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发表于 2006-6-4 23:44:47

林则徐生命中的一段师生因缘(下)

“奏摺”展实学

跋涉了大半日,来到省城,已近黄昏。官差向张师诚回报,来客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举人,已令张师诚大感意外,又听说他一路气定神闲、安然自若,就更觉好奇了。他让年轻人吃过简单晚饭,便亲自到办公处和他见面,几句寒暄过后,他抽出一大叠文卷,交代林则徐漏夜为他针对一个繁杂的案件拟一份上呈皇帝的奏摺,并且要誊写清楚,五更时必须全乔妥。

这是当年的除夕夜,应该是阖家团员吃年夜饭的欢乐时刻,林则徐却不明所以的被留置府衙中,且经大半天长途奔波,未得休息,就奉命在喧闹的锣鼓鞭炮声中,长夜凝神,细心构思;至第二天五更过后,张师诚步入书房时,林已用端正楷书完成交付的工作。长长的一篇奏摺,张巡抚就着灯光细读,心里忍不住暗自赞叹,但突然又生出另一种想法,故意鸡蛋里面挑骨头,摆出脸色,拿起笔来涂掉几个字,要林再细加斟酌,重新缮写,待他拜年回来就要取件,说罢即扬长而去。

这岂不是折磨人吗?多亏林则徐涵养深厚,等巡抚大人回转来时,发现第二篇誊好的奏摺,写得更为圆润工整、内容也更见精彩,终于展露他亲切的本色,微笑拉着青年上座,向他细说事情的原委,并为自己的冒失举动表达歉意。

原来林则徐在整个过程里,通过了张师诚对他三方面的考验:才学、修养与体力。贺禀的文采虽吸引张师诚的注意,但不足以证明林拥有经世济民的学问,所以安排他构思撰写更需要真功夫的奏摺,林则徐不负所望,展现了他的真才实学。

在被遣来省的路上以及在锣鼓喧天的除夕之夜,林则徐始终表现得一派从容、定力十足,没有丝毫局促不安、心浮气躁之色,这在一般成人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个年轻小伙子,那种冷静沉稳的涵养,自非等闲之辈可相比拟。

张师诚本来已经十分满意;但又设想深远,想到一个人要能承担国家繁钜的重任,还必须具备充沛的精神、过人的体力,因此才灵机一动、故意再刁难他,以做进一步观察。林则徐经一天一夜的折腾,仍能神采奕奕、应对自如。在张师诚眼里,这位学养深厚、体力耐力具足的青年,自然是不可多得的稀有人才。

经天纬地之学问

当下商得林则徐同意,邀他开年之后,即至其幕府共事,他愿将毕生所学所知,包括吏治兵刑、朝政典章与个人经验等,一一倾囊相授,以助林则徐切实做成一番经天纬地的大学问。

林则徐逢此珍贵机缘,前后跟随了张师诚四年,在张的耐心培植之下,他的整个思维、视野与人生境界,变得更为宏阔,直到27岁北上参加会试,中榜进士,得以一展长才,全力奉公。近四十年的从政生涯,不论奉派从事河工、漕运、盐务、边政、防洪、赈灾、吏治、军政,以至于烟害防治各方面,无不倾注心血,全力以赴。张师诚对他的启迪与帮助,实在不容轻估。

每读张与林这一段师生情缘,总是为之动容,引发许多感触:人生际遇殊难逆料,很多人期盼生命中的贵人出现,就像张师诚扮演的伯乐角色提拔林则徐这匹千里马一样,可是我们往往忽略,这种机缘,可遇而不可求。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还处在沉潜期的时候,是否耐得住寂寞、辛苦与挫折?是否能够不断严以律己、自我淬炼、向上提升?自我的充实、涵养火候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不曾用心,又不甘寂寞、不愿吃苦,还整天幻想着一步登天,那岂不是痴人说梦?即使贵人近在咫尺,最后也可能擦身而过,所以人必须自助而后才能得人助、天助!

张师诚与林则徐共同的人格特质是:不忮不求、无私无我;同样具备国举才的苦心、礼贤下士的襟怀、兢兢业业的精神。在吏治逐渐败坏的清朝中晚期,他们无异一股清流。如果说张师诚是林则徐生命中的贵人,林则徐便是张师诚精神志业的传人,他们的努力,不但先后树立了廉能典范,也互相成就了对方,为近代史平添一段佳话。

后记:

外子学生时代,有幸受教于林则徐玄孙林崇墉教授,承其厚赠亲笔撰述之《林则徐传》钜着,洋洋洒洒五、六十万言,对其先祖林文忠公之行谊、事功,条析缕述,钜细靡遗、尤其有关烟毒为祸,林则徐苦心擘画之种种,几占全书三分之二篇幅,可见其半生尽瘁于斯。林崇墉先生字孟工,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亦为温文儒雅之学者典型,治事严谨,一丝不□,虽专研政治经济法律,然所作传记,不仅考□精严、内容详赡,文采、书法亦十足可观,显示其家学渊源深厚之一斑。时值六三禁烟节前夕,反毒戒毒已成全人类共识之际,特别感怀先哲林则徐之深谋远虑,因重温《林则徐传》一书,聊为此文,以备一格,兼怀已作古二十多年之孟工先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则徐生命中的一段师生因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