里自由空间通道上的量子隐形传输与纠缠分发”论文的预印本中,未报道这种验证,而在2012年《自然》上的论文中补充说:“CHSH不等式的违反经无定域性漏洞观察。”贝尔不等式的违反检验成为他们搞量子巫术的挡箭牌,多光子纠缠魔术也用它做伪证,这种伪证已成为这个大骗局苟延残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6. 鬼魅研究务必大刀阔斧砍掉
如上说来,所谓“量子隐形传态可用于大容量、原则上不可破译(万无一失)的保密通信,也是量子计算的基础。”是无稽之谈。也就是说,潘建伟基于量子隔空传输的量子通信是巫术,他所说的量子密钥绝对安全是噱头,他所做的量子计算是像孩子过家家。由于至今量子力学尚无公认的诠释,以基础检验和成果转化为名的投机很容易得逞,在超级傻子比较多的地方最好行骗。2003年国防部空军部花25000美元请理论物理学家戴维斯(Eric W. Davis)对隔空传物(含量子隔空传输)做了全面调研。报告认为量子隔空传输无实际意义,而意念移物真的可以操纵。 此报告引起很大风波。批评者把它当作疯子科学(crackpot science)予以抨击,认为浪费联邦政府的钱。据称,虽然该国政府有时也有理由资助另类研究,但对空军隔空传输的研究充满戒心。2009年《自然》杂志发消息称“鬼魅研究削减(Spooky research cuts)——美国情报机构大刀阔斧砍掉量子计算工作经费”,那是指2007年美国“先端情报研究计划活动”停止和收回对光量子信息研究的资助。为此12位研究人员还写信向白宫办公室科学与技术政策主任提出申诉。一位签名者说:“如果对世界一流科研团队的拨款如此突然改变以致博士后必须离开,研究生被解雇,或所计划的实验被取消,则他们会迅速恶化。”削减的真实理由不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花了大钱,实事一项无成,也许在怀疑“鬼魅研究”是一个大骗局。这项削减引起世界量子信息领域人士的惊慌,也给泽林格和潘建伟的量子隔空传输事业敲起丧钟。2007年以后,“鬼魅研究”在奥地利和瑞士还在开展,在我国因有潘建伟而变本加厉。多年来实事一项无成的情况未变进一步证明那是一个骗局。“鬼魅研究”因犯原理性错误,衰落和告终是指日可待的。以量子隔空传输为基础的量子信息科技实事一项无成反过来说明,作为其基础的所谓非定域关联(非定域性)——“当测量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与之关联的粒子会瞬时改变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么遥远。”——纯属谎言。
在潘建伟等的隔空传输实验中,除诸多实验环节有疑点外,都少不了叫做符合计数器的仪器,像表演巫术或魔术的道具,没有它们就无法取得想要的虚假实验资料,原来,一对纠缠光子有共同的历史可以被利用,会在符合计数器上有所表现,配合一些其它手段就能提供某些想要的资料。如果试试隔空传送“您好”这样的一条信息,必定穿帮,否则保管获诺奖。总之,国内鬼魅研究可以休矣,以免有人说我们这里是笑话的王国、骗子的天堂。与此相关,对最终可能要花几十个亿的两个大工程——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工程和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的立论依据,建议重新审议,向纳税人有个交代。政绩工程有的成就卓著,有的也的确无惠民意义。这两项好像也属于政绩工程,可能是劳命伤财、祸国殃民之举,至少有违某几位首长的惠民初衷。
对潘建伟团队的八达岭-怀来和青海湖上的光子隔空传输定位为弥天大谎、惊天骗局并不冤枉,因为他们吹嘘这些实验为全球化量子网络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如果不吹得天大,则还不太够资格享受“弥天、惊天”的称号。八达岭-怀来实验比纣王烽火戏诸侯还荒唐,至少那烽火还是真的,而那个光子的隔空传输是假的。正想听听当年评十大进展的院士说说,你们是如何判断真有光子从八达岭隔空传送到怀来的。同样,只有超级傻瓜才相信真有光子在青海湖上隔空传输。大跃进时粮食亩产万斤称是放卫星,现在可要真放一个在宇宙空间演示隔空传输巫术和全球量子通信的卫星了,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谁说吹牛不用交税,这回纳税人可要为之付出至少近十个亿。这种巫术性工程连豆腐渣都算不上。如果还一意孤行下去,看这颗乌龙卫星将来如何收场。请把策划它的专家名单公布出来,看他们对量子物理的了解有多少,以便请教或问责。
网民曾怒斥潘建伟团队的八达岭-怀来的和青海湖上的光子隔空传输实验:“真够不可思议的了”,“梦想中的梦想,而且是白日做梦。”,“原理还没清楚就开始吹快要实际应用了”,“这也敢拿出来,你真以为人都傻了吗?”,“把科幻电影的剧情发到学术刊物上了?”,“假的,不可能。”,“伪科学”,“忽悠,接着忽悠。”,“国产零零七”,“骗子漫天飞,这年头儿。”,“刘谦的魔术”,“张宏宝第二”,“这项成果可以获得诺贝尔吹牛奖”,“中国又开始出新的气功大师了”,“科学家都快等价于巫师了”,“我宁可相信河南有虎,这个决不信”,“见鬼了吧”,“愚人节吗?”,“什么是扯蛋?这就是扯蛋!”,“想圈钱?”,“国家应该立案严查,绝不能让这些骗子得逞。”,“一派胡言”,“没出成果别乱吹”,“亩产万斤,画大饼,炒作。”,“看来小潘是孙悟空再世了”,“跟在教堂听的感觉差不多”,“让我觉得他就是喜欢吹牛的大忽悠”。他们像一群嚷嚷皇帝没有穿新衣服的孩子,反映华夏子民的正义感和智慧。
我们国内对量子隔空传输项目资助的大大倾斜和特别宣传,是缺少根据的。对于量子力学的基础,2013年1月《自然》上有标题为“专家们对量子理论意味着什么仍然意见分裂”的文章,称在泽林格组织的1911年7月会议上,33位关键思想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对量子理论基础不很严肃的投票结果表明,对该领域一些最深刻的问题有几个差不多势均力敌的完全不同答案。这就不奇怪据说:“塞林格研究组一直在与欧洲航天局商讨建立量子卫星计划,但这些努力因拖延而渐渐告吹。塞林格说:它的运行机制慢到无法做出任何决策。”有评论称“欧空局的犹豫使中国国家航天局乘势得以扩大领先优势。潘在这方面起了决定性的推进作用,“量子卫星”计划于2016年发射。这使得潘在量子空间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他的研究团队将着手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其实,在我国科学家群体内的意见分歧情况与国外情况不会有多大差别,但毋庸讳言,我国科技行政人员的影响力特别大,这也许就是量子隔空传输巫术在我国特别吃得开和对潘建伟个人的褒贬如此天渊地别的原因吧。有的报刊也因此而不敢登载批评量子隔空传输的文章,据说怕“惹麻烦”。
7. 望青年学子以反伪科学为己任
科技欺骗分三种情况,有意的,无意的,有意无意的。有意的如汉芯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无意的出于愚蠢,如玛雅立法预测世界末日“将在2012年12月21日下午3时14分35秒准时到来”,又如打鸡血治百病,这类欺骗还包括人云亦云,其祸害未必比有意的小。介于中间的“有意无意”很狡猾,更难对付。看起来像是出于愚蠢的欺骗,经质疑、提醒、劝告、警告还不收敛,那就可能别有用心,如量子力学被长期持续歪曲利用,已涉嫌故意诈骗。现在生命科学和量子科技是发生欺诈的重灾区,因为生命太奇妙,量子太怪异,比较有机可乘。根据量子物理做量子加密和量子计算的探讨和研究很正当,无可非议,但是根据隔空传输巫术的量子加密和量子计算是欺骗。此外,所谓的多光子纠缠操纵是欺骗,基于荒谬的“未知量子态不可克隆定理”的绝对安全加密也是欺骗。这些至少是属于愚蠢性欺骗。科学追求真相和真理,不信神像和偶像,在物理学界务必“扫谎打非”,特别要揭露打击那些欺世盗名者和胡花纳税人巨额钱财者,尽管眼前的阻力非常大。这种牵动中央的大事有待科技、教育两部,发改、基金两委和科学、工程两院高层的关注和做出反应。
川大 罗教明教授写了一篇博文:弥天大谎(骗局)为什么可以盛行?写道:“对一些明显违背常识的学术观点,目前还非常盛行,感到十分困惑,于是想从社会心理学方面找找原因。1、采用欺骗的手法,让大众信以为真,包括某些领导和专家;2、将一些人,包括相关领导、专家和媒体,变成利益共同体中的成员,荣辱与共;3、当骗局被揭穿,死不认账,采用各种手段分散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4、此时,利益相关的领导和专家决不会承认自己的无知。如果承认了,自己的仕途或学术生涯会立即断送,因此即使明知是错误的,也会出来为其辩解和圆场,继续用新错误来掩盖原有的错误。5、事态会变得复杂而混乱,始作俑者因此而获得机会继续生存。”罗教授继续说:“我希望科学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应用“弥天大谎”原理分析分析,相对论和量子论,是不是符合以上特征。”这里得补充一句,死到临头时,利益关联者要向骗子发出强烈信息:我们会动用一切手段保护你们,千万不要退缩和认错,使劲挺住。生死与共,骗子当然心领神会,否则笑话无王国,骗子失天堂。
另外,2009年12月,学者冯用军在科学网发布了一篇博文“潘建伟如当选院士是中国的悲哀”,其引言写道:(1)70后潘建伟如当选为院士,不管是中科院的,亦或是工程院的,那只能是对“吹牛科学工作者”、“科学媒体工作者”、“科学骗子”、“学术市侩”的变相鼓励和承认,将是压垮“两院”信誉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时的两院必将变得更加“一文不值”,而且必将是中国科学界的“大笑话”、大悲哀,世界必将对中国科学“刮目相看”、“另眼相待”——基于潘建伟事件的材料分析。(2)发潘建伟事件的材料,一方面是惊醒中国科大、清华大学、中国的科学界、中国的科学媒体界要反思,要潜心去思考,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创新和关键科学技术突破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顶天立地做出来的,靠心在中国(可以身在海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关键是要诚信、要爱国、要有拔尖创新能力)的爱国科学家做出来的。另一方面,是警告一些“假洋鬼子”,中国人是不好骗的,中国的科学经费也不是好骗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里得补充一句,杨振宁认为,我国的院士70%是靠关系评上的,他说过:“在美国,要想成功竞选,是70%靠研究成绩,30%靠关系和做人的态度。但在中国是倒过来的。”在我国,有些不怎么样的,带上院士帽子就俨然成为了不得的人物。
高龄的何祚庥院士对国科大学子说:“[反对伪科学]这个事情不应该总是我们来干,而是该你们来干,而且这类现象永远会存在。”现在我们看到,量子力学原理被歪曲到与巫术联姻,“扫谎打非”应该谁来干?打着科学旗号的骗局可能远比社会上出现的伪科学危害大,愚蠢和欺诈可能造成多少个亿票子泡汤。这并非耸人听闻之言,而是残酷的现实。青年学子们,你们渴望追求真理,能敏感地辨别真伪,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对于量子力学,拉比在玻尔诞辰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讲:“我觉得,我们还未得要领,下一代人,他们一旦找到那个要领,就会拍拍脑袋说,他们过去怎么会想不到的呢?”
8. 敦促潘建伟院士走出迷途
对潘建伟的好评如潮,这里如果不提,有欠公允。1. 1997年,潘建伟和同事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个实验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1999年,该工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2.[某首长说]潘建伟的工作非常了不起,要尽一切力量予以支持,需要什么条件都应该提供。3.[某首长说]潘建伟与一批成就卓著的科技大师比肩。4.研究组系统地发展了一套国际领先的多光子相干操纵和纠缠态制备的实验技术。5.研究组在多光子纠缠的制备和操纵方面一直保持国际领先地位。6.研究组发展了世界领先的多光子纠缠操控技术,成功运行了求解一个2×2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线路,首次从原理上证明了这一算法、可行性。7.他与同事被国际权威物理学综述杂志《现代物理评论》邀请撰写的多光子纠缠操纵综述论文,是中国大陆科学家在该刊发表的第一篇实验综述论文。8.研究组在实用化量子通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这标志着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由实验室走进了日常生活。9.国际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10.潘建伟和他在德国的团队2008年全部回到中国科大,以“领跑者”身份进行中国量子科学研究新的“冲刺”。11.为出色的青年研究人才之一,是耀眼的科技明星。12.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13.成果多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4次)、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7次)。14.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5.中国最年轻的“长江学者”。16.中国目前最年轻的院士。17.顶级科学家:潘建伟。18.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19.国际量子通信奖获得者。20.奥地利科学院施密德奖获得者。21.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获得者。22.获欧盟的玛丽·居里奖。23.获洪堡基金会索非亚奖获。24.获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尼托奖。25.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26.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27.潘建伟有望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到时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奖者。26.中国理工科生的天王级偶像。27.获得201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团队)。30.成功解决量子黑客隐患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2013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31.[央视]潘建伟:70后院士的量子通信梦——在他的带领下目前我国量子信息技术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32.[人民日报]潘建伟:量子世界逐梦人(关注·寻找最美科学家)——回国组建实验室,将我国量子研究带向世界前列。瞄准量子通信,推进计算机方面应用,将量子技术发展到极致。需要指出的是,用半透半反镜和符合计数测量不可能使多光子发生纠缠,有关成果全部虚假。因此,像量子隔空传输论文一样,多光子纠缠相关的论文也都属于理论依据错误、实验路线错误和结论错误,还有伪证。特别是,潘建伟等在《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的综述文章“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内容全盘错误。上述好评不时出现在各种媒上,这里也不得不说,遗憾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科学是有理可循的,量子隔空传输是巫术,多光子纠缠是魔术,要敦促潘建伟院士走出迷途、改弦易辙。潘说:“目前我们的研究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经过10年的努力和国际合作,我们已经走到了国际前列。”“在光量子纠缠操纵和量子通信方面,我们最终都走到了领跑的位置。”在世人面前,如此夸张,我都替这位同行感到脸红。诚恳希望媒体记者朋友们,不要帮着瞎吹:“我国已成为全球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先国家。”“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向上继续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有人敢吹,就有人敢捧,于是他们会敢于吹得更厉害,然后去申请更多的钱,招更多人马,编造出更多更能忽悠的故事。对此,内行人没有很大把握的不敢说,有把握的也可能因某种原因而不说,比如,近日有参会的政协委员对记者说:“学术领域的学霸作风阻碍了中国的科研发展和创新。许多学术腐败问题也出自这里。但谁都不愿意讲,为了不得罪人,为了申报院士。”结果质疑隔空传输倒好像是出于嫉妒、酸葡萄或唐吉柯德之心。假如潘建伟的研究方向没有错,可能会有几分成绩,大吹大捧,只是作风问题,如果研究方向错了,实事一无所成,还吹得天花乱坠,捧得无以复加,就难免有诈,最后就不好下场了。
还有两件大事必须一提。继2013年“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在中科大成立,今年,“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又在中科大成立,它们都被期望起重大成果发源地与杰出人才聚集地的作用,两个中心的主任都赋予科学院的宝贝疙瘩潘建伟。在一个单位、一个人名下做几乎同样的事情立两个中心是非同寻常的,属海内外奇闻。既然如此,希望这两个中心的集体能发扬科学精神、坚持三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实验、严格的推理)要求,干点实事,对得起“量子”,对得起“信息”,对得起“创新”,对得起国家的支持和纳税人的血汗钱,起码不要再搞巫术性的隔空传输和假冒的多光子纠缠,不要再搞基于隔空传输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潘建伟对量子干涉和量子纠缠有太多的错误认识,对叠加原理和不确定原理有太多的错误理解,如果一意孤行,所管辖的机构必将继续犯一个又一个的错误,例如“中心”最近发表的论文“通过时间分辨测量和主动前馈纠缠不同颜色的光子”和“关于宏观量子叠加的级联GHZ态的实验实验”又是错误之作,这样下去,势必如同以往实事一项无成,不免走向穷途末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