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学者史鹤凌:中国很可能是这次贸易战最大输家
法广作者: 瑞迪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不仅美国的外交政策大调整令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更加动荡,而且一波又一波的关税措施也令全球金融市场风起云涌。而位于这场风暴核心的无疑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特朗普的关税大战对其它国家似乎都时进时退,唯有对中国一路向前。虽然评论曾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最初的应对措施多有克制,但伴随华盛顿当局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措施而来的是来自北京的即时对等反击和针锋相对。与此同时,中日韩三国已经延宕多年的贸易谈判似乎正重新启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于4月中出访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三国。中国能否更进一步依赖临近的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市场,另寻出路?中日韩三国谋求合作的努力能否真正缓冲美国关税大战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当前的强硬立场会否让自身陷入孤立?我们电话采访了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商学院教授及经济系研究生院主任史鹤凌先生。他认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关税大战事实上在冲击中国与14个亚洲国家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而中国很可能成为此波贸易战的最大输家。
法广:中国近年与亚洲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非常密切。中国和这些国家在2023年1月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所谓的RCEP。这种自贸区的机制是否可以成为所有这些包括中国在内,包括东盟成员国在内的协议签署国的某种避风港呢?也就是加强区域内部的贸易合作,游离于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之外?
史鹤凌:没有完全不可能!中美之间的这种贸易摩擦,实际上会使得中国与东盟地区签署的区域合作伙伴关系更加难以维持。因为当时中国和东盟签署这个区域合作贸易伙伴的时候,是希望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尽量地减轻关税。但是这项协议签署之后,两个非常重要的趋势转变令我对这个区域合作伙伴关系能不能维持产生了很大的疑问。第一个趋势是,中国和美国自2018年贸易战开打以后,中国有一部分产能、一部分产品就开始向东盟国家出口,这些国家实际上是感觉到了中国进口产品对他们本国经济的压力,特别是电动车。所以东盟国家内部,尽管他们跟中国签署了区域合作伙伴关系协定,但是在东盟国家内部已经有完全不一样的声音,有些成员希望用关税的方法来阻止中国的电动车更多地进入东盟市场。据我所知,马来西亚就很可能会对中国进口电动车增加非常高的关税。所以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尽管存在,但是实际上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不像原来那么密切。
第二个已经发生的事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后,中国实际上是借道东盟国家,然后出口到美国。也就是先把一部分的产品或者是半成品运到某个东盟国家,在当地进行简单加工以后,再运到美国。这种方法可以避开美国对直接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这种方法在当时让一些东盟的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好处,对东盟国家来说,这种方法有点像转口贸易的性质。但是,如今的形势与那时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因为特朗普的经济团队完全意识到,中国在借道东盟一些国家,转向出口美国。所以美国对一些东盟国家征收的关税就特别重,实际上是在警告这些国家:如果继续让中国借道你们国家来规避关税的话,我就对你征收更高的关税。所以现在一些东盟国家开始向美国抱怨,意思是:我们以后不跟中国合作,你也不要收我这么高的关税。目前反应最大的国家有越南,有马来西亚等。越南甚至向美国提出:如果我能成功阻止中国的产品借道越南,越南可以与美国商谈一个零关税的合作关系……。所以,我个人觉得,特朗普政府这次的对等关税措施使得RCEP这个区域合作伙伴关系的有效性、它的可持续性都打了很大的问号。
中企出海消耗过剩产能?路被堵死
法广:也就是说,虽然特朗普的加税措施指向东盟,指向亚洲地区,尤其是针对越南的加征关税达到46%,但它真正目的是想阻碍中国借道出口美国……
史鹤凌:这一次对等关税措施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
法广:很多中国企业到这些亚洲国家建厂、发展。因此也在这些国家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这对于中国国内的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
史鹤凌:这些企业原来是准备借道这些国家,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盟市场。但是这条路现在不通了。中国有很多企业在越南,在柬埔寨,在菲律宾建厂,就是希望能以比较低的关税进入美国市场。但现在这条路被堵死了,就意味着许多中国的厂家在这些东盟国家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投资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这也是会对中国本土经济造成比较大的伤害的一个环节。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很多过剩的产能原来是希望以出海的方法,来加以消耗。这条路一旦行不通,这些中国的过剩产能既不能够生产产品,国内的消费又不能够吸收所有这些产能,这就使得原来的许多投资变得没有意义,没有经济价值。这对整个中国经济实际上是雪上加霜。所以,我一直在说,这招对中国的经济的损害非常非常大。
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反击
法广:面对特朗普政府这种广泛加税的政策,亚洲国家反应不一。中国目前态度是要顶着干,坚决不让步。但是像越南等一些国家好像目前的反应都相对谨慎。越南向美国提出先缓期执行,也就是留出一个谈判的空间。日本也是急于要和美国对话。特朗普还表示说,现在有很多国家都想跟美国谈判,但日本优先,因为他最先行动……欧盟其实现在也留出了一个对话缓冲的空间。虽然这是一场全面铺开的贸易战,但如果只有中国坚决不让步的话,这是不是也会进一步让中国陷入孤立?
史鹤凌:对,很可能中国会成为这一次整个贸易战的最大输家。基本上情况就是这样。所以包括中国国内的许多经济学家,比如人民银行原来的行长,实际上在这之前都提出:特朗普一旦开始第二次贸易战,中国最佳的策略实际上是不反击。但是,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反击,否则中国领导人的面子要往哪里放?!所以中国现在成为国际上第一个提出要对等反击的国家,而且我估计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唯一一个要提出对等反击的国家。最终必然是美国和其他的国家,包括中国周边的那些国家,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但是中美之间可能会上演一场硬碰硬的贸易战。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是全球第一大跟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硬碰硬的。这个碰撞对整个国际经济的损害非常大。我非常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但现在看起来,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很可能这场贸易战会以比较惨烈的方式进行下去。
关税对贸易顺差国影响大于逆差国
法广:中方的逻辑可能是所谓伤人八百,自伤一千,料定特朗普不会一直走到底……
史鹤凌:这个逻辑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则,就是关税对贸易顺差国的损害要远远大于对贸易逆差国的损害。中国每年对美国是大概有四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所以,关税肯定是对中国的损害要远远超过对美国的损害。这是明摆的事实。我想,中国的这种逻辑可能会误导中国政府,使之成为唯一一个跟特朗普政府硬扛的国家。这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中日韩达成自贸区协定难度很高
法广:也正是在特朗普贸易战的背景之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谈判近期又重新启动。您认为,在美国的这种关税压力之下,中日韩是否有希望达成某种新的贸易合作的关系?其实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国政府一直都在施加压力,想让日本、让韩国,也包括让其他的亚洲国家,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史鹤凌:中日韩之间要达成比如关税同盟等诸如此类(合作),可能性现在是变得越来越小,而不是变得越来越大。因为很明显,日本和韩国实际上也是靠出口来维持本国的整个经济的增长。日本是在七十年代开始靠出口拉动经济,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韩国是从八十年代开始靠出口来拉动经济。中国是在2001年进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开始靠出口来拉动经济。这三个国家都是靠以出口来拉动本国经济,所以,想要这三个国家形成一个关税同盟或者自由贸易区,难度非常非常大。因为这三个国家都想多多出口自己的产品,而减少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口。那么这三个国同样发展战略的国家放在一起,怎么可能达成一个比较和谐的自由贸易区呢?!所以,我个人觉得,他们之间谈判可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是给美国一个信号:比如以日本为例,你不对我网开一面的话,我就去和中国合作……实际上是想给特朗普政府一点压力而已。
中美贸易战会加速外企向东南亚转移
法广:新冠疫情之后,很多西方的企业都采取了中国+1这样模式,因为新冠疫情让他们意识到过度依赖中国会有很大的问题。这个所谓的中国+1策略,一度让印度等国很高兴,觉得可以因此接收更多西方的工厂从中国转到印度或者是转到越南。如果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这样维持下去,会不会更进一步推动这些外国企业转向东南亚国家?
史鹤凌:这是肯定的。特别是如果这些东南亚地区和美国能有一个比较好的deal(谈判)的话,那么这些国家会从这一次的整个关税战当中得到很大的好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知道苹果手机现在大概80%都是在中国组装,剩余的那一部分在印度组装。苹果集团的CEO Tim Cook库克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如果印度和美国特朗普政府之间能达成一个比较好的协议的话,很可能在印度组装的苹果手机的份额就会急剧增加……所以,这是肯定的,从商业角度来讲,他必然要走这条路。
RCEP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十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共十五国)于2020年11月共同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该协议2022年1月1日起生效执行,被看作是全球参与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
根据法兰西银行2022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国在东盟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5%上升至2015年的16%,2021年时已经达到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