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留下千字绝笔信失踪(图)
一个写下绝笔信无影踪 一个出走10年至今未归2006年6月4日,事前没有任何征兆,33岁的湖南籍博士生曾建平从武汉悄然出走了,仅给室友、导师和父母留下三封信,其中给父母的信中充斥着“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告别”的消极字眼。
无独有偶。10年前的1995年11月23日,刚考取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的24岁的张利,在给家人、同学、朋友、恋人留下几封信,丢下一句“或许五年、或许十年,我一定会回来”的承诺后,就此“人间蒸发”。
http://photocdn.sohu.com/20060703/Img244071157.jpg
十年前出走的张利
http://photocdn.sohu.com/20060703/Img244071158.jpg
一个月前出走的曾建平
一个写下绝笔信离家一月杳无音讯,一个许诺10年回来但至今未归,两位学业有成的博士生究竟为何出走?给各自家庭又带来怎样的动荡?近日,《法制周报》记者兵分两路,分赴武汉和山东,走进两人的家庭和学校,试图为大家寻找一个答案。
博士生突然出走
一切似乎没有征兆。
今年6月12日,湖南邵东县一个平静的小村庄的村委会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他们村
“最会读书的人”曾建平去年考上这所学校读博士,这是村民引以为傲的事情,曾建平也成了村民教育小孩的典范。
这是学校第一次和曾建平的家人联系,但带来的却不是个好消息,对方询问:曾建平去哪了?由于事情重大,村委会的人立即告知曾的父母。曾建平有三个兄弟姐妹,但都在外面打工,远的在广西桂林,近的也在邵阳市。年迈的双亲只得求助于在武汉开小厂的舅舅刘希正。
刘希正立即去学校求证,打听到的结果是:曾建平于6月4日出走,至今未归。事态的严重性让刘希正愁眉紧锁,但当前更重要的是要稳住家里两位老人悬着的心,善意的谎言在这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刘希正告诉他们,曾建平在同学家玩。同时,刘希正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曾建平在邵阳打工的弟弟曾立平。
信件落款 “建平绝笔”
曾建平是6月4日出走的,为何学校要拖到6月12日才打电话告诉他家人呢?据记者调查,原来6月4日当天,曾建平向自己的导师何老师请假,说想回家看看爸爸妈妈,顺便把自己原来工作时买的彩电送回家。这个合理的请假理由得到了学校的批准。但是到了6月12日,何老师突然收到曾建平发来的电子邮件,交待了一些事情,同时透露出不回来的意思,让才引起校方的重视。
其实,6月4日当天,曾建平还给自己的室友写了封信,大概意思是告诉他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说自己可能不回来了。但遗憾的是,室友是在校方发现情况后才看到这封信的。
从6月12日开始,曾家和校方就开始四处寻找曾建平。6月18日凌晨,曾立平突然收到哥哥的一条短信,要他去网上看自己留给爸爸妈妈的信件,这让曾立平看到了希望,但当他看到信件的落款是“建平绝笔”时,希望在一瞬间变成了绝望。
本报特派记者 欧阳毅 发自湖北
曾建平失踪前留下千字绝笔信
http://photocdn.sohu.com/20060703/Img244071159.jpg
曾建平的借书证
http://photocdn.sohu.com/20060703/Img244071160.jpg
曾立平想起失踪的哥哥就止不住地伤心
亲人紧急跨省追寻 弟弟深情唤哥归
“一种使命感促使我继续寻找”,这是曾立平坚持的理由,他说:“如果找不到哥哥,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面对爸爸妈妈,他们都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有时候,失望也会在这个30岁的年轻人身上体现。因为不断地得到新的线索,然后又一个个被证实没有希望。在记者和他相处的两天时间里,他常常会不经意地发出叹息声。
6月21日上午,记者连线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聂书记,他告诉记者,此事目前已上报到教育部,学校不允许个人接受媒体采访。不过目前学校和家属沟通比较好,都在尽力寻找曾建平的下落。
他在回避所有人
“……觉得前途无望,万念俱灰,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我觉得自己已没有退路,才不得不选择这条不归路。我还有几个钱,所以想到外面玩玩,算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告别吧!”在写给父母的“绝笔信”中,曾建平消极的话语让亲人忧心忡忡。
这几天,用手机发短信是曾立平一天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当初收到哥哥的短信时,曾立平正在从杭州返回长沙的火车上,时间是6月18日凌晨三四时左右,那时曾立平正陷入在杭州寻找几天未果的苦闷中。短信让他立刻清醒了,接着马上打电话过去,但那边却是关机的提示音。
“他在回避所有的人”,这是曾立平几天来寻找哥哥得出的结论。因为学校曾通过网络记录,查到曾建平12日发给导师的邮件是在杭州发的,杭州也是曾建平读研究生的地方。以前在杭州读研时,有几位老师对曾建平很好,曾立平以为哥哥这次去杭州肯定会拜访这几位老师,结果竟然没有。
曾建平似乎在刻意回避所有的亲戚和朋友,他出走后去的地方都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却不会去找自己的熟人,给老师和爸爸妈妈的邮件也都是在离开时才发的。所以,当学校的人和弟弟找到杭州的时候,只能看到他人走楼空的住宿记录。
后来通过调查,曾建平发给弟弟的那条短信以及发给家人的邮件,是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附近发的。重庆是曾建平读大学的地方,朝天门码头是长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沿着码头可以到长江中下游的任何一个城市。
家里的亲戚认为,曾建平有可能会在晚上或者别的什么时间偷偷回家看父母,或许不见面,只是看一眼父母,但通过好些日子在火车站和曾家附近守候,都没有结果。
亲戚朋友紧急追寻
6月15日,在杭州寻找哥哥未果的曾立平,得到了浙江电视台的帮助。17日,在浙江电视六台的一档节目上,曾立平深情地呼唤曾建平:“哥哥,快点回家吧,我们都很想你!”
在杭州苦寻两天无结果的情况下,曾立平决定回家。正是在火车上,他收到了让他一度惊喜的那条短信。此后,曾立平一有空就给哥哥发短信,但直到现在,哥哥的手机还是打不通。
6月19日,在长沙短暂地停留半天后,曾立平直奔武汉,希望从学校得到一些有利的线索,家乡的好几位亲戚也大老远地跑过来,和他一起想对策,舅舅刘希正也放下手头的工作,用自己的私家车接送他们往返学校。几天下来,曾立平的手机话费就达到600元,他不得不在武汉换了个包接听的手机卡。
刘希正在西安科技大学读书的儿子还接下了一项特殊任务:在网络上通过Q
Q24小时在线寻人,想睡觉的时候就叫同学看着。从现实到网络,大家都在竭尽所能寻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大家都绝不放弃。
二十年艰辛求学
33岁的曾建平有20年时光在读书,在姐姐眼中,这个弟弟特别懂事。当别人在玩的时候,他一个人会去看书。
“小时候,我们家很穷,读小学时,弟弟很多时候是拿着红薯去读书的。读初中和高中时,有时一个礼拜就吃点榨菜。”在广西桂林工地上做饭的大姐曾小平忧伤地回忆着往事,“想着这个弟弟我就心疼,他工作的时候要还债攒学费,有困难从来不跟家里讲,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着。因为他一直在外面读书,我们都有
6年没见面了。”
在舅舅刘希正看来,曾建平是一个很好强的人。尽管过年和放假都是在舅舅家过的,但曾建平心里有什么不高兴,还是不会和舅舅说,在经济上有难题时更不会跟舅舅提。“建平太好强了,他考研考博都不跟家里人说的,考上了才会告诉家人,而且学费也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
老家的风雨飘摇
曾建平家中共有四个兄弟姐妹,父亲40岁时才生下曾建平。为了供弟弟读书,两个姐姐一个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一个初中没毕业。为了让曾建平好好读书,父亲年轻时养鱼、喂猪,什么活都干过,如今年老体弱的他,支气管炎严重时连路都走不了。
曾建平家的老房子是土砖建的,历史很悠久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种土砖房子经过风吹雨打后,很容易被岁月侵蚀而突然倒掉。曾家的房子也未能幸免,现在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曾建平突然出走给这个家庭带来难以想象的打击,在姐姐和弟弟看来,只要曾建平回家,用研究生文凭去找个事做根本没问题,再退一万步说,就算去种田,也可以养活自己和家庭,“可他为什么要出走呢?”
还原曾建平的孤独心路
无法找到曾建平,无法面对面交流,记者只能通过别人断断续续的讲述,去还原一个也许真实的他。
一个完美主义者
“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或许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对自己有所不满足,总想有所成就。”这是曾建平留给爸爸妈妈的那封信中的一句话。
记者带着信件去请教了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李湘云,他告诉记者,尽管曾建平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追求完美,他不断地去学习,因为追求完美,当他觉得“去年我抱着很大的希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放弃了许多东西来读博,那种想证明自己的念头非常强烈”,当他的希望和自己理想相抵触的时候,后悔也就产生了,“当初在农科院,日子虽然不怎么好过,但究竟有个自己的小窝,不至于被逼入绝境。可现在一旦虚幻的肥皂泡破灭,我觉得自己已没有退路。”
一位社会学教授对曾建平目前的心理状态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转一个圈,转了359度,就差那么一度了。
求学遭遇四道 “坎”
在曾建平的求学工作过程中,有过好几道“坎”。
第一道“坎”是初中考中专。曾建平读初中的时代还是一个中专很吃香的年代,那时候中专毕业工作有分配,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香饽饽。但是考完中专后,因为差3分,曾建平不得不选择去当时邵阳很差的一个高中读书。
第二道“坎”是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工作。曾建平以600多的高分考上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还包分配工作。因为家里没有什么关系,结果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地一乡镇的中学教书。看到同学们分配的工作都比自己好,他认为考研是当时惟一的出路。于是他用自己的工资还了读大学欠的钱,然后边教书边自学,两年后成功考上研究生。
考研是曾建平的第三道“坎”。当时他报考的是杭州大学,尽管分数线高出别人很多,但最终杭州大学录取的是一个分数比他低几十分的人,他被调剂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杭州大学给出的说法是:导师更喜欢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被录取的那人是吉林大学毕业的。入校后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也不是很好,期间曾经有一个月,他回家后不打算回校读书了,家人好不容易才把他劝回去。
第四道“坎”就是读博了。曾建平放弃了湖北农业科学院的读博机会,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但在这个学校读书不顺的时候,他就后悔当初应该去湖北农业科学院读博,在那里至少有工资有房子,此外,老师不赏识也是导致他出走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扛着所有
在决定出走的前几天,曾建平还去舅舅家住过,但一直没有说出自己心情郁闷的原因。
在弟弟看来,原来两个人之间什么话都说,后来长大了说的话却越来越少。因为所有的事情哥哥都喜欢自己压着扛着,当负荷超过自己的承载力后,也就发生了出走这种事情。
弟弟找哥泪花流
“每天晚上我都睡不着,以前很少会哭,但现在一想到哥哥突然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了出来。”在记者采访结束时,曾立平再三恳求本报代他刊发写给哥哥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无不表露出一个弟弟对哥哥的牵挂和担忧。
哥哥:
我知道这个社会对你的伤害太深了,你一直在默默地独自承担,同时你也在抗争,还要战胜自己,突破自我。因为你要做一个强者。
因为这,你选择放逐自己,一个人独自流浪。没有了压力,没有了负担,没有了怨恨,没有了痛苦。你在体验生活中的另一种境界,你在享受这份轻松。但是,你现在轻松吗?快乐吗?生活实在太累了,你太孤独,我的心要跟你在一起,我要陪你。
多想想我们小时候,我们无忧无虑,虽然日子很苦,但我们很快乐。米饭吃不饱,我们就吃红薯,红薯也是那么的甜美。因为长大,我们有了责任,有了追求,有了太多的理想和梦想,同时也有了太多的失望和打击。
很多人面对生活是如此勇敢,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其实,就算不读博士,你的研究生学历也够你让自己以及家庭幸福了。
当我们足够自私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爸爸妈妈,他们吃了一辈子的苦,到现在都还没有享受过一天。他们是为了什么,还不就是为了我们。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他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而去伤害他们。对于他们来说,能看见你是最大的安慰,如果真的看不到你,年迈的双亲会走向崩溃的。那样对他们来说就太残忍了!
回来吧,哥哥,让我们尽情拥抱,让我们的家庭幸福安康,让爸爸妈妈生活美满!
弟弟:曾立平
2006年6月22日
本报特派记者 欧阳毅 文/图 发自湖北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失踪10年仍未出现
http://photocdn.sohu.com/20060703/Img244071161.jpg
张华在网上发布哥哥的寻人启事
http://photocdn.sohu.com/20060703/Img244071162.jpg
张华怀抱着哥哥留下的诀别信,仍心碎不已
家庭走向崩溃边缘 15万网友全力搜寻
5月19日,刚过母亲节,苦寻哥哥的张华在天涯论坛留下了《新科博士,人间蒸发;十年谜团,谁来破解?》的帖子,出于对这位博士生出走疑团的好奇以及被张家人亲情所感动,全国15万网友纷纷加入搜寻出走博士生的队伍中。
10年前出走的博士生名叫张利。1995年11月23日,他在与热恋的女友结婚前,做出了一个痛苦抉择——出走,只留下4封“诀别”信,同时给家人留下了一个“或许五年、或许十年,我一定会回来”的承诺。
10年之后,坚守“十年之约”的妹妹,拿着自制的“寻找哥哥张利”的名片,奔走于城市的各大网吧和高校之间。为了寻找失踪的哥哥而负债累累的她,身心疲惫。
6月26日,《法制周报》记者赶赴山东青岛,探究张利出走背后的真相。
坚强妹妹背后的“无奈”
6月26日下午4时许,靠近海边的青岛小港一路,这里就是张华的工作单位所在地——青岛海运总公司。
“一个人真的已经承受不了,我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一见到记者,张华便发出求助信号。精瘦的张华一脸的皱纹和晒斑,散乱的头发中夹杂着丝丝白发,这个苦苦寻找哥哥的女人,已经承受了太多压力。她数天前才刚满31岁,但看上去却像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张华已经是一个3岁男孩的母亲,她和丈夫的收入甚微。不幸的是,这个家庭不久前还经历了母亲8万元换膝盖手术和父亲的车祸。
“为了找哥哥,我已经欠下一身债。”因数次远赴大连、北京寻找张利的下落,张华相继借了单位和亲戚8万余元。
孝顺儿子“初长成”
“我至今还想不通,他为什么不要这个家了。”在张华心中,哥哥张利是个勤快、懂事、富有责任感的人。1971年9月17日,张利出生在胶东半岛一个山海环绕的小渔村——海阳市大山乡张家庄。当时张的父亲是一名船员,常年在海上漂来漂去,有时候大半年都不能回家。从小懂事的张利,就在家中扮演着
“父亲”的角色,他非常心疼母亲和妹妹。有一件事情让张华至今感动不已,张利就读高中时,一次放假回家,当时家中正忙农活,看着烈日下母亲佝偻的身躯,张利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就跑到田间劳作起来。数天之后,张利准备返校,却又将一个提回家的大塑料包带走,张华好奇地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脏衣服。原来功课忙的张利没有时间洗衣服,就准备将衣服带回家洗,但回家后一直忙着干农活。“他说妈妈太累了,衣服自己洗就行了。”那一刻,年幼的张华被哥哥所感动。
后来,张利也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大学期间,张利获得过“一等奖学金”、“辽宁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还早早地入了党。
张利的孝顺是出了名的,每半个月就和父母通一次信。最后,德才兼备的他被保送读研。
女友陪伴成“状元”博士
在读研期间,备受老师青睐的张利担任了该校研究生的党支部书记。1995年,经学校老师介绍,张结识了女友小兰(化名)——一位在读研究生。张利朴实、厚道的性格赢得了小兰父母的喜爱。这一年,张决定报考博士。同年,张的一家搬离海阳,到青岛落户。
考博的那段日子,张利入住女友家。在小兰一家人悉心照顾下,不负众望的张利,获得综合成绩第一名。与此同时,张利和小兰感情逐渐升温,并开始谈婚论嫁。
曾经许下“十年之约”
1995年11月23日,对于张华来说,如果可以的话,她希望能将这一天从记忆中抹去。张华得知,张利给母亲打去了电话,而且谈了许久。后来,哥哥女友小兰来了电话。“你哥哥出走了,只留了信……”电话那边是小兰的哭泣声。
当时,小兰在家发现张利留给他的一封“绝交信”和一把钥匙,信中称:“与其长久地伤害你,不如到此为止!现在我深深了解了自己的性格弱点,我不会给你幸福的。”小兰立刻到学校找张利,结果在其宿舍又发现另外两封分别留给父母和铁哥们的信。此时,小兰才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张利出走了。
获知儿子出走的消息后,张母和张利的大姨夫立刻赶到学校。在张利的宿舍,他们发现了张利的身份证和大部分衣物。
张留下了四封信,其中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或许5年、或许10年,我一定会回来。”面对这样一个飘渺的承诺,家人只好默默地承受。
家庭走向崩溃边缘
张利的出走,让这个本来幸福的家庭走向了崩溃边缘。“儿子啊,你到底去了哪里?”在张利出走的那些天,张母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这句话,不停地流着眼泪。
儿子在信中的最后两句话让张母还留存着张利归来的希望:“爸爸妈妈,你们的养育之恩,有机会我一定要报答的……”
坚信张利一定会回家的张家,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中除了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外,张家上下还要默默承受着无尽思念的折磨。
一年、两年、五年过去了,张利没有回来;六年、七年……十年,张利还是没有出现。这让张母心都碎了,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由于长期精神压抑,她患上了抑郁症。每年一到张利生日就会发作。“她是想哥哥想的。”张华说。思念织成一张大网,将一家人紧紧罩住。越是逢年过节,越是触景生情。
张利的爸爸本是一个性格直爽、敢说敢做的船员。张利的出走让他一下子跌到了人生低谷。不善倾诉的他,总是把痛苦深埋心底。为减轻思儿之苦,他开始酗酒、抽烟。2001年,张父因精神恍惚遭遇车祸,小腿骨折,自此无法再上船。如今,他酒后踉跄着从餐厅到卧室,已是家常便饭。这一切,张华看在眼中,痛在心里。
15万网友搜寻张利
2006年5月19日下午,张华在国外的亲友取网名“xunzhaozhangli”,将一个帖子发在了天涯社区论坛“天涯杂谈”上,帖子的内容是这样的:
张利,男,1971年生,祖籍山东海阳,失踪于1995年11月,当时刚考取大连理工博士。有谈婚论嫁的对象,失踪前迅速分手。
……10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漫长了。大家的期待也已经结成了一张密密的大网,丝丝缕缕,都是翘首思念。当思念可以默念出声,我们已经听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回旋着对你的呼唤。不管现在你身在何方,不管你有多少苦衷,我们顾不上了。之前,尊重了你的选择,尊重了你当初对我们有关十年的承诺。现在,我们必须刨根究底,哪怕掘地三尺,哪怕上刀山下火海,哪怕大海捞针,我们必须采取我们的方式来寻找你。只有一个目的——尽快地找到你。因为我们爱你,而且不能没有你。
如果之前的假设都可以成立,我们会一一验证我们的推测,我们不放弃任何蛛丝马迹,直到你出现。
敬请看到本篇文章的朋友,不管是否知晓内幕,我们恳请您加入搜寻队伍,跟帖并且转帖,我们热烈欢迎。口号只有一个:寻找张利!”
张华的电话是:0532-81661295
E-mail:xunzhaozhangli@126.com
在发帖后,15万怀着同情心的网友纷纷加入,跟帖在短短几天内迅速超过4000条,成为头条热帖。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让张华应接不暇,纷纷表示愿意给予经济援助,但被好强的张华一一婉拒。
7大疑团 “剑指”出走博士
1 经济压力逼走博士?
对出走的原因,一个可能的推测是,张利因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而感到自责。
当时,张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父亲每月1000元的工资。而张利读研究生期间补助仅每月200多元,主要靠家里供着。
张利母亲回忆,儿子最后一个电话里还提到结婚仪式的花费,这个就在眼前的婚姻也让张利感到了压力。
2 携带乙肝(专题 访谈 咨询)病毒让他自卑
张利在1993年保送研究生体检时,就查出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张利写给同学老王的信中,他想对学校申明,他的出走主要原因是:“我身体、神经有较大障碍,自己又不愿意拖累亲人,尤其是痴情的女友,因此决定一走了之。”
3 有精神障碍?
“我哥哥绝对没有精神病!”张华对于北京心理学专家对其哥哥认定为“精神障碍”的结论,表示了否定。小兰父母也一口否认张利精神有问题。
4 与严厉导师关系不和?
张利出走前惟一谈过几次心的同学蒋志(化名)回忆,张利在跟他的谈话中说,他要出走,五年或十年,一定要干出个样,回来给王惠秋老师看看。张华介绍,王惠秋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张利与导师经常在学术上存在分歧。
5 可能加入机密组织?
1996年,张利出走后的第二年,孙宝元教授收到了一封张利发来的电子邮件,询问自己是否能回来继续读博。孙宝元是张利的博士生导师。
6月27日,记者见到了一直跟踪采访此事的新京报记者吴珊。在吴采访此事时,一名自称是张利校友的男子给其打来电话,声称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被机密部门招走,而且不只张一人,一些被招走者也多年不与家人联系。
6 被贩卖国外身不由己?
“他也有可能被运到国外去了!”张华介绍,在网上发表了寻人帖子后,大连、青岛等地的一些有同样遭遇的人打来了电话,并声称当时流传着将人贩卖到国外的小道消息。“有可能他自己觉得在外面没有发达,不愿意跟我们联系。”张华说。
7 削发为僧不理尘事?
“他也有可能归依我佛了!”对于张利至今未归,张华心中还有这样的推测。
本报特派记者 刘 卓 文/图 特约记者 吴 珊 发自山东
页:
[1]