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劝君喝下一杯雄黄酒
五月初五,劝君喝下一杯雄黄酒。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包含了中国一代代人的智慧。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端午是炎炎夏天来到的日子。
在易经的卦气说中,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去对应一年四时、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目的是用来解释一年之变化。农历五月对应地支中的“午”。 “巳”、“午”、“未”三个月是夏季,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巳”是火的出生状态,“午”是火的极盛状态,“未”是火的衰墓状态。火气到了极盛的状态,也就是阳气达到了极盛状态,就会物极必反,阴气开始产生。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端,从此之后,阴气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强,是阳气强盛的顶峰,又是阴阳变化的开始。易经中代表五月建午的是“姤卦”(上乾下巽)。是阴阳相遇的卦,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这个词,否卦(三阴在下,三阳在上)是七月,它的极限就是代表十月的坤卦(六爻全阴);但是,与此相对应的还应该有个“泰极否来”,只是因为人们喜欢事情从不好到好,所以,不大提这个词。泰卦(三阳在下,三阴在上)是正月,它的极限就是代表四月的乾卦(六爻全阳)。因为到了五月初五时,已经开始“泰极否来”,所以,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转变,而且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消除阴气开始强盛可能即将带来的不祥之气。
为什么又把时间定为“初五”呢?一方面因为“五”与“午”谐音,“五”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天地之气相交合,与“五”相对应的五行中的“土”又代表着转化与过渡;另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合历(即农历)”每月的开端并不是“初一”,而是根据那个月的“节”(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来确定,比如一年的开始不是从正月初一开始,而是从立春那天开始,夏季不是从四月初一开始,而是从立夏那天开始,因此,夏季的开始结束是到夏至,初五前后正是夏至的时候。
从五月是阳气极盛、阳气是正气来说,“端”是“正”的意思;从五月是阴气开始的时候,所以也可以说是“初”的意思,因此,“端五”也可以称为“初五”。因为“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五月正是“午”月,因午是阳气极盛而同时转衰的时候,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所以也称重五或重午。因为端午是天地之气阴阳转化的过渡点,此前是一年中阳气由初生到极盛,此后是阴气从初生到极盛,所以又叫天中节。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 “恶月”,因为夏天来了,各种病菌也来了,人的身体往往会受到各种病菌的袭击,导致身体不适。还有就是雨水增多,洪灾增多会同样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古人为了防止恶月带来的种种邪恶病毒,往往采用几个方法,一靠食疗,喝雄黄酒,“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吃粽子,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司空见惯的糯米,在中医里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等等。其次,挂艾草、悬菖蒲等来避邪,其实,艾草和菖蒲都含有芳香油,是可以防虫防病的,另外还会悬挂钟馗像,来消灾避难,还有就是很多地方开展民间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娱乐民众,比如划龙舟活动等。南宋陆游有一次经过秭归,恰逢端午龙舟盛会,即兴赋上一首《归州重五》诗:“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在端午节这一天,奶奶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当然包括了前一天已经包好蒸好烘干的粽子,剖开粽叶,里面是晶莹碧绿的糯米,咬上两口,才是用各种香料腌制过的五花肉做的馅,馅里面还有虾米等,我恨不得一口气吃完,因为粽子是烘过的,容易保存,往往端午过后一个星期还有吃。在端午前一个傍晚,我还要出去采集槟榔花,篓子(篓的花,刚刚结成果实),海棠树的花,把这些花泡在刚刚从井里打上泉水里,端午这天,这水特香凉,用来淋浴,是有避邪除臭排毒功能的。当然,端午那顿丰富的晚餐中少不了喝一点雄黄酒。小时候看过特别凄美的古代爱情故事《白蛇传》,许仙的亲密爱人白素贞,就是喝了雄黄酒而显身的。
现在在城市里生活,已经离中国民间传统愈来愈远,但是,自然节气依然没有改变,加上城市生活繁忙,人们缺少锻炼,端午的初衷,增强身体素质,防患于未然,依然是不能忘记,还是要发扬光大的。特别是,城市生活,特别是男人们,还容易陷入另外一种堕落,沉迷于酒色,生活上腐化,所以,五月初五,劝君喝下一杯雄黄酒。这杯酒,不仅防止肉体的腐化,还在于防止灵魂的堕落。 http://i53.photobucket.com/albums/g44/dollymi/1011-021-10-1071.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