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 发表于 前天 05:59

中国的灰区作战与封锁围堵也有弱点

上报
作者: 纪永添

近期美方智库示警,中国已做好封锁台湾的军事准备,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灰区作战侵扰,的确让国人感到忧心。不过解放军试图对台湾采取围堵战术,并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两岸对峙数十年来,中国对台湾的武力恫吓不曾中断过,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手法。从最早期,中国海军舰艇数量不足,还无法以正规部队进行跨海作战时,就发展出征调大批民间渔船与货轮,想要以万船齐发的方式,用人海战术取得胜利。而在中国海军稍具规模后,又慢慢形成包围台湾本岛或外岛的作战构想,想要利用封锁围堵逼使台湾投降。等到中国经济起飞,军事力量也随之大幅跃进,开始生产大量的短程弹道飞弹,并部署在东南沿海一带,能够直接威胁台湾。那时万箭齐发,只要开战就以短程弹道飞弹,摧毁台湾所有防御设施的说法,甚嚣尘上,至今仍然不歇。

以大量短程弹道飞弹发动突击的战术,强调能在第一时间打瞎台湾的雷达,破坏跑道与港口,使国军的战机无法起飞,军舰无法出港。稍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出斩首战的概念,认为可以利用飞弹与特种部队,狙杀台湾的政军中枢,快速瘫痪国军的指挥系统,让解放军朝发夕至,在数天内全面占领台湾。而为了防范这些攻台计划,国军在不同阶段也采取了不同的反制手段。比如在短程弹道飞弹攻击论最盛时,台湾向美国采购了爱国者飞弹,还自行发展天弓三型飞弹,两者都具备反弹道飞弹能力,以保护军事基地与重要设施,稳定民心。随后更将驻扎在南部的海军陆战队66旅,与一直在金门的装甲584旅,都调到北台湾,以强化首都防务,同时新买的M1A2T主力战车与NASAMS防空飞弹,也会部署在台北周边,反制中国可能发动的斩首战。

因此封锁围堵台湾,并不是什么新思维,反而是过去的老战术。事实上,从万船齐发,一路发展到斩首战,基本上是中国军事力量大幅跃进的结果,摆脱了人海战术,进步到精确打击。那为什么中国还要老调重谈,重提封锁围堵台湾?就很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了。原因很可能是中国海军近年来快速成长,已有能力突破第一岛链,进入菲律宾海活动,可以有效封锁台湾的东部海域,切断所有的对外航道,同时在反制美军介入上,也变更有信心。其次是封锁围堵是一种长期的消耗战,中国认为自己是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在经济起飞后,更有本钱进行消耗战,台湾这种小型海岛绝对无法与中国进行长期对峙。最后一点是中国近年来大举扩编海警船队与海上民兵,利用灰区作战与邻国争夺海上资源,颇有成效,也让中国更有信心采取此类手段。

不过采取封锁围堵战术也有很大的缺点,这大概也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不再大力宣传这种攻台手段的原因。毕竟台湾也拥有自己的战略物资储备,中国如果不在一开始就破坏台湾的能源储存设施,那封锁围堵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挥效果。然而直接攻击台湾的能源储存设施,已等于两岸开战,台湾将获得全面反击的正当性,可攻击所有执行封锁任务的中国舰艇。那以封锁围堵逼使台湾投降,兵不血刃达成统一目标的优点,将不复存在。至于战时的封锁围堵,最多就是阻止台湾获得外援,由于那时双方已进入热战,所以也不必再讨论,中国如果不开战,只进行灰区作战或封锁围堵时,台湾要如何因应了。一旦中国选择只利用灰区作战与封锁围堵,逼台湾投降,那就需要一段时间,短则数礼拜,长则数月,这将产生几个对中国不利的情况。

首先是中国将失去突袭的优势,因为台湾被封锁围堵后,已接近临战时刻,一定会立即展开后备动员,以目前国防部的规划,实战部队的数量,会从目前的不到二十万人,增加到近五十万人,等于扩编一倍。各个适合登陆的红色海滩,除了有满编的滩岸守备旅防守,也会设置各种阻绝设施,甚至在外海施放水雷,在海滩上布雷。空军战机疏散到东部的地下机库,海军舰艇离港以保存战力,陆基反舰飞弹与防空飞弹部队也会离开营区,进入战术位置。地面部队还会开始在责任区里,构筑防御工事,进行掩蔽伪装。给台湾越多的时间,这样的动员作战准备就会越充分,让中国攻打台湾的难度急速升高。国军拥有台湾海峡这道天然的护城河,本就易守难攻,突袭才是最好的策略,如果让防守方做好准备,那抢渡台湾海峡会变的非常危险,成为自杀行为。

中国对台湾进行长时间封锁围堵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台湾海峡是极为重要的国际航道,全球有五分之一的贸易航运,依赖台湾海峡。除了日本与南韩两国所需的能源与原物料,那些驶向中国东北、华北、华中沿岸港口的货轮,也有一大半要通过台湾海峡。如果台湾海峡被长期封锁,除了会引起国际的抗议与干涉,中国本身也会有很大的损失。其中对中国最不利的,是美国多次表示,如果台海爆发冲突危机,美国从国会形成决议,到部队完成准备,赶抵西太平洋,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封锁围堵战术,会给予美国充份的时间介入台海问题。更不用说日本若被截断海上生命线,船只无法靠港或必需绕道,导致能源危机,将会大幅增加日本介入战事的可能性。如果美、日两国决定,在台海周边紧急展开大规模的演习,那将破坏中国的封锁计划。

对中国来说,虽然可以让原本需要通过台湾海峡的货轮,改在华南的港口停泊与卸货,再利用陆路运输接驳,以供应北方内陆所需。但陆路运输的成本高,也难以长期持续,更可能遭到国际的禁运制裁。同时两岸的贸易依存度也不低,中国从台湾进口大量的关键零组件与晶片,再加工以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一旦台湾被封锁围堵,航运中断,中国将无法获得所需的关键零组件与晶片,重创中国的出口外销。特别是大规模的封锁围堵,要消耗极为庞大的资源,光是大批海军舰艇与海警船,长期出海执勤,就是一笔高昂费用。媒体曾经报导,台湾国防部统计中国2023年在西太平洋进行的各种演训,就花费高达153亿美元,如果要进行强度更高的封锁围堵,支出将是天文数字。这对中国也是沉重的负担,如果短时间内无法结束,还可能蔓延成政治危机。

当然,中国也可能采取规模较小的隔离措施,以海警船在公海上进行拦检,专门针对驶往台湾港口的船只,以降低影响性。还能配合宣传战与法律战,强调中国对台湾海峡拥有实质的控制力。这种灰区作战的最大特点,就是还未全面升级到军事行动,让台湾无法以军事手段反击,利用蚕食鲸吞的方式,逐步瓦解台湾的司法管辖权。但灰区作战的优点,也是其最大缺点,当中国选择限制自己的海军优势,以海警船执行隔离措施时,台湾也能派海巡署的巡护舰进行反制,甚至组成海军舰队执行护航任务。再怎样说,中国的海警船与海上民兵,仍然不是正规武装力量,如果中国不愿全面升级成军事冲突,就很难单靠隔离手段来达成军事目标。最多只是进行骚扰,再搭配舆论宣传,不脱文攻武吓的范畴。台湾只要坚持底线,不自乱阵脚,仍可与之周旋。

虽然中国对台湾进行封锁围堵,并不是一项最好的战术,但为了政治目的,还是会持续不断进行灰区作战。也不能排除在特定情况下,会在台海进行局部的封锁围堵,因此政府还是要有所准备。如这次“海峡雷霆2025A”演习中,中国的火箭军就模拟以长程火箭弹,攻击台湾的天然气接收站,说明中国也了解,如果要进行封锁围堵,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摧毁台湾的战略储备,破坏能源供应。那台湾就要在这方面进行准备,考虑是否在现有的半地下储存槽,增加防护设施,或在未来扩建时,直接兴建地下化的抗炸储存槽。也应加快速度发展韧性电网,保留燃煤的退役发电机组,以备不时之需。政府组成的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近期才在台南进行过实地演练,这个方向是对,即使不是针对战争,台湾是地震与台风频繁的地区,也需防范各种大型天灾。

再进一步来说,中国的精华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依赖港口进行海外贸易,是其经济命脉。中国认为以封锁围堵的方式,切断台湾的对外贸易管道,能逼使台湾投降,台湾一样也可以利用封锁中国港口的方式,来进行反制。当然以台湾的海军实力,要以水面舰艇封锁中国绵长的海岸线是不可能的事,但水雷就能办到这件事。只不过以水面舰艇布雷的风险太高,台湾近年来筹获的快速布雷艇,又以近岸作业为主,也无法胜任这个任务,只剩潜舰布雷是最可行的方式。台湾所拥有的2艘剑龙级潜舰,过去都有布雷操演的记录,国军可以提前拍摄潜舰布雷的影片,在有需要时释出,暗示如果情势升级,将对中国港口进行水雷封锁,即可达成威吓的效果,让外国商船不敢进港,保险费用爆增。未来海鲲级潜舰陆续成军后,也应强化布雷能力,以为准备。

若有留意解放军近年来的军演模式,可以发现中国会观察台湾内外的舆论,并调整宣传方向,以达到最大效果。然而兵不厌诈,台湾必需小心,解放军的宣传有可能与真正的攻台剧本不同。就目前来看,速战速决,在台湾盟邦介入前,控制台湾,仍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方案。因此中国不断在兴建两栖突击舰与运-20,发展机降与伞降突袭能力,也利用频繁的联合战备警巡,压缩台湾的反应时间。封锁围堵有可能只是战时的辅助手段,或与灰区作战一样,都是中国在完成作战准备前的施压、干扰而已。不过近来中国军方高层动荡不断,在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落马后,连军委会副主委何卫东,都消失在公众眼前,内部斗争有可能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再加上美、中贸易战越演越烈,不能排除中国会误判情势,采取极端行动。台湾必需步步为营,多方防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灰区作战与封锁围堵也有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