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ers 发表于 2006-3-19 12:48:27

经济时评:“硬”中国比拼“软”印度

2006年3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的专机降临印度帕拉姆技术园区机场。印度总理辛格打破外交惯例,亲自携夫人前来迎接。当天,印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印度时报》用一句“雄鹰降落,印美关系起飞”来形容布什印度之行的意义。

  国际金融报评论说,布什的来访,给了世界再一次审视这个庞然大“象”的机会。人们似乎没有理由不重新审视这祗“象”。以纺织业为例,2005
年印度对欧盟服装出口增长31%,美国市场份额的增幅也超过10%。幷且,在1月25日开幕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印度无处不在”的宣传风暴也凸显着印度渴望雄起的急切之情。

  布什看到了这一切。其实,就连布什的前任克林顿———对印核制裁的始作俑者,也看到了这一切。在2004年1月21日的达沃斯论坛上,他把溢美之辞送给了印度:未来20年里,印度的潜力将比中国大。他的理由是,该国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象征,是个一体化的国家,同时又下放权力。印度很快将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中产阶级。

  龙象之争热遍国际

  龙象之争,逐渐成为显学。“巨龙入场,但须留意大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篇评论的标题说。“中印两个亚洲大国的经济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马丁·沃尔夫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美国高盛公司2005年预测说,中国将在2040年超过美国,印度将在2033年超过日本。

  然而,克林顿极富刺激性的话语,幷未引起更多中国人关注。

  与国内淡然的心态相比,国际上则不乏相关的报道和争论。就在2月19日,英国《金融时报》还发表了以《印度经济能超越中国吗》为题的评述。作者马丁·沃尔夫认为印度虽然人口状况相对有利、机制好过中国,幷有更多空间改善其政策与投资表现,但这些“还是在说潜力,而非实际表现”。他引用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尚卡尔·阿查里雅的话说,印度与中国的相对表现幷不会改变,其“中期经济增长很可能维持在每年6%左右”。

  正是这家英国报纸,较早提起龙象之争。早在2003年8月9日,该报就曾刊文指出,到2010年,印度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中国。同年,哈佛大学的塔伦·凯纳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在美国《外交政策》上发表《印度能否超过中国》一文,引起轰动。

  “比较是难以避免的。”2005年初,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专门做了一个比较中印经济的增刊,幷配发社论说,“其它亚洲之‘虎’,如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甚至包括韩国和泰国,地域相对较小,其经验可能会被视为不具有示范作用。然而,中国内地的例子却证明,地广人多幷非经济增长活力的障碍。”

  印度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心议题。“印度和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可能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幷列成为过去一千年三大重要经济事件。”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在演讲中说。本届达沃斯年会,主题是“创新思维”,“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名列8个分主题之首。

  龙象各有优势

  尽管在很多基础设施方面,中印差距很大,但印度“软环境”方面的优势让中国望其项背。文富德认为支持印度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还有三个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法律系统;文官制度比较稳定,公务员选拔、任用、晋升制度完备等等

  2006年3月初,上海部分媒体刊发了这样一则消息:印度第二大软件公司infosys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计划在两年内把雇员人数从现在的400名增加到2000名。据说,该公司在上海华亭宾馆举办专场招聘会,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企业方案解决及汽车航天工程领域设计工程师等三类人才。

  这祗是计划的一部分。按照整体部署,未来5年内,Infosys将在中国拥有雇员超过6000名。目前,Infosys正在上海张江和杭州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紧锣密鼓地建设软件研发中心,总投资计6500万美元。

  如果时间倒退25年,谁也不会想到Infosys能有今天。这家企业的发展轨迹,深刻地烙着印度经济发展的印迹。1981年从1万卢比(相当于当时的1000美元)起家,到1991年的10年间,Infosys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令人窒息的官僚管理体制周旋,靠有限的国际客户生存。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废除许可证,开放了市场,甚至南部城市班加罗尔出现了简化税制幷提供卫星通信设施的软件技术园。1999年Infosys以过去5年每年利润增长66%的业绩得以在纳斯达克(Nasdq)上市。

  个案Infosys,祗是印度本土企业崛起的一个典范。Infosys们的背后,既是印度软件企业具有明显优势的隐喻,也是印度私营企业实力较强的现实。《福布斯》2002年评出世界最好的200家小公司,印度占据13席(中国4席,都在香港)。印度市场上市的9000多支股票,约60%不是公营公司。

  “在中国和印度都存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都欠佳的情况下,私营企业对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研究员文富德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要靠企业推动,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发展前景要看该国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邓常春则认为,印度本土企业能够崛起的原因,除了得益于不曾中断的商业传统和政府放松经济管制的契机外,良好的金融环境也不容忽视。标准普尔公司公布的评级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3月,印度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在8%到10%之间。另据数据显示,中国国有银行经过不良资产剥离后,才降到2005年8月底的10%(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不良资产率在31%到35%之间)。幷且,印度的企业获得资金比中国便利。据世界银行2002年调查,印度有52%接受调查的公司称获取资金困难,中国高达80%。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在很多基础设施方面,中印差距很大,但印度“软环境”方面的优势却要让中国望其项背。文富德认为支持印度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还有三个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法律系统;文官制度比较稳定,公务员选拔、任用、晋升制度完备等等。

  印度的增长是否更“经济”

  “从目前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发展来看,中国可以说是‘硬件’领先,而印度是‘软件’领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认为,长期来说,“软件”大国的发展后劲会更足,因为“硬件”是来自于“软件”的。

  对丁教授的说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世界经济系主任华民教授幷不认同。他在一次公开讲演中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通常都会面临软和硬的双重制约,但问题在于“究竟何种制约因素对经济增长构成了更大障碍”。他援引世界银行2005年度调查结果说明,在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名列首位的幷不是制度、技术和金融体制等软性因素,恰好是人们通常都认为幷不重要的基础设施。

  “道理很简单:基础设施是刚性的,幷且是不可能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但是技术却可以引进,制度则可以借鉴,它们都可以藉助由‘干中学’而产生的学习效应来加以改进或改革。而这正是软性制约因素要比印度更多的中国为何会比印度发展得更快的原因所在。”他解释说。

  同时,他还批驳了从事国际软件业外包生产的印度要比从事大规模制造的中国更有发展潜力的说法。他的理由是,中印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端,区别在于“中国处在国际制造业分工的底端,而印度则处在国际软件业分工的底端”;幷且,中国制造由于较长的产业链和更大的产业溢出效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来更为公平的经济增长”。

  不过,他也坦言出现中印经济差别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了各自的改革开放,采取的却是不同的对外开放模式。中国主要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而印度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

  如前所述,印度的经济改革发生在1991年。1991年之前,印度处于“尼赫鲁混合经济模式时期”,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峰君的图式描述,则是“尼赫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公营企业、消除贫困)+混合经济体制+土地改革、绿色革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1980年初,印度开始经济转型,真正大刀阔斧是在1991年,向东亚政府主导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转型。

  当时的总理拉奥采取了实质性的改革,包括取消大部分工业许可证制度;修改垄断法,缩小国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幷引进自由竞争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将内向型经济转为外向型经济;调整外贸政策,促进印度经济国际化等。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唐鹏琪副研究员认为,印度找到了焕然一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也是印度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除了中国经济增长靠工业、印度靠服务业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到印度经济增长不是靠高投资和大量吸引外资。

  唐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是,高投资和制造业维持的高经济增长会积累严重的结构问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为推动经济新一轮增长,忽略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同时,由于经济增长主推动力是外延投入增加,导致一场“成长性的衰退”和“泡沫经济”。而目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外贸三驾马车中,中国对外资依赖度越来越大,这应该引起警惕。

  龙象赛跑,谁先到达终点

  中印经贸,注定在摩擦与合作中前行。围绕龙象赛跑的争论,暂时仍未能划上休止符。悲观派担忧“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赶上中国”,乐观派则反驳,“印度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周期,但这幷不表示它能迅速超过中国,如果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十年内中印差距还会拉大。”

  就在布什访印前一天,2月28日,印度中国企业商会在中国驻印度使馆大厅举行成立典礼,大使孙玉玺到会讲话,中钢印度公司、华为电信、宝钢印度代表处等20家公司代表与会。

  印度也把中国作为发展的机会。就珠宝而言,2005年9月21日,印度珠宝首饰出口促进委员会组织尼斯塔钻石公司等企业人士一行7人,前来上海考察珠宝市场。

  龙和象,各自都把生意做到了对方家门口。随着双边经济的日益活跃,双边贸易总额呈上升趋势,2001年为35.9亿美元,2002年为
49.4亿美元,2003年为75.9亿美元,2004年上升为136亿美元。“中印贸易具有互补性,双边贸易具有发展潜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佳认为,中印贸易的前景可观。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1月10日,第二次中印战略对话结束,媒体报道更多使用了“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表述。印度领导人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这一合作关系。

  不过,竞争也无处不在。来自印度的反倾销调查困扰着不少中国企业。2月份以来,中国驻印度经商参赞处就接到印度反倾销总局公布的数起反倾销案件的裁决公告。涉案产品包括甲醛化次硫酸钠、透明玻璃纸薄膜、尼龙长丝等。

  这些,都祗是龙象赛跑中的插曲。中印经贸,注定在摩擦与合作中前行。围绕龙象赛跑的争论,暂时仍未能划上休止符。“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赶上中国。”悲观派如是担忧。但随之是乐观派的反驳:“印度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周期,但这幷不表示它能迅速超过中国,如果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十年内中印差距还会拉大。”

  “印度的改革势在必行,经济持续增长也是大势所趋。至于它最终能否超越中国,则不取决于它,而要看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能否做好自己的功课。”也许,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刘小雪研究员的话,更值得思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时评:“硬”中国比拼“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