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er 发表于 2006-6-13 04:33:17

华中师大酝酿一年“人事风暴”:大批教授副教授“落聘”

25名正、副教授,2名讲师,共27人“落聘”;29名包括正、副教授在内的高级职务教师被解聘——近日,华中师范大学酝酿一年、历时6个月的教师聘任制改革风暴落幕。目前,该校各院系正在与教师签订新聘任合同。

   有关专家评析,此次聘任制改革力度之大、推行之彻底国内罕见。

   通常人们认为,大学教授就是终身制,此次华师大批教授、副教授“落岗”,缘由何在?

   25名教授、副教授“落聘”

“学校要发展,聘任制改革势在必行,这里凝结了学校此次‘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文件起草小组的全部心血。”9日,华师人事处长陈守银拿出厚达35页的《华中师范大学教师聘任暂行办法》对记者说。

“这场人事改革风暴在一年前就开始酝酿。”陈守银介绍,去年11月14日开始在全校发放相关学习文件,至本月初,教师原职务聘任工作全部结束,全校共聘教授260名、副教授463名,分别占教师总数的21%和37%。其中共有25名正、副教授,2名讲师未聘上原职,占教师总数的2%。同时,学校对不在岗、出国逾期和正在调离的高级职务教师进行了清理,共有29人被解聘。

陈守银介绍,25名“落岗”的正副教授中,有的是教学课时不够,有的是科研不达标,如科研论文数量不够或科研经费欠缺,还有的则是教学和科研均不合格。

他介绍,该校共25个院系(所),除语言学、政治学研究所、工程中心等7个单位全部合格,其余所有单位均有教授或副教授“落岗”。

在被解聘的29人中,有的教授长期不在岗,有的是出国逾期未归。“这些人基本上是教授或副教授,以前体制没有改革,对这些岗位学校没有办法变动,此次改革后,这些岗位将产生更大的岗位效益”。

  “落聘”教师有一年“缓冲期”

聘任制改革重要的一项,是制订教师聘任标准。陈守银介绍,该校在制订聘任标准时,首先参考国内已经进行聘任制改革的高校标准,进行统筹考虑,如文科的标准比武大稍低,工科标准比华科大稍低,同时兼顾华师发展定位、师范特色制订。

聘任标准制订后,开始对全校教师5年内教学和科研情况进行考核。考虑到是首次进行教师聘任,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落聘人员,实行缓聘措施。缓聘人员若在一年内达到学校规定条件的,可考虑聘任,一年后达不到条件,将会采取转聘、待聘或低聘等措施。

“改革无情,操作有情”,陈守银似乎并不回避此次推行改革中的种种“人情化”操作。他介绍,这些落岗教师依然享受原有级别的国家工资,但不再享受校内津贴。据悉,落岗的25名正、副教授的5月份津贴,已分别被减掉500元和300元。

另外,考虑到长期在校工作的老教师(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的教授和男性副教授年满58岁,女性副教授、讲师年满53岁)在首聘时已无年龄和竞争优势,对这些教师的考核标准进行了适当放宽。“目前这些老师基本上全部聘上。”陈守银说。

  改革前遭“作秀”质疑

“连北大、清华的教师聘任制改革也改得不痛不痒,我倒要看看你们是真改还是假改。”华师推行此次改革前,作为人事处长的陈守银曾遭遇众多人的质疑。陈守银介绍,不仅有朋友当面劝告,也有人打匿名电话质疑改革“作秀”。据传,当时曾有人预言:“到时大家哭的哭,闹的闹,拿刀子冲进你办公室……”

“确实有压力,甚至担心闹出人命。”陈守银说。改革推行不久,种种消息就传进了陈守银的耳朵,有的老师听说被聘掉,无法安心工作。“听到这些消息,作为同事,我也很痛心。”陈守银说,“但是学校要生存,要发展,不改革是不行的。”

“怎样做到有情操作又不偏不倚?我们始终以‘尊重’为第一前提。”陈守银解释,这些老师暂时没有被聘上,有种种原因,但他们还是学校的老师,他们不是累赘,改革不是要抛弃他们,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撵人走,而是为了促使他们迎头赶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改革面临四个不适应

   陈守银介绍,推行此次改革,共遇到四大阻力。

  一是大部分教师对从身份管理转到岗位管理不适应。这些老师认为,以前的教授职称都是终身的,此前学校也没有明确教师考核标准,现在突然公布教师考核标准后,随即进行考核,让他们打了“没有准备的仗”。这些老师认为,现在公布标准,3年后再参考标准进行考核才是合理的,“到时如果我们不合格,二话不说,立即走人”。

二是权力下放,院系领导不适应。此前教授等职称评定权力在学校,此次聘任改革则实行权力下放,由院、系(所)具体负责,学校宏观调控。但是院系领导并不“买账”,“学校给我们的权力,其实是个烫手山芋”。

  三是不同学科对岗位职责调节要求不同,造成不适应。陈守银解释,依照学校制订的聘任制标准,有些实力较弱的院系可能无法聘到足够的老师。为保证这些院系的师资力量,允许这些院系适当降低聘任标准,但要求必须有教师“落岗”。而那些实力较强的院系不降低聘任标准仍有教师“落岗”,后者认为,相比降低标准后聘上的院系教师,“我们虽然落聘,但是仍比他们强好多”。

  四是缓聘教师对于变动的不适应。陈守银坦承,“我曾接到好几个匿名电话”,这些电话有的是抱怨甚至威胁,有的是乞求,但更多的是人情阻力,有的老师本人来了,院长书记、亲朋好友也来了,纷纷求情。“有些老师是几十年的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人情阻力不小”。“标准是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订出来的,条件不够就不能聘上,我只能苦口婆心地解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中师大酝酿一年“人事风暴”:大批教授副教授“落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