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 发表于 13 小时前

中国“限卖令救市”这次会不一样吗

上报
作者: 吴奕军

美中贸易战持续升级,路透社近期指出,中国证券交易所为稳定股市,已对避险基金等法人和大户投资人的每日净股票出售量设限,违者帐户将被暂停使用。

路透社引据4位消息人士报导,中共官方透过券商口头警告,每日净卖出限额为5000万人民币,约合台币2.22亿,违规可能导致交易帐户被证券交易所暂停。

路透社指出,中国的经纪公司已被要求“密切监控”私募基金和大户投资人的交易。中国国家基金中央汇金入场增持股票,上市公司也纷纷回购股票,顶级券商也承诺在关税纷乱下稳定市场。

中国证券交易所并称,如果中国市场再暴跌,投资人每日净卖出限额将进一步降低。

美国总统川普突然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中国也以高关税回敬美国,宣布4月12日起对美国关税税率提高至125%,对国内则试图稳定股市,免受全球大抛售冲击。

长期隐忧:市场喘不过气

中国对法人及大户祭出限卖令,国家队出动、券商背书、上市公司回购,一一上阵,但这真的能救市吗?恐怕又是一次“短期止血、长期失血”的过程,暂时可能稳定短期市场情绪,但中长期会造成恶劣后果。

限制资金自由流动,导致市场不自由、不透明,打击投资信心,特别是外资观望气氛升高,对中国政策风险担心加剧,除了降低投资中国市场意愿,更反而加速撤出中国市场,连中国投资人也转向海外市场,或者更“非制度性”资产,例如黄金、加密资产等等。

此外,限卖令破坏股价自然修正机制,造成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流动性恶化,价格失真,造成股市稳定假象,潜在泡沫堆积,未来松绑回归基本面,市场将剧烈补跌。

限卖令等于限制市场主要供给端,成交量必然大为萎缩,造成市场僵化、操纵风险上升,尤其对大量中小型投资人而言,想卖卖不掉,市场更为焦虑。股市不透明,企业上市融资功能受阻,新股发行、增资、再融资都面临市场信心不足,中国企业成长与创新量能大减,金融市场发展萎缩。

中共近十多年曾经多次使用与前述类似的行政干预手段来“稳定市场”,却造成长期的信任流失与市场扭曲。例如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共耗资四兆刺激基建,行政指导放贷,股市短期回温,为至今烂到根的地方债危机与房市泡沫埋下伏笔。

“限卖令”不会是最后一次

2015年中国股灾,上证指数从5100点暴跌破3000点,引发系统性金融恐慌,中共推出“国家队救市”与“限卖令”,禁止大股东、董监、高管在半年内减持股份,要求券商出资组成增购股票的“国家队”,暂停IPO,严查“做空”,逮捕股市评论人与券商高层。结果股市短期止跌,但长期流动性与信任遭到破坏,外资避开A股,上调中国市场风险恶化评估,后来“国家队”成了长期持股者,市场畸形发展。

2015年8月,人民币突然贬值,中共干预汇率,外汇储备大量流失,遂严格限制个人与企业资本出境,限制换汇用途以及与香港的资金流通,结果人民币剧烈波动,“影子资本”大量流出,地下金融活动暴增,国际对人民币信任度下降,对于中国汇率操控提高警觉,中国纳入全球储备货币体系的进程遭到延迟。

2020年,因被预估成为全球最大IPO而备受国际瞩目的阿里巴巴蚂蚁金服IPO,突然被习近平以“金融监管风险”为由下令叫停,随后中共整肃中国金融科技产业,阿里巴巴市值大幅蒸发,“平台经济”遭到重挫,国际投资人对中国法治与市场机制加剧质疑。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从2010年代至今十余年来,中共对房市进行各种行政调控,包括限售、限购、限价、限贷等所谓“四限政策”,要求媒体不得过度报导房价上涨消息,银行被命令控制“贷款增速”,结果短期压住房价,但民间信心削弱、资金外流,如恒大、碧桂园等众家房企现金流断链,引爆大量“烂尾楼”危机。

中共长期在“政治稳定”与“经济效率”之间走钢索,往往在市场危急时优先选择“维稳”,而非“市场化”,这恐怕不是选择经济工具,而是“麻醉剂”,让市场暂时不痛,却持续延误根治良机。长期而言这种政策侵蚀市场信任,加速资金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外逃,所谓“改革开放”必然倒退。

然而不幸,可以预料的是,依照过去惯例,中共这种思维模式下的“限卖令”,既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限卖令救市”这次会不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