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xz 发表于 2006-2-6 00:25:44

Google周韶宁中国誓师: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图为:Google中国李开复(左)和周韶宁(右)

独一无二的Google开始了一次他人难以模仿的中国之旅:它吸引来两名最合适的管理者,展开了倍受关注的人才搜索,却没有提出任何业绩要求

  “我和你,比和我太太照相还多”,李开复开始开玩笑。

  和他站在一起的周韶宁面对镜头一幅职业表情:“我照了这么多照片,还是紧张。”他和李开复并排站着,两个人在摄影师的要求下,走来走去,或者背靠背站在一起。

  摄影师又提出要求:“能不能到你们两个的办公室去看看?”

  李开复略表犹豫:“里面很乱。”话没说完,周韶宁推了推他:“走吧。”李头也不回,一边走一边说:“他答应的这么痛快,因为我的桌子比他的乱。”

  这两个不停相互开玩笑的人,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他们从大学起就是好友?事实上,直到2005年9月,这两个人素未谋面。你手上这本杂志上一次报道他们时,两个人的头衔分别是微软全球副总裁和UT斯达康中国公司总裁。李因一手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而在中国高校内富有盛名,周韶宁则是

小灵通在中国奇迹的缔造者之一。

  但现在他们提到“我们公司”时,所代表者只有一个:Google。李开复出任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周韶宁则为主管销售与业务发展的大中华区总裁。为加入这样一个双头统治,李被前雇主微软送上了法庭,而周放弃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不难了解这家只有7年历史的公司的吸引力,自2004年上市后,其股价已经接近
500美元。2005年其销售总额约为61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任何报纸、杂志、电视网的广告收入。而到2006年,Google的广告收入有望达到
95亿美元,这将使其成为美国第四大“媒体”公司:在维亚康姆、新闻集团和迪斯尼之后,超过了NBC环球和时代华纳。

  这个搜索引擎的定义者,同时成为了创新的代名词——当它与全球最大市场之一的中国结合在一起,会带来什么?

  “有一位在其研究领域最好的科学家已经答应加入Google中国,”李开复说,“对于很多人来说,Google很吸引人,中国也很吸引人,但单独一个因素很难让他们加入进来,现在Google加上中国,他们就同意了。”李正在亲自招募5
至10位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让他们在中国进行研究工作。

  巨大吸引力的另一面是巨大的压力:一家屡屡创造奇迹的公司在中国不惜投入,决不可能接受失败。

  2005年9月27日,李开复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礼堂,2000名听众拥挤于其中。开场时,李开玩笑说:“有人说我比照片上瘦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秘诀:想减肥,去打一场官司……”

  次日清晨,李在上海交通大学招待所附近的一个咖啡馆里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新搭档。周韶宁开门见山:“无论我们在合作中有怎样的想法,我们都必须在一个问题上一致:这次我们不是为收入来到Google的,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空降双头制

  Google不仅拥有网络上最好的搜索引擎,也有现实中最强大的人才搜索系统。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危机感。李开复称,无论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吉,还是CEO埃里克·施密特,所有人都认为公司最大的挑战是能不能找到足够多的最优秀的人才。

  正因此,他们不惜为李开复打一场耗时半年、可能影响到其信用的官司。关于李广受关注的跳槽事件,国内外进行过连篇累牍的报道,这正为Google进行了无偿宣传:它向外界昭示了Google对人才的重视,同时,表明了自己进入中国的决心。

  目的达到了。“大家都觉得Google很神秘,所以都想看看里面的究竟。”前雅虎中国一位员工称。除了来自微软的李开复,前雅虎中国高层、一拍网总经理王怀南成为了Google亚洲区首席营销官,而雅虎中国市场总监潘茜亦已加盟。

  但少为人知的是,就在李开复高调空降的同时,Google还在酝酿另一名管理者的加入。在Google的组织结构中,市场和研发是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就是说,尽管邀请到在绝大多数公司都可以扮演单一CEO角色的李开复,Google仍仅希望其全心负责技术研发与招聘,而由另一个人全面负责运营、管理和销售。

  2005年7月,正在美国加州奔走,希望组建个人的投资公司的周韶宁接到了猎头公司的电话。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11年,在UT斯达康工作过9年,加在一起20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让其不再想为任何人打工,因此,电话中,周直截表示:“我根本没有兴趣,我不会去这家公司的!”

  但Google并未因此而放弃努力,几番沟通之后,周最终同意,在北京同5名来自Google总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第一次沟通。

  “当时我想,我是技术出身,做搜索能比做移动终端技术含量更高吗?”周回忆说,“但之后每次我跟这家公司接触,一个感觉越来越强烈:震撼。”

  一个必要的注解是:所谓“之后每次”,其总数为23。期间,周在中美之间往返4次,与Google包括创始人、CEO在内的不同角色面谈,其程序之严苛,不仅对于一向以注重细节著称的周前所未见,在Google内部也算得上一个记录。

  “你知不知道我们要你做什么事情?我希望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的每一个用户都能用上Google出色的产品。”这是CEO埃里克·施密特对周的要求。其理想化,丝毫不亚于当年比尔·盖茨所说的:“每张书桌上会有电脑,而每台电脑都用微软产品”。

  2005年年初,Google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吉曾经到访中国,这让他们对中国市场富有信心。即使如此,这对科技金童在见到周韶宁时,分别提出同一个问题:你觉得我们在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此刻,所有人已经很容易达成共识:建立一家讲中文、采用中国式管理的本地化公司。而曾经被禁的历史也让两位创始人认同周李两人的建议,很多事情必须根据中国的规矩做事。

  周韶宁并没有忘记问一个关键问题:Google中国第一年的销售任务是多少?

  而他得到的回答是:收入方面没有要求。“所以我们今年、明年、后年的首要目标都是增加用户,”周韶宁说。

  招聘

  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李开复和周韶宁共享办公桌,与他们同处一室的,还有一个来自美国的招聘负责人。这三个人近期最主要的工作无他:招聘。自Google宣布将在中国成立中国工程研究院,招聘至少50名新人,他们收到了“几万份大学生简历和几千份工作过的人的简历”。

  这是一场战争。除了Google,雅虎中国希望得到50名毕业生;微软中国则表示,它将再招聘100名应届生,同时在北京新成立了微软互联网搜索技术中心;而百度也试图在大学校园中为200张办公桌找到主人。

  这意味着,一名技术实力不俗的应届毕业生,可享受到诸多待遇:有的公司会派专车接送学生参加宣讲会,而不少学生则在面试后可以拿到50块钱的车马费。雅虎中国许诺其全国招聘笔试成绩第一名将获得人民币2万元,而其他名次还可以获得
5000元至1万元的奖金。如果你在 Google Code
Jam中国编程挑战赛中获得第一名,则能够获得价值4万元人民币的奖品。这项编程大赛同Google中国的招聘计划有着紧密联系。

  同在美国采用的方法不同,Google并没有在路边树立高大、搞怪的招聘广告牌,也没有在专业杂志上刊登Google实验室能力倾向测试。全部的招聘,取决于一个人:李开复。

  1998年,李独力筹建微软中国研究院,成果颇丰,同时他展现了出色的公关能力,帮助研究院与中国各高等院校、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在全国
50 多所高校进行的200
多场演讲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帮其积累良好口碑。这些都是Google看重的,在微软和Google关于争夺李开复的诉讼审理中,披露了一封电子邮件。
Google负责工程部门的副总裁艾伦·厄斯塔斯在邮件中表明了李开复对于Google的重要性,“我们竭力要得到他,是因为他有着难以想象的聘用才能,能为我们罗致更多人才。”

  2005年11月,浙江大学可以容纳约1200人的永谦小剧场里人山人海。此时在校园BBS中,原本免费的入场券已经被求购者们竞拍到了450元一张的高价。会场附近出现了20多名警察维持秩序,500多名未能进场的学生观众甚至和警察发生了冲突。这并不是崔健校园

演唱会的现场,而是李开复的演讲现场。随后在安徽大学的活动,李开复则被安排在一个露天体育场进行演讲,7000名听众挤满了会场。

  当李开复把这些照片发回Google总部,连他的老板都惊愕不已。他们很难理解的一点是:在中国的大学生中心,李开复不仅是一个卓有成绩的商界人士,或者最创新公司的代言人,根本而言,他是一个比尔?盖茨与戴尔·卡内基的结合体,他在让大学生们看到了技术的未来的同时,意识到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

  这正是其演说的独特价值,每次Google校园宣讲会后,同行的Google工程师都会收到成百上千封简历。甚至在微软人才库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一些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过的学生也主动应聘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的职位。

  为迅速组建中国工程研究院,2005年十一长假过后,李便开始了为期15天的全国8
大城市的巡讲。每次演讲之后,Google的招聘团队马上回到酒店筛选简历至深夜。第二天上午,8到10点间,李进行匆忙而高效的面试,随后就匆匆奔赴下一个城市。通常在去机场的路上,李开复还会通过电话,与一些特别出色的学生进行沟通。

  面试时,除了一些编程方面的考验,李开复最为看重的还是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让其印象深刻的一个学生,虽然在面试时难掩紧张,但在10分钟内,他给出了一个问题的六种解决方案。此外,李还会用一些问题考验考生的分析能力,如对于其办公室所在大厦的智能电梯的优缺点分析:如果考生自己来设计一部电梯,会怎么做?什么时候可能出现电梯负载的极限?怎样能效率最高?

  对许多参加过Google在中国面试的技术高手来说,他们已经提前感受到了一些
Google文化。为了将沟通问题对面试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Google总部特意从美国派出10名能够讲流利中文的华人工程师负责具体面试。当时的
Google并没有自己的固定办公场所,于是他们顺势发挥了Google创新、随意的风格,就在北京所住酒店里那些工程师的客房中进行面试。

  尽管是在酒店客房轮流接受4名Google工程师的面试,但每个应聘者不用跑来跑去。他只需坐在房间中一边参观Google工程师凌乱的房间,一边安心等待他们“上门面试”。这些本应志高气昂的考官则会在敲门后,等待应聘者打开房门把自己邀请进房间。

  “现在看起来就好像我在面试别人一样。”一位面试者回忆。按照惯例,面试完毕后应聘者可以向工程师们提出一些问题。她问面试官在Google工作的是否开心,这名已经美国总部工作了3年的工程师说:“如果你喜欢技术的话,这里就像天堂一样!”随即向其讲述了不少生动的个人感受。

  面试过程中Google工程师表现出的性格与热情,让同样参加过微软亚洲研究院面试的该考生印象深刻:微软的工程师更为严肃,面对应聘者的询问,他们的回答通常非常官方。

  事实上,符合Google要求的年轻人们手中通常会握有微软、IBM等多家跨国公司的录用信。这甚至让李开复在一段时间内,每周邀请一些面试成绩突出者与其共餐。用餐的过程中,李开复会向他们描绘Google以后在中国的发展,办公环境。因为每次选择的餐厅都不一样,餐后李开复还会让大家点评厨师的厨艺,甚至表示要把最好的厨师请到Google来做首席厨师长。

  李开复的个人魅力加上Google的企业文化,这令许多技术高手在面对Google
时很难用理智战胜情感。一位北大硕士毕业生非常认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作方式,他相信自己在那里2年内就可以得到快速的成长。于是他签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录取信并且准备去那里开始实习。但一封Google的录取信改变了这一切。在他反复思量了一周后,微软失去了一位新员工。“我的选择可能说不出什么理由来。我虽然知道微软的种种好处,但是觉得如果不选Google的话,我会寝食难安!”

  至今,李开复曾经许诺的50名关门弟子数额已满,这迫使他将此一数字变成80。“我低估了中国的大学生,几年前是不可能招到这么多高素质的人才的”,李说。当被问及新员工的素质,他答道:“如果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冠军不符合我们的标准,我不知道有谁符合。”

  落地

  虽然李开复发出的录用通知100%的被接受,但这还并非其工作中最艰难的部分。如何将Google独特的创新文化移植到中国,将是对李开复和周韶宁这两个进入Google仅半年的空降兵最大的挑战。

  在内部,Google的文化精髓,被概括为:平等、实时、海量、利众。平等指所有员工不因头衔高低而被差异化对待;实时是指,把互联网当作一个实验室,有项目立刻放到网络上校验,得到反馈后立即改进;海量指从服务器、插件、网络搭建、并行计算、数据库、文件系统,全部都自己完成;利众则是不会为了收入忽略用户利益。

  据说,这些根基将会被原原本本复制到中国。仅此已经不容易,至少,这将让李、周二人告别“指挥”式的管理方式,通过交流、说服让身边的人认同其想法,从而达成目的。

  细节上,李开复则希望实现创新的本地化。针对中国学生的情商普遍弱于国际同龄人,
Google中国研究院特别为中国学生设立了导师体系。导师并不是这位新员工的老板,而是一个完全在他汇报体系之外的资深工程师。这样,他不仅能成为新人业务讨论与感受倾诉的对象,还能培养新人的沟通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文化。

  对于这些应届毕业生,在其刚刚进入Google工程研究院的前6到9个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培训内容,帮助他们弥补一些在学校所无法学到的东西。在这期间,新人们每个工作日30%到40%的时间用来接受培训。培训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是花一整天去深山做一个野外拉练,也可能是每天早上花2小时上某一门课程。

  例如深山拉练,就是提升个人情商能力的一种训练。在深山中,工程师们会被要求进行模拟的项目开发,并且模拟出在项目开发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来考察、培养一个团队的应变、创新能力。最后经过对这个过程的回顾分析,来学习理解情商的一些具体问题。新人培训期结束后,他们将获得Google著名的20%自由时间。

  此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周韶宁的工作也与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为不同:以前他所考虑的是,设计产品,然后将它们有效地卖出去——这让他必须在两端进行平衡。但在Google,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服务支持。

  “我刚上任的时候就跟我的同事们讲,记住我们到这里不是来赚钱的,我们是为了把一件事情做好,”周韶宁的工作可以被描述为“为尊重而战”,“大家都用你的产品,你受到尊重,钱就会进来。”

  除了李开复率领新的工程师团队进一步加强Google的本地化程度,周韶宁会从另外两个角度提高Google在中国的受尊重指数:完善用户支持平台,以及汇集更大量的信息。

  因此,虽然用户使用时只需在搜索条内敲入关键字,网络背后,Google中国的运营团队会去寻找好的内容源,与其加强合作。如许诺将会向合作伙伴提供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以此来换取对方网页上的广告位置。就像Google之前在许多
Blog中所作的一样,双方利润分成,结果皆大欢喜。

  由于Google的Ad
Words广告产品并不像PC机一样已经高度标准化,高度成熟的产品。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用户对这种新产品的使用并不轻松,所以在中国Google并没有采取戴尔式的直销方式。除了增加对大型广告客户的服务,Google将中小型企业的扩展交由5家代理商完成。短期内,渠道仍然将是Google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Google并没有能力全面控制这些代理商,他们大多数同时代理雅虎、百度等Google竞争对手的网络广告业务。另一方面Google也并无计划收购代理商或者建立自己的渠道。

  名片上,周韶宁所负责的领域含盖整个大中华区,但他承认,做事分先后次序,他必须做出取舍:“国内市场最重要,先把其他地区放一放。中国市场团队建设最重要,先把其他事情放一放。”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谈及过去一年,李开复引用了丘吉尔的名言,“我们即将进入真正的工作。”

  (助理记者罗燕对本文亦有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Google周韶宁中国誓师:只能成功不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